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年的春天

 同人王皓宇 2024-03-10 发布于广东
西方现代科学一直沿用笛卡尔的治学方法来观察世界。这种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每个人研究一个小问题,待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后,再考虑大的问题,这样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将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医学就产生了现代的西医。西医将人体分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八个系统。一个医生只研究人体某一个系统,然后在研究的系统或者领域中无限深入,最终成为领域内的“专家”。
这种研究问题方法的缺点是会忽视每一个小问题相互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可能处于不断变动当中。以感冒为例,大部分病人会去看呼吸科的医生,但是感冒通常还伴有恶心、头痛、失眠、缺乏胃口等。呼吸科的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治疗咳嗽和消炎的药,但对于胃口不良、恶心等症状却无能为力。
中国人的祖先很清楚天地万物纷繁复杂而且事物越微观越复杂。中国人的祖先不满足于只知道事物的局部,每个聪明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掌握天地之道的雄心。中国人没有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而是通过找到这些事物的共同属性,用一个大纲贯穿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纲举则目张,只要掌握了这个大纲,万事万物尽在掌握之中。
人类生活在“环境”当中。环境的冷、热、燥、湿、氧气含量等都会对身体的运行产生绝对的影响。而“细菌”或者“病毒”只是一个寒热燥湿变化或叠加导致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病毒”或“细菌”并无所谓“好”或者“坏”,如果没有细菌,落叶或者动物的尸体就不会被分解,地球就会乱成一糟。而且,同一房间的细菌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细菌感染。身体的“环境”通常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地球生命现象而言,太阳能提供了绝对的能量,直接让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气温的变化和寒热影响。人类需要合适的热量和温度才能生存和维持健康,所以天冷了我们需要多穿衣服保持热量,天热了需要少穿衣服不要让体温太高。外界环境的冷热和自身环境的冷热都会直接影响健康。自身内环境产生的热量低,就需要多穿衣服维持热量;自身内环境产生的热量高,就需要适当减少衣服。
水是世界上最大的“储能系统”,正是因为水的存在,生物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和存储太阳能。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水。更准确地说,是水的流动创造了生命。以人体而言,喝进去的水和排泄出来的水要保持平衡。如果排出的水大于摄入的水,说明身体缺乏水,身体干燥,对能量的存储不足,身体就很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变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排出的水少于摄入的水,说明身体偏湿,水在身体内流动发生异常。
人生活在天地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和天地发生关系。我们把人体的健康运行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指的是身体的环境,外环境指的是外界的气候环境
外环境空气中的湿度太大,空气中的氧气就会被挤占,人体就会因为缺氧而疲倦;另外湿气附着在人体皮肤上就会削弱人体正常的散热,人体就会感觉到烦热和疲倦。当人体缺氧和散热能力不足时,血液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会升高,二氧化碳的合成物就是尿酸,尿酸主要靠肾脏来过滤,这时肾脏的负担就会加重,过多的尿酸也会导致人体腐蚀人体的健康的细胞和组织。
内环境的湿度太大,通常是因为肾脏的过滤排尿能力不足引起。也会让人感到疲倦和燥热。
外环境如果过于干燥,人体的蒸发过大也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不足,血液水分流动变差。身体“内环境”过于干燥,通常与肝的蓄水能力不足有关,人体对冷热的变化就会非常敏感。
2024年甲辰年受土星和水星周期性规律影响。地球的气候比往年偏“湿”。《黄帝内经》说的是太阳寒水司天”和“太阴湿土在泉”。“司天”的意思是:中国的气候上半年吹东南风,暖湿气流从东南流向西北,地气通常是蒸发向上从大地流向天空的“在泉”的意思:下半年是西北方流向东南的冷燥气流,气流的流动通常是从肃降向下,从天上到地下的
甲辰年“太阳寒水司天”,是指上半年的太阳把地面上的水较多的蒸腾到天上形成了厚厚的降雨层,降雨层屏蔽了太阳的热量较多,因此上半年低温多雨“太阴湿土在泉”,是指下半年由于天空降雨较多,风气又不足,所以出现了以“湿”为典型气候特点。全年总体的气候特征是湿寒为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天是推陈致新的时间,适宜的气温是温暖湿润。如果过热干燥,人和植物生长的“后劲”就不足,植物的果实就不够饱满;如果过冷和降雨过多,人和植物的生发之力就不足,推陈致新的力量就不足。
人体通过脏腑运行气血到达于体表,然后又将气血内收回脏腑。人体脏腑完全受天地之间能量的左右,天气寒冷潮湿,人体推陈致新的力量不足,体表的津血分布就不足,人体就很容易感冒。今年春天流感明显比往年较多
320日春分到520日小满这段时间,《黄帝内经》说:“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意思是天气依然比往年清凉,容易得寒湿类的疾病。
寒湿之气作用在肌肉和脏腑上,就会妨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等症状。所以《黄帝内经》在用药和饮食上强调要多用温药和苦药温性的药有利于祛寒,苦性的药有利于祛湿。用药应该辨证多使用肉桂、干姜、生姜、黄芪、附子、茯苓、黄连、黄芩,白术、这些温热、苦性和祛湿化气的药物。
每一个中医不仅会治病,而且是天生的美食家。食物则应该多食用生姜五指毛桃煲汤、薏米、艾草、桂皮、陈皮、红小豆、韭菜、洋葱、丝瓜、红茶、熟普洱等
当然,上述法则是一个大原则,具体还需要结合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对待
人们的吃喝、呼吸均来自天地的供给,一刻也不间断地和天地进行着交流。宇宙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大天地与小天地的结合,是健康的前提,也是治病、饮食和生活所遵循的法则。
龙年的春天里,天地间弥漫着寒凉和潮湿。《乾卦》初爻说“潜龙勿用”,龙在腾飞到达天空之前,就是喜欢多雨和阴凉。
择一处楼台亭阁,不必纠结于细菌、病毒和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来一杯无糖的卡布奇诺苦咖啡,或者一壶温热的祁门红茶,去仔仔细细体验观察我们的生活世界。沧海桑田、春夏秋冬,究竟世界变化的源头是什么?力量从哪里来?是什么让高山变为平川,是看不见的风;是什么让冰雪融化变成小溪,是看不见的热;是什么让一株茂盛的大树枝叶枯萎,是看不见的秋燥之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