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川区人民政府 部门介绍 临川概览(历史概况篇)

 cssc2tk 2024-03-10 发布于江西

历史概况

政区沿革】 临川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建县,初名临汝。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易名为临川县。临川(临汝)建县以后,除南北朝齐建元元年至梁大同二年,即公元479-536年及民国1-21年两小段时间外,分别为临川郡、抚州、昭武军、抚州路、抚州府、第七行政区的治所驻地。1949年5月临川县解放后,始属赣东北行政区贵溪分区,并划出羊城、东外两镇另置临川市。同年7月1日,临川县和临川市改属新组建的抚州分区,临川市为分区专署驻地。1950年4月,临川市并入临川县,9月属抚州区,为专署驻地。1951年,划临川县城关镇另置抚州市,随后抚州市或改为镇,或复为市,几经反复,却一直为专署、地区革委会、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临川县、抚州市(县级)合并为临川市(县级),1995年5月正式合并挂牌办公。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易名为临川区。

2006年12月,原区属崇岗镇、钟岭、城西街办划入金巢经济开发区,临川区从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下辖街办5个,镇17个,乡9个,垦殖场2个,村民委员会396个,村民小组3126个。2007年9月城区社区居委会进行整合后,市城区社区居委会35个,乡镇居委会17个,居民小组354个,全区总人口86.54万人,城市人口19.47人,农村人口67.07万人。其中蒙、回、苗、壮、满、朝鲜、侗、土家、水等少数民族人口71人。

至2016年底,临川区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9个乡、2个垦殖场,有居民委员会64个、居民小组666个、村民委员会386个、自然村2416个、村民小组3050个。

历史述要】临川自古为江右“名区”,“号曰'首县’”。是中国南方开发较早的地区,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高潮迭起,屡领风骚。

早在新石器晚期时代临川就有人类活动,在抚北镇磨盘山、上顿渡镇桃子山寨、温泉镇虎形岭、桐源乡翁坊村金钟等地考古发现石斧、石镞、石锛、石矛、石刀、纺轮、器脚和陶器以及铁质蹄形鼎腿、铁釜和铁剑等残片。在上顿渡镇乐家寨、罗家寨,青泥镇脊山等地发掘出商、周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铁斧、铁口锄、陶器和原始瓷等器物。不少遗址的土城、城墙、城门、城壕遗址尚存。

先秦时期,临川属百越之地。据《汉书·地理志下》臣瓒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明确指出江南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之际属于古代越族聚居之地。临川处于交趾(今越南境内)至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中段,这里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中一支,叫“干越”,干越是越国的一个方国。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货殖列传》曰:“干越,南方越名也。”是活动于江西的古代越族的一支。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更明确指出:“干越在今天的赣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部分越人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但多数避居山区,成为“山越”人。由于越人已进入农业经济阶段,其中部分越人与汉人交往较多,差别渐少,所以一进入汉人占优势的居民区很快就融合了。这也是史籍中没有留下这些越人移民踪迹的原因。山越人自东汉以来即被称为“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后汉书·度尚传》)。山越的酋长,史书习惯上称为宗帅、大帅、渠帅、名帅、强宗骁帅(《三国志·吴志》)。他们统率的人数,少则千人、数千人,多则万人。东汉末年孙权据有江南后,不断对山越人进行围剿,并将所俘虏的山越成年男子编入军队。《三国志·吴书》卷六十《贺齐传》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又起,有众万余”,贺齐率兵镇压,“拣其精健为兵,次充县户”。豫章东部就是现在的临川区域。直到两晋南朝,山越人才慢慢融合为汉族,今赣东境内的少数民族如畲、瑶、苗等民族均为山越人的后裔。

上古时期,相对于黄河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复杂,交通困难,加上人口稀少,开发的过程相当缓慢。但早在先秦时期,越人已在临川地区栽培水稻,在临川区太阳镇附近的东乡县岗上积镇仍保留有野生稻。此外,越人习水性,《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至今临川方言仍然把人体躯干叫“文身”,反映百越先民断发文身的遗风。战国时期当齐国孟尝君门客冯驩弹铗而歌“食无鱼”时,临川百姓即“火耕水耨、饭稻羹鱼”。

