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岐伯之间关于“五疫之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的问答暂告一段落。 黄帝又发新问。 先附录原文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 一、人虚 “虚”乃与“实”相对为言,何谓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岐伯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人虚”指的是某脏阴精虚和荣气虚。 在下篇遗篇《本病论》中,黄帝将之表达为“人气不足”,而“人气不足”岐伯将之理解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讲:“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五脏别论》岐伯讲:“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本神》岐伯讲:“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灵枢·本脏》岐伯讲:“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卫气》黄帝讲:“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人虚即五脏阴精虚,阴精虚则不能起亟化气,导致荣气虚。 另外,本篇《素问·刺法论遗篇》中有“感而三虚”之语,《素问·本病论遗篇》中亦多有“汗出于……”之谓,此属于卫气虚而自汗之属,并不是黄帝这里所重点强调的五脏阴精虚、荣气虚之人虚。 五脏阴精虚、荣气虚,则不能藏“精神魂魄”,不能藏则有“神游失守位”之患。 何谓“神”呢 ?又何为“神游”呢?“失守”又是什么意思? 二、即神游失守位 脏有五脏,五脏藏有“五神”,《素问·宣明五气》作者讲:“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九针论》岐伯讲:“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太上老君内观经》讲:“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 “五神”在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内景经·心神章第八》中有名亦有字,并与“胆神”合为“六神”,其言曰:“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太上老君内观经》讲:“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由是知之,四方藏之神,心神又名司命,肝神又名无英,肺神又名白元,肾神又名桃孩。 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三才图会·身体》中有身体五神之图绘,兹附录肝神图和脾神图如下: 肝神名龙烟,字含明,肝之状为龙,主藏魂,象如悬匏,色如缟映绀,生心下而近后,右四叶,左三叶,脉出于大敦。大敦左大指端,三毛之中也。 脾神名常在,字魂庭,脾之状如神凤,主藏魂,象如覆盆,色如缟映黄,正掩脐上近前,横覆于胃,脉出于隐白,隐白左足大指端侧,去甲角如韭叶。 “神游”相对于“神藏”而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则五神各安守其脏位而神藏,五脏精气虚则五神“失守”其脏位而“神游”,是为“气虚即神游失守位”。 至于“神游”于何处,本遗篇后文将有专文论及之,暂不参详。 可举一例以明“神游失守位”之义。南宋张杲的《医说·卷九·养生修养调摄·肾神》引用了南宋洪迈《夷坚志再补·肾神出舍》,其记曰:“无锡游氏子,耽于酒色,得疾,势甚危。忽语家人日:'常见两女子,服饰华丽,其长才三四寸,每缘吾足而行,冉冉在腰而没。’扣以名医,日:'此肾神也。肾气绝而神不守舍,故病者见之。’”此“肾神出舍”,游离于体外,乃“肾气绝而神不守舍”之绝证。 当然,本《素问·刺法论遗篇》所论“神游失守位”,尚不至于如此严重,因为下文岐伯明言“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至死”,而“肾神出舍”之例乃肾气绝死不治之证。 三、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 神游失守则藏失其主神,藏失其主神,则易使疫鬼瘟神趁虚而入干犯五脏,轻则夭寿,重则病亡,不得尽其天年,是为“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 瘟神驱使疫鬼,现于天而降灾疾于地,播撒邪毒,危害人间,无所逃避。但岐伯下文只言“五尸鬼”之疫鬼,而对五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瘟中瘟史文,毛泽东有《送瘟神》之诗)则无所关涉。 四、何以全真? 人虚即五脏精气虚,精气虚则不能充养真气,真气受损则失其全,如何可再得而全之?是为“何以全真”。 真气与元气,两者名异而实同,《灵枢·刺节真邪》岐伯讲:“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太虚廖郭,肇基化元,是为天地之先天元气;人身是小天地,男女媾精,肇基化元,是为身体之先天元气,藏于右肾命门,三焦为之别使,《难经·三十六难》讲:“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原气即元气乃身之根本,如《难经·十四难》讲:“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先天元气又称祖气,黄元御《长沙药解·卷一·甘草》讲:“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讲:“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先天为元气,人身既成之后,天之元气与身之元气相和合则成真气,《太上老君内观经》讲:“元气入鼻,灌泥丸也。”天之元气入灌泥丸下行,肾间元气循三焦上行,上下交通,遂成“真气”,真气充沛得全,遂有“真人”。 东晋葛洪《枕中书》引《真书》之言讲:“昔二仪未分,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天地未形,元气浩浩,化生盘古,盘古既生,元气入鼻而灌泥丸,下交肾间元气,遂成“真人”。 但是,先天元气化为人身真气之后,还有一个充养问题,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化谷气为精气而藏于五脏,五脏精气足则真气全,是以“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李东垣的《脾胃论》指明了这一点,其言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即谷气,谷气之精气藏于五藏,五藏精气源源不断充养真气则“全真”。 今五脏精气虚,神移失守,疫鬼瘟神外干,真气失其充养遂不得全,是以黄帝追问:如何才能使五脏五神归位并使五脏精气重新得充,从而使得真气再得其全呢? 五、愿闻刺法。 愿闻以针刺而施疗救之法。 岐伯上文曾讲过:“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至于逃避之法,岐伯刚刚介绍了存思法、吐法、汗法、丹法,而黄帝希望岐伯能扣紧本遗篇的论题“既命天元,须究法刺”,专门从“刺疫法”角度谈谈如何疗救由于人虚而染易疫疠者。 岐伯将欲作何应对呢? 明日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