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法】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

 louis6711 2024-03-08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卢晓茵,沈菲,赵增趁,等. 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65例 [J]. 中国针灸, 2023, 43 (12): 1431-1432.

图片

颈性眩晕是以头晕目眩甚则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成年人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以中老年居多,并日趋年轻化。西医以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具有起效慢、疗程长、复发率较高等不足。而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已有明确疗效。

图片

1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眩晕诊治专家共识》制定颈性眩晕诊断标准:呈发作性眩晕、头晕,自觉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旋颈试验阳性;可能有颈部压痛、上颈段椎体或其他受影响的椎骨移位,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椎X线检查示有颈椎退变、节段性失稳等。

2 治疗方法 

采用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取穴:双侧风池、头临泣、完骨、天柱、悬钟、列缺、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至风池之间等距3穴。操作:患者取坐俯位,头部伏于桌台软枕上,暴露穴位所在部位皮肤,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mm × 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风池、完骨、天柱向鼻尖斜刺15~20mm,行捻转补法;头临泣平刺15~20mm;再于头临泣至风池之间,沿足少阳胆经循行间隔等距离排刺3针,平刺15mm,均行捻转泻法;列缺向肘部方向,与皮肤呈45°角斜刺5~8mm,行捻转泻法;内关直刺15~20mm,行提插捻转泻法;曲池、合谷直刺20~25mm,行提插泻法;悬钟直刺15~20mm,行提插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直刺25~30mm,三阴交直刺15~20mm,均行提插补法。每穴行针30s~1min。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以下指标进行评定和检测。

3.1.1 主要结局指标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包含眩晕、肩痛、头痛、日常生活与工作、心理与社会适应5项内容,总分0~30分。评分越低说明颈性眩晕症状越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越大。

3.1.2 次要结局指标

血清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后取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NPY、ET-1、CGRP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随访时评定。治愈: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明显缓解,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但有时会反复出现,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诸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3 治疗结果

(1)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ESCV评分及血清NPY、ET-1、CGRP水平比较

治疗后、随访时,患者ESCV评分及血清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NPY、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

(2)患者ESCV评分与血清NPY、ET-1、CGRP水平相关性分析

患者ESCV评分与血清NPY、ET-1水平呈负相关(r=-0.746、r=-0.734,P<0.01),与血清CGRP水平呈正相关(r=0.735,P<0.01)。

(3)临床疗效

65例患者中,治愈19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项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还并见口苦、咽干的次要症状,而“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为《伤寒论》中少阳病的典型表现,可见颈性眩晕属少阳病症。而头为诸阳之会,《素问》言及“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亦指明“少阳为枢”。头目眩晕之病变虽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但人一身之气血均围绕少阳胆为枢机而升发,少阳能行于太阳以司开,亦可走于阳明以司阖,故张景岳称其“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胆经循行“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自上,足少阳胆经接手少阳三焦经于外眼角,至下,交足厥阴肝经于足大趾外端,与肝相表里,同属木,升发之气上输于脑,从整体来看,少阳不仅担当承上启下的重任,还可以贯通全身的气机。笔者认为,枢机既可指气机运作之枢机,亦可以指代人体活动之轴枢,颈椎作为脊柱一部分,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轴枢,人体一切运动必须依靠脊柱的支撑才可以正常进行,故其亦是人体运作之“枢机”,而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不稳、颈部肌肉紧张等,致使枢轴不利,发为眩晕。

基于上述观点,“宁失其穴,毋失其经”,故在临床针刺诊治本病时,不局限单一穴位的作用,主穴多取少阳胆经,沿着头部循胆经排刺,加大局部刺激,结合行针手法,调整本经气血。风池属胆经,可通经活络、清利头目、除眩止晕。研究表明,完骨、风池、天柱三穴可疏通颈部经气,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以达疏利枢轴的目的。头临泣通阳维,针刺头临泣能疏利少阳,以降相火,调达气机。内关通阴维,和胃安神、理气宽胸,足三里健脾助运、补益气血,二穴共奏缓解恶心呕吐、定眩止晕之功。列缺斜向上刺使针感直达头面,以疏通气机。合谷、曲池皆有祛风通络之效,还可助减轻手臂麻木不适。诸穴齐力,疏利少阳、清窍止眩。

本试验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验证了针刺可以调控血清NPY、ET-1、CGRP这3种参与血管收缩与舒张的重要因子,从而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反映眩晕程度的ESCV评分与患者血清NPY、ET-1、CGRP水平的相关性,即患者ESCV评分越高,症状好转、眩晕越轻时,其血清NPY、ET-1水平越低,CGRP水平越高。故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在于降低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NPY、ET-1水平,提高调控血管舒张的关键因子CGRP水平,从而改善椎动脉血供,缓解眩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