行政机构的设置,标志着社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今南城设立南城县,这是今江西省最早设立的18个县之一,治理的范围相当于今抚州市境域。随着行政区域的设置,人口逐渐增加,到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豫章郡南昌县地及南城县西北境置临汝县,因临水(宜黄河)、汝水(抚河)穿境而过故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改名临川县)。临川县建立以后,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不断地吸纳北方移民定居,逐渐取代南城,至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在临川设立临川郡,统理赣东大片区域。

秦汉以后,随着土地逐步得到开发,尤其是临汝县以及临川郡的设立,北方南来为官任职及征战南方的军士日增,滞留不返的汉人也越来越多,进一步打破了地区上的畛域。如东汉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廖国祥,桓帝时任临汝知县,任满后定居临川龚溪;三国时庐江安丰(今河南固始县)人丁奉,孙休主政时任吴国大将军。孙休死后,丁奉与丞相濮阳兴迎立孙皓为吴国主,升任右大司马、左军司。后得罪孙皓,徙丁奉一家于临川,成为临川丁氏鼻祖(《明一统志》)。潘姓从河南萦阳中牟迁居今临川区温泉镇。即使是居于长江之滨的人也纷纷迁往南方腹地,如晋代武昌人郭翻,为名门之后,其伯父郭讷任广州剌史,父亲郭察任安城太守。郭翻少年时即有志向,曾辞州郡之征辟,举家隐居于临川。史载郭翻“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庾亮曾举荐他为公车博士,不就任。”迁居临川的远不止这些,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方相继建立东晋和宋、齐、梁、陈5个王朝。这些王朝凭藉长江“天堑”屏障,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而北方割据政权仍兵祸连结,以致于“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其后的地方志资料也支持这一说法,那便是晋代临川郡有人口8500户,按五口之家推算应在4.25万人以上,其中临川县人口应占大多数。这是抚州有史料记载最早的人口数字。这个数字也有不实之处,由于晋代世家豪族拥有大量佃客、部曲、僮仆、奴婢等倍于郡县的编户,因而官府统计的在籍户口,远低于实际户口。

南朝时期,临川是重要产粮和储粮基地。梁太平二年(557)二月,广州剌史萧勃举兵过大庾岭征讨后来取代梁朝称帝的陈霸先,其前军抵达今丰城苦竹滩。陈霸先粮尽,军心不稳。陈将周文育派人游说临川周迪,周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陈书》卷三五《周迪传》),一举击溃萧勃。在陈朝剿灭地方势力的战争中,临川本土人士周敷、周迪、周续以群体方式登上历史舞台,既出粮又出兵,为陈朝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残暴和隋末的大规模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至极,史称“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旧唐书》卷185上《陈君宾传》)、“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卷70《杨玄感传》),而临川境域则不断吸纳北方士人定居,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东汉临汝知县廖国祥,任满后定居临川龚溪,带领当地群众拦河筑水陂,灌田千余顷。四乡群众感恩他兴修水利之功,建陂王庙纪念他。唐朝时,抚州剌史周法猛在临川城西南建述陂,“横截宜川,凿渠引水以灌田96顷21亩”。“宜川”即现在的宜黄河。抚州城东的千金陂就经过颜真卿、戴叔伦、杜佑、皇甫瑗、钟离、李渤海6任剌史修建,才“自兹田无荒者,民悉力而开耕”,使抚河下游成为膏腴之地。这时水力推动自动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也在临川得到使用,唐人陈廷章特撰写《水轮赋》,明确指出“多寄临川之郡”。同时,为节省畜力、减轻扶犁农民体力消耗的曲辕犁也在临川广泛使用。

