分享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六十八—— 《伤寒论》阳明病的分类探讨

 子君zijun123 2024-03-08 发布于河北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六十八

《伤寒论》阳明病的分类探讨

《伤寒论》阳明病是后世认识较为统一的一类病,但也存在一些争论,如:阳明病是否有虚寒证?阳明病是否即后世的温病?下面从几个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尝试探讨一下阳明病的分类,以求管中窥豹。

图片

1.按病因分

即按导致阳明病的原因来分,可分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三类。

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阳阳明,是指此类的阳明病是由太阳误治邪传阳明,但太阳病还在,应为太阳阳明并病。脾约是指发汗过多,胃中干燥,没有精微可以转输,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了制约,出现大便干结不通的症候,但此时没有明显的热证,即为脾约证。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即是阳明病篇重点论述的类型,为里实热证。少阳阳明,是指由少阳病转来的。少阳病不能发汗,如误治发汗过多,出现“胃中燥烦实”,会出现大便不通。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括胃、小肠、大肠,此条是指正阳阳明的病机特点。

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此条明确指出了阳明病的病因来源及病变特点。

2.按病邪分

即按病邪的有形与无形来分,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阳明热证为表里俱热,邪热弥漫表里内外,但未与有形之邪相结,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甚则谵语的白虎汤证和白虎汤加人参证;以及热盛津伤,邪热与有形的燥屎相结,而阳明腑实证,表现为“痞满燥实坚”的承气汤证。

3.按饮食分

即按能食与不能食来分,可以分为阳明中风与阳明中寒。

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后世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胃阳气盛旺,则受纳与腐熟水谷的能力强,故能食;如果胃气虚寒,则受纳与腐熟水谷的能力弱,故不能食。

阳明中风的表现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本条是三阳合病,但以太阳和阳明证较重,外寒里热,所以称做阳明中风。因邪热在经,未成阳明腑实,因此禁用下法,否则引邪深入。仲景未出方治,可考虑用大青龙汤或小柴胡加石膏汤化裁。

阳明中寒表现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本条描述了阳明中寒的症,胃阳不足,不能受纳腐熟,故不能食;水谷精微吸收不足,不能上输于肺,土不生金,金亦不生水,津液生成不足,不能下输膀胱,故小便不利;中阳不足,化乏力,寒水泛滥,脾主四肢,故手足濈然汗出,大便溏烂。

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条用的是对比法,从杂病角度对比伤寒胃家实之法。阳明中寒不能食,是比较燥屎内结导致的不能食;说中气虚的手足濈然汗出,是对比实的手足濈然汗出,虽然大便鞕,但只是初头鞕,而后必溏。这是欲作“固瘕”的表现,非是阳明病胃家实病。

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本条言明虽为阳明病,但因不能食,因此治疗上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否则必会出现胃气上逆的呕哕等症。

4.按病性分

即按病变的性质来分,参照条文似可分为实热证与虚寒证。历代注家(包括现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科书)大认为,六经病中三阳病属热属实,三阴病属虚属寒;阳明为里实热证,太阴为里虚寒证阳明病为里实热证好理解,胃家实是也,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阳明病是否有虚寒证?如果没有,为什么阳明病篇中会大量出现“寒”、“胃中虚冷”、“虚”等有关阳明病虚寒的表述?难道只是错简?下而列举几条有关阳明病虚寒的原文: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表有热,里有寒”,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此句改为“表无寒,里有热”这样就好理解了但问题是,《伤寒论》原文能理解就选用,不能理解或不好理解就按自已意见修改?或归之为错简?

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以上两条均提到阳明病的不能食症状是因为胃中虚冷”的缘故。

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条提到阳明病脉迟,《伤寒论》中的脉迟,多为或寒或虚。

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条提到阳明病本来应该多汗,现反而无汗,是因为久虚故也

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条最令人抓狂,认为阳明为实热证的往往刻意回避这一条,或归咎于错简,或将此处的“阳明”作病位即“胃”来解。吴茱萸汤由一派温热的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组成,治疗肝胃虚寒,寒邪上犯之呕吐头痛等证,很显然此处的阳明为胃虚寒证。

李国栋老师说得好,如果不区分《伤寒论》条文中阳明所指之不同含义,《伤寒论》就如天书一样难读,如下面几条条文:

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诸如上述阳明病小柴胡汤证、阳明病桂枝汤证、阳明病麻黄汤证等等,如果不能区分条文中阳明所指之不同含义,就难以明白阳明病如何可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这不只是阳明病的问题,“六病”皆如是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不建议患者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