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八妇女节并不「三八」

 说咱闽南话App 2024-03-08 发布于福建

每年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称之为“三八妇女节”。

很凑巧的是,“三八[sam¹ pat⁷]”这个词语在闽南语中带贬义,早先一般用来形容女性傻气、不正经,后来也指代粗野或言行举止违悖常理者。

它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说可以追溯至清末时期,相传当时满清政府在每月8日、18日和28日开放洋人进城。由于洋人外貌、穿着与本国人不同,再加上他们每月逢8进城,因此百姓索性就称他们为“三八人”。后来洋人肆意侵略土地,随意欺凌百姓,中国人对此行径非常痛恨,怒骂这些洋人为“三八鬼子”,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简化成“三八”。



虽说“三八”这个词,在台湾地区要流行得多,但也有一些说法指出,它是地道的中原词语,可远溯至北宋时期,或随着北方人南渡而传到闽粤地区。

中国民间文艺学家,谣、谚语学家朱介凡在《台湾礼俗之特彩》中指出,“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

刘福根博士也在其所著的《汉语詈词研究》里,梳理汉语骂人的话时,收录了“三八”条目。他认为它的出处来自元代元怀《拊掌录》,内文写道,“北部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

宋朝时,寇准镇守北方。当时北方有一个女,漂亮、但举止很乖张生硬,人送外号“生张八”。一天,她受邀到寇准府上参加宴会。寇准一时兴起,让其门客魏野赋诗助兴。于是魏野就写了这么一首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野在家中排行第三诗中便自称“魏三”。


“三八”这个词语生动地展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只有女性会“三八”,男性就不会吗?诸如此类存在着性别歧视的词语或者俗谚在闽南语里还有很多。


“三八”的称呼即是来自于“魏三”“生张八”的合体简化,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传到闽台一带就演变成了骂人的词语,甚至成为特指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到处八卦的贬称。

因此在闽南,当听到“三八”这个词,大多数闽南人往往会先联想到是在骂人。若你对某一个女性说一句“三八”,必然会遭到反击。但若是因厌恶“三八”一词而避谈“三八”妇女节,却是不必要。它与妇女节完全无关,纯属巧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