到唐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生产力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口迅速增长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唐初武德年间(公元618-625年)抚州只有7354户,40685人,至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增加到30605户,176394人,净增3倍多。短短百余年间人口自然增长不会这么快,这其中有不少是外地迁入定居的。唐代中后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黄巢农民起义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东巡歌》)、“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余”(吕融《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局》)。安史之乱对长江以南影响不大,反而成为北方难民南迁的接纳地;黄巢农民起义军席卷长江南北10余省,“只有江西东南部(即上饶以南,赣水以东),侥幸没受黄巢的冲击。于是东晋永嘉以后迁移到河南西南部,江西东中部、北部和安徽南部的客家,到这时候就有一大部分迁移到上面所说的乐土”(罗常培《临川音系?叙论》)。

唐末五代,中央政权衰落,各地兴起一批地方割据势力。当北方地区仍是战火连天之时,治理江南的吴、南唐均采取招抚流散、保境息民、轻徭薄赋、劝励耕织等措施。尤其是南城人危全讽任抚州刺史27年,对外结交豪强,保境安民,招徕商旅;对内安抚士民,劝课农桑,修州衙,筑城池,兴儒学,弘佛教,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临川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和商贾云集之地。唐人张保和在《抚州罗城记》中写道:“临川古为奥壤,号曰名区,翳野农桑、俯津阛阓,北接江湖之脉,贾货并肩;南冲岭峤之支,豪华接袂。”呈现出“既完且富,行者如归”的繁荣景象,吸引大批中原人士竞相投奔,北方王、李、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南来,卜居临川。如宋代宰相晏殊远祖为“有姜之裔,齐为晏氏”,曾祖晏延昌“徙其籍于临川”;宰相王安石“其先出于太原”,曾祖王永泰“游览山川,慕其地之善,遂徙寓于此,故为临川王氏之祖”;乐史之父乐璋原籍河南,因“朱温扰京兆,乃游仕江左,为抚州临川丞,籍居临川”,后因弃官居家,上大华山进香路过宜黄霍源村,见其“风景秀丽,乃举家迁移于此落户”。李觏先祖本系南唐宗室,始封临川,后徙金溪、泸溪(今资溪)、南城。临川周氏,原本为金陵(今南京)宦族,“唐末由金陵徙临川”(《周艮翁居士圹记》,见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四川阆州人吴守德,娶后蜀国主孟知祥之女为妻,封宣城公,孟知祥死后,朝政多由孟知祥旧人把持,骄恣不法,吴守德遂于明德三年(公元936年)63岁高龄时,举家东下,让二儿吴经定居临川石井。12年后又带领长子吴纶、三子吴绍再迁南丰县梓口,其后裔遍布临川、南丰、金溪、宜黄等县。同时,在招贤纳士的政策下,佛教高僧云集临川,以致一批信徒和参学之士进入临川,从而带动人口的增长。迁入临川的士族中,很多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望族,本身就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家学传承,经过数代人的孕育和积淀,终于迎来两宋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的空前盛况,造就了“临川才子”的千古美名。

