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经典的八首古诗,写尽人生百味,读后豁然开朗

 人间幸福是清欢 2024-03-09 发布于河北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文学才华却愈发璀璨,他的诗词、散文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克庄评价他的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1〕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就像那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

它们偶然间留下暂时的爪印,转眼它又飞走,哪还记得雪地上的爪印。

老僧已经去世,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寺壁残破,无法看到过去题诗的墨迹。

您是否还记得那次旅途的艰辛磨难,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

1061年,苏轼被派往凤翔府任职。十一月,兄弟二人在郑州分手,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后苏轼写下此诗,作为苏辙一诗的应和。

这首诗沉郁悲凉,富含哲理。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以及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恋。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纪昀评此诗:“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乌云滚滚,像泼洒的墨汁,却未能遮住远处的群山,白色的雨点像跳跃的珍珠,杂乱无序地落入船中。

忽然之间,狂风席地而来,瞬间吹散了暴雨和乌云。望湖楼下又恢复了平静,水天一色,辽阔无垠。

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游览西湖时写下的一首诗。

诗中从云翻、雨跳、风吹、水如天等方面,运用比喻和想象的写法,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气象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勾勒出西湖雨后水天一色的山水画面,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已经凋谢,连那舒展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已经衰败,只有枝条还在寒风中傲寒斗霜。

请务必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时任杭州太守,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刘景文,字景文,工诗。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在诗中,苏轼描写出初冬时节的丰硕景象,全诗充满勃勃生机;借用“傲霜枝”和“橙黄橘绿”,向刘景文传递着勉励和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心胸。

〔4〕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天的夜晚,即使很短的时间也价值千金。花朵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月光投下朦胧的阴影。

从楼台中传出悠扬清晰的歌声,庭院中的秋千也沉浸在茫茫的夜色中。

这首状物抒情诗,通过花香、月光、歌声、秋千的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呈现出一个诗意盎然的春夜,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时间的珍视之情。

尤其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5〕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朗的天气里,西湖水面波光粼粼,美丽动人,在细雨迷蒙中,远处云雾缭绕,山色朦胧,别有一番奇妙的景致。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都显得十分适宜。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景。后人评价此诗“此诗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认为是对西湖最恰当的评语, “西子湖”也成为西湖的别称。

〔6〕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横向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纵向看是巍峨耸立的山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呈现不同的样子。

为什么我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呢?只是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之中。

1084年,宋神宗亲自下诏,将苏轼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途中,苏轼与友人一同游历庐山,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这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含蓄蕴藉,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哲理:只有摆脱主客观的局限,全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才能认识其真面目,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7〕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春风吹拂,带来海棠花的芬芳,月光透过空灵而迷蒙的香雾,向院中的回廊静静地流转。

只是担心在这深夜时分,花儿会在沉睡中失去光彩,因此点燃一支高高的蜡烛,照亮海棠花,不想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这首诗写于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使期间,此时的诗人已过不惑之年,诗中没有颓废、萎靡之气,字里行间流露出潇洒的胸襟。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描写海棠花清新脱俗的美,也抒发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

〔8〕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首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小而鲜嫩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高僧惠崇画了一幅《春江晓景图》,苏轼很欣赏,于是在该画作的基础上,为其勾画出唯美的意境,使得这幅画变得生机盎然。

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和河豚,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嫩绿,桃花初放,茼蒿冒新枝、芦芽吐尖,无不向人报告春的信息,显示了春天的活力。全诗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气息,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