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记忆——著名作家《青春之歌》作者杨沫与新城县的战斗情谊

 澗雲風子 2024-03-0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提起著名作家杨沫,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她的成名作《青春之歌》,杨沫作为一个1936年入党的老党员、老革命,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曾经在冀中十分区战斗了将近八个年头,当时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作为十分区的中心地带,杨沫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战斗足迹。那么,杨沫是怎么来到冀中十分区的,在新城县又有怎样的青春记忆呢?
杨沫,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在香河县当教员时接触到了革命思想,认识了北平地下党员马建民。马建民,河北深泽人,杨沫入党介绍人,并与杨沫组成了革命家庭。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马建民受党组织派遣,悄悄潜回冀中老家开展抗日斗争,组建起了安国县抗日民主政府,马建民任县委书记。此时,杨沫也历尽艰辛辗转来到了安国,被任命为县妇救会主任。1938年,马建民夫妇接到命令,转战来到了冀中十分区,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冀中十分区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主要包括霸县(今霸州市)、固安、永清、雄县、安新、新城(今高碑店市)、涿县(今涿州市)、容城、定兴等地,属于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带,驻有重兵,碉堡岗楼林立,扫荡频繁,斗争非常残酷。而冀中十地委、十分区司令部就隐蔽驻扎在雄县米家务(1940年以前属新城县管辖)和固安县的牛驼一带。在抗日战争的残酷时期,冀中十分区为斗争需要,合并建立了第一联合县(简称“一联县”)、第二联合县(简称“二联县”)及第三、四联、五联合县,新城县基本以今白沟河为界分属一联县和二联县。杨沫丈夫马建民曾短暂任一联县县长,而杨沫则先后担任了十分区妇救会宣传部长、十分区抗联会宣传部长、十分区黎明报社编辑等职。

图片

一联县地图

图片

二联县地图

杨沫在十分区经历了她毕生中最危险、最残酷、最紧张、最艰苦的芳华岁月,随时都有可能牺牲。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敌我阵营犬牙交错,短兵相接,互相渗透。彼此都是对方的眼中钉,肉中刺,互派特务,互相对杀。工作十分危险,说死就死,干部的伤亡率非常高,递补频繁。十分区所辖的几任县长、县委书记都是一个一个或牺牲,或被俘,或叛变,又一个一个上任。”
部队在前方打仗,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在后方从事战斗结束后的群众工作。杨沫回忆说,这段日子非常紧张,经常连续几天的行军,日夜和日本鬼子兜圈子。她曾冒着生命危险去一个大地主家做说服工作,她曾在盛夏躲藏在酷热的青纱帐里,忍受蚊虫叮咬。在反扫荡中,虽然农民家里一贫如洗,但老大娘却把舍不得吃的红枣让她充饥。在日本鬼子进村的危急时刻,一个被称为“傻蛋”的憨厚农民,把她带出了村,转危为安。
杨沫虽然亲身经历的战斗并不多,但她却耳闻目睹了她的战友、同事牺牲的壮烈场面。在杨沫的日记和纪念文章里,其中,有两个场面与新城县有关。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这年10月,二联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谭杰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谭杰,湖北武汉人,1939年7月被党组织派遣到冀中十分区,1940年后先后任新城县县议长、县民运部长,1943年2月底在新城县柳庄子村开展抗日工作时不幸被捕,在固安县马庄敌人据点壮烈殉国。杨沫的文章是这样写的:敌人将其关押在马庄据点,严刑拷打,谭杰宁死不屈,在牢房中把吃饭的筷子插入耳中,撞墙自尽。这些都是她所熟悉的战友,平日貌不起眼,关键时刻却那么英勇,惊天地,泣鬼神。
在同一篇纪念文章中,杨沫深情记录了原新城县泗庄区区长、一联县民政科长,后任涿县县长的杨铁。杨铁被群众誉为“神八路”,日伪军出高价悬赏捉拿他。1943年7月13日,杨铁隐蔽在新城县加录乡(今新城镇)兀术营村的堡垒户朱有才家,被汉奸发现告密。敌人包围了朱有才家,最终发现了隐藏的地洞,杨铁感觉已无冲出去的可能,他打死一个敌人,烧毁所带文件,把黄大衣铺在地上,从容开枪自尽,年仅26岁,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挂在县城城头示众。杨沫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我们的农民县长杨铁,矮矮的个子,敌人笑他是卖豆腐的傻蛋,人民却爱他像自己的孩子。鬼子搜捕抗日的县长杨铁,把他堵在地道里,千呼万唤,甜言蜜语:出来吧,出来没事,到皇军那儿也一样做官儿。在死亡面前,这矮矮的卖豆腐的汉子,没有恐惧,没有悲伤,从容殉国。”

图片

行军中的平原游击队

杨沫与新城县的渊源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1939年,由于长期行军转战,杨沫过度劳累,又缺乏营养,染上了黑热病,经常发高烧,骨瘦如柴,用杨沫的话说已经濒临死亡,是固安县牛驼乡的一个“土郎中”用偏方救了她一命。1941年,冀中十分区根据地已沦为敌占区,这时的杨沫病未痊愈已无法坚持工作,为此,经批准他到铁路西易县十分区后方医院进行疗养治病,杨沫正是由新城县秘密交通站护送辗转进入西部山区的。杨沫在后方根据地边养病边工作差不多两年时间,她在十分区政治部宣传科任编辑,与科长陆扬结下了深厚友谊,用杨沫的话说,他们曾产生过“一段罗曼蒂克的友情”,陆扬也成为《青春之歌》卢嘉川的原型之一。1943年春天杨沫接到命令回铁路东十分区工作,分别时陆扬送给她一本《鲁迅选集》,杨沫如获珍宝,带着这本书又通过新城县秘密交通线顺利回到了十分区司令部所在地。
杨沫说,她带着这本珍贵的《鲁迅选集》东奔西走,爬封锁沟,涉大清河,宿老百姓家,书不离身。这年春季,日伪铁壁合围时,杨沫把书坚壁在新城县东照村(现属雄县)一个杨姓村长家中,后来这本书就再也没有找到。
1945年11月,杨沫调到《晋察冀日报》任编辑,离开了战斗近八年的冀中十分区。之后转战张家口、石家庄等华北解放区,直到1949年3月调到北京,随丈夫马建民工作和生活。

图片

晚年的杨沫

撰  文:李金辉

责任编辑:尹建新

编  辑:黄   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