宋代,临川封建经济文化达到鼎盛。首先是人口繁盛。王安石在《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中说:“抚之为州,……为地千里,而民为男女之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当时抚州仅管辖临川、金溪、宜黄、崇仁4县,而临川在这五六十万人中占大头。其次是对丘陵、山地的垦殖。从唐、五代到宋朝,垦种范围不断扩大,面积日益增加,垦辟的地点逐步向远处发展。王安石将家乡农民耕种情况概括为“山耕而水莳”。再次是普遍兴修水利工程。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临川知县谢卿材重新修筑千金陂等9陂。到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抚州知府叶梦得“筑陂长三百丈,浚渠长二十丈”,增强了抚河的防洪灌溉能力。不独官方主持修建水利,民间也有兴修水利之良举,如临川吴贲之女,25岁时丧夫,独居于黄池陂,负责管理陂堰事务,每年都要率领农夫千余人修治堤堰以蓄水灌田,事迹被载入《江西通志·列女传》。在官府、民间的勠力同心下,山塘陂堰遍及四野。第四,改进耕作技术,通过深耕增产。陆九渊说临川地区农田“率多早田,耕必三犁,秋乃可望常岁”“治田每用大钁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许,外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不得旱。以他处禾穗数之,每穗谷多不过八九十粒,少者三五十粒而已。以此中禾穗数之,每穗少者尚百二十粒,多者二百余粒,每一亩所收比他处一亩,不啻数倍。”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抚州知州黄震在临川大力推广小麦种植。除粮食作物之外,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文人墨客笔下,临川各地“翳野农桑”“一年蚕四五熟”。陆游曾在临川任江南西路茶盐公事,在临川他看到“纤纤女手桑叶绿”“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种茶饮茶、种桑养蚕遍及城乡。朝廷主修的《中兴会要》录有抚州所属临川、崇仁、宜黄、金溪4县产茶叶21726斤,反映了当时的茶叶生产状况。此时,临川的“鸡鸣布”(农妇当晚开机拂晓鸡鸣时即织成布)名噪全国。宋代中期,临川已种植木棉用来纺纱织布。临川人艾可信曾写《木棉》诗描述家乡妇女纺织木棉布情形:“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三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临川盛产苎麻,捻麻和织夏布是历代临川妇女的家务劳动。临川莲花寺尼姑织出的“莲花纱”名满京都,“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四院造此纱,捻织之妙,外人不可得,一岁每院才织近百端,市供尚局”(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供不应求。

农业多种经营使临川白浒窑瓷器、滑薄纸、牛舌纸、茶杉纸、夏布、棉布、毛笔、花炮等物产成为集市大宗商品,催生了一大批工匠商贾。临川商贾成为江右(江西)商帮的主力军,一直延续到近代。宋淳熙年间,临川布商陈泰将巨款散贷给崇仁、乐安、金溪乃至吉安等地农民,作为对苎麻和夏布的生产投入,以定购其产品。如此“包买商”在国内尚无先例。

经济发展为临川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唐大诗人王勃写下“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名句,但当时临川本土的才子并不多。中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临川在江南西路乃至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加之邻近南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人杰地灵”优势初露端倪。晚唐五代大量北方仕族迁入,进一步浓化临川人的仕进意识,兴学重教风靡城乡,州县办有官学,民间办有私塾,兴鲁书院、临汝书院、峨峰书院、槐堂书院等知名书院不下10座。临川之地“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昝,为母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于是“地无城乡,家无贫富,诗书之声,尽室皆然。”从此域内便人文荟萃,俊彩星驰。

封建时代,科举是人才脱颖而出的主要渠道。两宋时期临川产生进士446名,中榜人数居江西各县前茅。临川不但人才众多,而且有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巨星泰斗交相辉映。宰相有晏殊、王安石,副相有王安礼、吴居厚,还有两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州、剌史,均为政绩卓著的一代贤臣。在中国文学史上,“临川之笔”更是熠熠生辉,晏殊、晏几道父子是构筑宋祠大厦的顶梁柱;在宋代诗坛上,谢逸、谢薖、汪革、饶节均为“江西诗派”首领,领一代风骚而为后人推崇。在中国医学历史高峰上,临川人捷足先登。陈自明是中国最早的妇产科专家,所著《妇人大全良方》直到清代仍被视为“妇科圣典”。晋代“书圣”王羲之曾在临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其“以精力自致”的进取精神与其后抚州刺史颜真卿的书法精神一道,滋润着临川一代代书法英才,以致书林富茂,可言者众。晏殊“元献擅豪翰,其迹杂见《群玉堂帖》中”(《忆史会要》)。王安石书法名播朝野,“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张邦基《墨庄温录》)。丹青妙手驰名海内,临川陈容以擅画虎著称于世,其传世杰作《九龙图》被清代乾隆皇帝视为奇珍。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谢灵运任临川内史时,在兴鲁坊宝应寺设翻经台,与沙门范惠严、顾慧观共同翻译成36卷南本《涅槃经》。宝应寺因谢灵运和《涅槃经》的缘故,历数百年至唐代仍香火旺盛,在此传道弘业者不乏高僧大德。唐大历四年(公元768年)三月,江西观察使在此主持盛大传戒法会,一大批高僧齐聚宝应寺,前来参加法会的僧尼共357人。唐末五代,临川佛道兴盛,诸宗竞秀,大德纷至,寺院大量涌现。五代时文益受抚州剌史危全讽之请,住持临川崇寿院(院址在今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由此创立法眼宗。德韶在临川拜谒文益,豁然开悟,后为吴越国师。高丽(今朝鲜)僧慧炬得法于文益临川道场,归国后大扬法眼宗风,得赐国师之号。禅宗五叶有曹洞、法眼、云门3个宗派创立于临川及周边的宜黄、金溪,由此,法眼宗被佛教界人士称为“汝水之灯”,抚州被誉为“天下禅河中心”。宋代临川僧人慕哲声闻宫闱,哲宗帝召见于延和殿,赐号“真如禅师”。此时的临川还高道辈出,产生名显朝野的道士饶洞天、谭悟真、唐乐真等。临川县吏饶洞天开宗立派创立道教“天心派”,谭悟真、唐乐真传承南丰人王文卿创立的“神霄派”,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虞集《王侍宸记》(《道园学古录》卷25)。唐乐真在宫内施法术求雨,甘霖立降。临川才子个个著作等身,据《江西古今书目》记载,有宋一代,由临川人著述的经史子集书籍流传至今的有176种,数千卷之多,不愧为“文献之邦”。

