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就是含住悲伤——《孔雀东南飞》教学笔记2

 陈会设 2024-03-09 发布于安徽

老师缺少热情,不想上课;学生疲于应付,不愿听课、学习。

这在许多时候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常会去想,语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除去字词的讲解,除去那些浮于表面的标签式的解读,我们是否还需要一种温度,需要一种通过文本细读还原当时场景,还原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真实情感来融化课堂的坚冰,从而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让沉睡的文本在当下苏醒、鲜活。

正如宇文所安在《他山的石头》中所写——

传统不仅仅意味着对过去的保存,它还是连接起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方式。传统总是在变动当中,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可以触动现在的神经。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传统就只会变成老古董。

1

除去用以起兴的十个字以外,诗歌开篇便是刘兰芝的一段自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从“织素”到“裁衣”,从“弹箜篌”到“诵诗书”是刘兰芝十三到十六岁的身世经历,也是她最为自信骄傲的一面,按照常理,这样一个知书达礼的女子结婚之后,应该得到更多的幸福,然而她却以“心中常苦悲”一句概而论之。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夫妻见面不多,独守空房,常感孤独。二是因为日夜劳作的织布之苦,用后文文字来说便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这和《氓》中妇人的讲述相差无几,所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如果只是孤独辛苦尚可忍受,但当你尽了最大努力,依然无法博得对方的满意,并且从当下来看,这样的生活永无出头之日,那么剩下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主动离开,这是刘兰芝清醒而又痛苦的认知。

对于焦仲卿,长久以来都有一个偏见,便是他过于懦弱。然而细读文本,你会发现这一评价并非完全的客观。

在和母亲对话的过程之中,焦仲卿有两句话值得关注。

一是“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偏斜是指不端正、不正当,意思是说刘兰芝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为何招来你的不满。虽然语气较为委婉,但其态度是明确的,并且含有对母亲的质问之意。

看到母亲态度坚决之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从此一点来看,焦仲卿是值得钦佩的,他的反抗也算是彻底的。

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长跪”一词,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臀部著足跟上。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虽然“伏惟”一词可以见出他的恭敬,但在表面恭敬的背后是他庄重的反抗,而这也引来了母亲的大怒,因为一向顺从的儿子居然胆敢帮助媳妇说话。

再来看焦母的态度: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虽然前一句明显属于无中生有,但从刘兰芝主动请归一事来看,她也属于绝不妥协的一位。

联系下文“吾意久怀忿”一句,可知她们婆媳关系长久不和,婆婆想要遣归刘兰芝之意由来已久。焦母槌床大怒的举动也与此有关,最后她也表明自己的态度——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前句是指对刘兰芝恩断义绝,后句是说对儿子绝不依从允许。    

面对水火不容,完全无法调和的关系,焦仲卿只能沉默、哽咽着做出妥协,并把事情无限推迟延后,以求暂时的解脱,所谓“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这当然可以看出焦仲卿的软弱,正如《雷雨》中侍萍对女儿四凤所说的那样:

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男子夹在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之间,的确有其左右为难之处。即使在今天,如何处理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对男子智慧的一个考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的一个同乡还曾因为婆媳长期争吵而不得不喝药自杀。

因此,对焦仲卿的行为我们也不能进行一味指责。

2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面对丈夫哽咽着的劝解,刘兰芝极为冷静,“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的背后是她对现实的又一次清醒认知。

虽然如此,对于当初她依然充满美好的回忆,这在“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一句可以得到验证。

接下是她细数随同自己陪嫁而来的物品——那葳蕤自生光的齐腰短袄,那四角垂香囊的红罗斗帐,还有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的六七十只箱奁,那些她曾经精心挑选、弥足珍贵,与自己朝夕相伴的东西她全都不愿带走。一方面是对过去作一个彻底的告别,一方面是给焦仲卿留一点念想和安慰。她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这眼前的人眼前的物品,过了今夜,再也没有相见的因由与机会,因此她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又是满心的留恋。    

人的情感,有时就是这样的矛盾:

虽然和眼前的这个人注定再也不会相见,但她依然想要对方可以把自己记住。

就在这样的不舍之中,一夜过尽: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我对这段描写格外叹服,而且年岁愈长,愈是感觉到其中动人的力量。

其一,“事事四五通”虽然是在“著我绣夹裙”一句之后,其实是通就各种打扮而言,无论穿裙、着鞋、戴簪、穿衣、戴耳坠每一样都要穿戴四五遍,必须找出最让自己满意的那一件方才完结。

其二,“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两句,前写其手指纤细洁白,后写其口唇红润鲜艳,这种两种色彩以及它传达出来的意象表现在一个女子身上,仅仅凭借想象,便让人感觉无限的美好。

如果说前面的肖像属于静态描写,“纤纤作细步”一句则极具动感:

纤纤,细微貌。细步,指碎步,细微的步伐,这里是说兰芝走路步子细小,动作轻盈,加上前面“腰若流纨素”一句,总让人想起《西州曲》里那一句“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来。

有了前面精心选择的衣饰,加上洁白的手指,红润的嘴唇,这样一个迈着碎步的女子缓缓朝你走来,真可谓精妙无比、举世无双。

这样精妙的姿容,这样盛装的出场,如果抛开具体情境,回头来看“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句,给人感觉总像是一个等待婚车前来迎娶的新娘,清晨早起郑重其事而又满心欢喜的精心装扮,绝非女子被休回家时该有的样貌。    

被休回家,作为那个时代女子最不体面最不光彩的事情,刘兰芝不该是蓬头垢面、哭哭啼啼的跑回家么,她为何要做出如此反常之举。

首先,她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丈夫,让他看见自己在日常之中未被发现的美与价值。

其次,她更愿意在婆婆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自尊与坚强,这是她性格里绝不愿意示弱的一面。而这些都需要她忍住内心的悲痛,藏起所有的依恋和不舍而表现出自爱与坚强的一面,因为所谓美,有时就是要忍住心痛,含住悲伤。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刘兰芝在样的时刻愈是表现出坚强与美丽的一面,她的被休愈能增加悲剧的力量。

也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你会发现《诗经·硕人》中那一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写比亦有所逊色。

3

无论在婆婆那里表现出怎样镇定冷静、彬彬有礼的一面,回头和小姑分别的时候,刘兰芝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一下迸发出来——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从“小姑始扶床”到“小姑如我长”,虽然只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也可以见出在刘兰芝的心中那些美好的日子过得如此之快。

再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一句,同样值得追问,刘兰芝为何偏偏提及这两个日子——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日,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妇女在这天晚上用瓜果供织女,求织女给予自己智慧,叫做乞巧。    

“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每逢下九日,妇女们便在一道聚会游玩,叫做阳会。

这两个节日都是妇女嬉戏欢聚的日子,此时被休在家的刘兰芝会参加这样的聚会吗?

她只会一人躲在孤独的房间里,暗自流泪。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会记起一个弃妇的孤独与苦痛呢。如果连小姑(包括未曾说出口的焦仲卿)都遗忘了刘兰芝,那她真的便在这样的欢乐中被抛弃和遗忘。

这种情感和李清照在《永遇乐》词中所写是极为相通的: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从嬉戏莫相忘,到“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在刘兰芝的两次落泪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美丽坚强之外让人心痛心疼的刘兰芝。

她的美让人心痛,她的坚强让人心疼。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