历元至明,临川人口进一步增多,土地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已形成“土狭民稠”的格局。明弘治元年(1488年)临川县有人口78187户,351251人。笔者根据对1986年出版的《江西省临川县地名志》统计分析,有明一代,临川新建自然村1027个,占现有自然村总数的43.6%。其中,外省迁入建村的66个,外地区迁入建村的77个,外县迁入建村的205个,本县互迁建村的679个。在外省迁入建村中,由于临川地邻八闽,故福建迁入的最多,达29个,其次是河南10个,浙江8个,山东、江苏各5个。为确保粮食丰产高产,明代前期地方重要的水利事务多由官方出面组织兴修,直接进行管理。如临川县丞黄梦瑞在长安乡长岗里筑长沙陂、山家陂,灌田800余亩。中期以后,由于地方财政日益困乏,政府相继放弃了许多原来的行政职能,将包括水利在内的各种地方公共事务权力下移给地方士绅及宗族、乡族势力,由他们组织乡民筹措经费并自行修筑、管理。到弘治年间,全县有陂塘堰湖744处,除千金陂、述陂较著名的外,还有不少散处于乡野之间的水利设施,自修建之始就惠及后世。

明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致“产去而税存”,许多失去土地而无谋生手段的农民流离于官府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终于在临川东北部的东乡酿成大乱。嘉靖《东乡县志》在论述东乡治乱的根源时说:“临川地大民庶,治久乱生。东乡敝民恃远,玩官自作不靖,或逃赋而成风,或盗窃以为业,或凶年而攘谷,或犯罪而拒追。间至公庭多获轻贷。彼知官府畏激变之祸,务姑息之政,愈益骄纵,无复顾忌,转相师效而至于大乱焉。”朝廷不得已割临川东北部地设立东乡县。而多数丧失土地的农民则凭着一两门手艺或少量资本外出谋生,以临川商贾为主体形成抚州商帮。在明清景德镇瓷业“五府十八帮”中,“抚州府”“抚州帮”人数仅次于当地。这些工匠、商人在当时被称为“作客”。抚州作客遍及全国与东南亚。临川艾南英曾感慨:“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万历年间,云南官员王士性曾派人到全省及周边地区巡视发现,不仅省内居民“十有五六”原籍抚州,连缅甸、越南一带部落酋长、头人也大多抚州人。于是他惊叹“作客莫如江右(江西),江右莫如抚州”。在贵州,外省商人数量也以抚州为最。他们把家乡棉布、夏布、瓷器、药材、木竹、茶叶、纸张和大米贩销到贵州,又贩购当地水银去四川销售,再从四川采购山货贩运到江浙等地。崇祯年间,云贵两省抚州籍商人多达3000余户,其中临川人不在少数。

经商获利反哺于家族,加快了临川教育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固化了“才子之乡”美名。通过科举考试,明代临川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巡抚、总督5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入仕人数是宋代130人的2.9倍。人才结构的群体性和多样性,“比之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李绂《临川县志》序)。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博学多才,所作时文风靡一时,是誉满江南的“四大才子”。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10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所著《舆地图》,其精确度“方位不爽毫厘”,是中国制图史上杰出创造;医学家席弘辨穴施针,有起死回生之效,所著《席弘家针灸书》《席弘赋》传于后世。明代历史学家徐奋鹏撰著《古今治统》传至日本,被视为“资治之妙药,兴国之良方”。吴英、吴昊父子精通天文星数之学,新造浑天仪,经纬度与天象不差毫厘,发展了中国天文观测事业。此外,临川还有一批鲠介之士,刑部尚书舒化上书谏阻皇帝利用厂卫特务对百官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御史邱兆麟秉性刚直,多次违忤魏忠贤愤而辞官;临川更有一批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利益,虽九死而不悔。朱均旺经商日本,当他得知日本军事统治者丰臣秀吉阴谋侵略朝鲜、中国时,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回国,将情报送达朝廷,明朝政府及时出兵朝鲜,击败日本侵略军。明末清军入关,揭重熙、傅鼎铨、艾南英、曾亨应等人高举抗清义旗,募兵饷,招兵员,给清军予有力打击,兵败被俘,誓死不降。

清代,朝廷诏令“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丁册定为常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长,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临川县有人口400321人,比明弘治元年增长13.97%,这还不包括明正德七年(1512年)划给东乡县的6个乡168个里23454户人口。有清一代临川县新建自然村504个,占现有自然村总数的21.4%。其中,外省迁入建村的14个,外地区迁入建村的50个,外县迁入建村的100个,本县互迁建村的340个。清代临川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夏布、造纸、制笔、酿酒等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为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货源基础。直至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大部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还十分落后,几乎无人会经商。临川商人便成群结队去开办作坊,经营店铺,以至当地流传着“无抚(州人)不成市”的谚语。在通往福建、广东道路上,临川商人络绎不绝。广东潮州、惠州所需鱼苗、棉布大多为临川人贩运过去。在广西,临川盐商、药商、木材商最为活跃。临川人李宜民在广西经营盐业数十年,成为富甲一方之巨商。河南、河北、山东乃至内蒙古、新疆等北方广大区域也遍布临川工匠、商人足迹。“陕西岳州人打渔,江西抚州人卖鱼”成为当地风俗。在繁华都市北京,明代文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江右为多……”。临川人从家乡贩去莲花纱、滑薄纸等,成为朝廷官员和宫中嫔妃心爱之物。

满清建国300多年,建立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虽然沿袭科举旧制,但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大兴文字狱,许多人把读书入仕视为畏途,给临川才乡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录取的进士大为减少,人数是两宋的1/4,明代的2/3。有37人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官。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双重压迫。临川经济状况江河日下:土地兼并更为严重,70%以上土地被官僚、地主占有。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三年(1864)10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于赣东一带。期间太平军曾占据临川城两年零两个月;清兵部侍郎、湘军首领曾国藩曾驻扎临川城5个月。兵灾战乱连年不断,且双方都向百姓“借饷”征粮。地方官府更借“剿贼”之名横征暴敛以肥私。临川县内除田赋、人头税外,官府摊派还有措捐、借捐、亩捐、米捐、船捐、堤捐等20余种,百姓投诉无门。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1926年以前临川区域由北洋军阀控制,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共合作以后,1926年10月20日北伐军攻克临川城。在北伐军中的中共党员的引导下,11月,临川进步青年章应昌、李干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抚州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临川支部干事会。党组织的成立给黑夜中的临川点燃了希望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临川支部扩大为特支,拥有26个支部,650名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纷纷建立农会组织、工会组织,组建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等工农武装,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临川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处于低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江西省委重建临川党组织,成立中共临川县委,到1929年7月扩大为中共临川中心县委,临川中心县委除领导临川各区党组织外,还管辖金溪区委、东乡特支、崇仁特支。至1930年7月,临川中心县委及其所属组织在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下,停止活动。临川人民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革命人物,如四川省委书记傅烈、革命活动家傅大庆、饶漱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等。

当临川革命斗争处于艰难之际,革命火焰却在临川东南部几个县熊熊燃烧起来,并开辟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为“围剿”工农红军,以临川为大本营驻扎数十万军队,蒋介石曾驻今抚州一中指挥对红军“围剿”。红军将士勇猛突击,数次追歼逃敌至临川城附近千金陂、龙骨渡。战争期间临川人民被国民党反动派压榨得无法喘息,拉丁抓夫,派粮派饷,几无宁日。

抗日战争前期,灾难深重的临川又遭受日军飞机5次轰炸,死伤民众数千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出动16架轰炸机,从太平洋航母上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然后降落在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玉山机场整理。美军的穿梭轰炸,使得日本国内民心恐慌,社会骚动。日军为解除此威胁,纠集约5个师团的兵力,于1942年5月15日向浙江的中国第三战区部队发起进攻。驻南昌侵华日军为配合浙江日军作战,调集3个师团、1个旅团、4个支队约3万人分3路向浙赣铁路线进攻,企图打通浙赣铁路,摧毁衢州军用机场,进而消灭浙赣铁路沿线中国军队。6月1日,日军突破江西保安纵队梁家渡至市汊街防线,3日占领临川,8日占领崇仁、宜黄,9日进犯南城。为阻击日军南侵,配合第三战区作战,驻防湖南衡阳的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司令薛岳指挥第79军、58军、4军、100军共4个军,在以临川为中心的赣江、抚河区域实施赣东会战。经过两个多月鏖战,于8月23日收复临川等地。赣东会战使日军付出死7325人,伤6136人,损失战马3342匹的惨重代价,最后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日军侵占临川期间,正值夏收季节,许多老百姓背井离乡,造成田地荒芜,家园破碎。面对日军血腥暴行,临川各地群众奋起自卫,英勇抗击。临川长岭、凤岗群众组成100多人的游击队,打死日寇30多名。云山农民付德仔、周水汝、罗长太等8人,组织自卫抗日游击队,用梭标当武器,先后打死窜扰的日军20余人,夺获步枪10支。后人数发展到20余人,并与东乡古家塘农民自卫组织联合起来,组成抗日游击队,相继在芦场岭、云山和进贤大埠坪等地伏击日军搜索队,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

民国时期临川的农业几无发展和进步,水稻亩产90公斤左右,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据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调查,解放前夕,临川县地主人均占有耕地15.32亩,而贫农仅1.61亩,雇农则只有0.64亩,且多为旱地或山排田。民国中后期,境内虽有粮油加工、纺织、造纸等小企业,但大都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且动力不足。城区于20年代中期曾由私人办过一家火力发电厂,由于地痞捣乱,政府熟视无睹,不到一年即行倒闭。土布、夏布、黄烟、陶瓷等传统手工业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处于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状态。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才3770余万元,还抵不上现今区内一家中型农业企业。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粉碎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长江防线,一举打通浙赣铁路线进入抚州境内。5月9日,第二野战军第14军解放临川城。5月13日成立中共临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此开创了临川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迅速剿灭域内土匪,清除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社会稳定,经济逐步发展,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52年4月,临川农村全面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开展兴修水利,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先后建成“三渠”(金临渠、宜惠渠、黎溪渠)、“四堤”(唱凯堤、河东堤、河西堤、青泥堤)、“五库”(上游、前进、跃进、展坪、红旗水库)、“五站”(连城、城前、西泉、梁宪、抚临排灌站)等为主体的大小水利工程3000多座,从而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4万亩增至69.5万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全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16年,粮食总产达到64.12万吨,临川12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品质的提升,全区共有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3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达10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东馆、秋溪2个核心区建设初见雏形;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省级18家,市级42家;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995余家,发展家庭农场126家。

工业企业迅速发展。1949年,临川工业总产值仅607万元。解放后,党和政府开始着手发展工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川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95年临川新口径工业总产值32.43亿元。2000年后区政府把推进产权制度转换、职工身份置换、经营机制创新作为深化工业企业的改革主攻方向,按照一厂一策、分层次推进,全区53家国有企业已全部改制,集体企业也基本完成改制,但极少数资产质量低的企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临川区按照“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坚决贯彻强攻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视争项争资,推进“一园三区”建设,推进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2016年底,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户,已形成了有色金属、食品医药、机电制造、化工、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六大类产业,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及食品医药产业被确定为临川区发展的主导产业。2016年,临川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5亿元,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后至2016年,交通快速发展,向乐铁路、向莆铁路、316国道、214省道、208省道、昌厦公路、抚八线、沪瑞国道和梨温高速、福银高速、福京高速穿境而过。抚吉高速公路、金抚高速公路、东昌高速公路等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加之纵横全区551条县乡村公路网,使临川沟通全国更加快捷方便。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临川撤市设区以后,区委、区政府不断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城市建设六大工程全面启动,上顿渡旧城改造、防洪墙工程、河滨广场、临川新城、临川行政新区、110KV变电站等一批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实施和竣工,成为上顿渡一道亮丽的风景。2012年至2016年,共投资约40亿元进行80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完成上顿渡大桥重建、抚吉高速临川连接线、临川国际才子大酒店、安石公园升级改造、临川区十二小、河东小学、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城区人行道板改造、建设中路和公园中路改造、自来水厂扩建、章舍路网工程、公园东路南延伸段、北二环路、福银高速抚北互通至温泉风景区连接线、抚北大桥至抚北园区道路改建工程、街头小游园、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福利院新院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城区道路、供水、城市绿化、旧城改造、市政和环卫设施、医院、学校、安居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它们的建成迅速地拉大城市框架,有效地改善城市功能和品位,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日趋完善,上顿渡城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以临川为中心的赣东商业中心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类市场蓬勃发展,城乡居民购销两旺,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8亿元。区政府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特别是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电商、旅游、物流、金融四大板块,促进现代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业发展做到多点开花,投资10亿元的大金山旅游产业园PPP项目开始实施;投资2.2亿元的溪山湖生态旅游景区正式运营;灵谷峰景区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并成功创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新增3家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总数达到7家,旅游综合收入达46.42亿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被列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区),特别是乐美电商日交易额超过300万元,正积极筹划“新三板”挂牌上市。商贸物流日趋活跃,全年物流税收实现1.55亿元。现代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10家。

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争项争资显成效。1995年临川招商引资开始起步,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高潮,争项争资硕果累累。2012年至2016年,全区累计向上争取各类项目342个,争取各类资金101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居全市前列。共签约引进项目197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实际进资92.5亿元。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累计达到2.24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59%和30.67%,特别是引进了投资50亿元的广银铝业、投资12亿元的自立环保(二期)、投资10亿元的银涛药业、投资5000万欧元的中德体育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教育之乡、才子之才放异彩。解放前夕,城区仅有普通公、私立中学5所,在校学生只有1800人;小学15所,学生仅2000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临川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2016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453所(个),有教职工7569人,在校学生13.4146万人。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临川年年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全区共有近20万名学生考取大学,其中,为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了少年大学生182名,居全国县(区)之冠;有30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在国内外的研究生有3000多名,获博士学位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800多名。临川基础教育闻名全国。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4年,圆满通过了省“两基”工作评估验收,并被国家教委认定为全国首批“普九”、“扫盲”县、市;1997年、2001年,两度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区的光荣称号;2005年、2007年,两度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2015年,顺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成为江西省第二批、抚州市第一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