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

 精读君 2024-03-10 发布于福建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0+概念

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

你好!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概念,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指的是:由于连续经历失败挫折,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自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刚开始每次电击时,狗都在笼子里到处乱窜。

多次实验后,塞利格曼先把笼门打开,再按响蜂音器,准备电击。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在这个实验中,即便笼门打开,狗也不逃,而是倒地呻吟,绝望等待电击。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体现的就是习得性无助。

狗是如此,人也亦然。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席恩王子的遭遇,就体现出人的习得性无助。

在剧中,席恩被剥皮人抓住后,不停地被折磨,多次尝试逃跑失败,最终完全丧失自我,甚至主动为剥皮人攻打自己家族。即使席恩亲姐姐来救他,他也不想跟姐姐走,而是听从折磨自己那个人的话。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是因为他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整个自信体系彻底崩溃,对现实完全绝望,面对改变机遇,也不敢去尝试。

习得性无助的主要根源,在于错误推理。

电击实验中,狗归纳出结论:只要一响,就会被电击,只能认命。这个结论,在条件变化,笼门打开后,就不再成立。

但狗陷入无助心态,对于新信息、新条件和新机会视而不见,没发现自己原本得出的结论已经不再成立。

人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没有可为空间,只是习得性无助后,我们对积极信息视而不见,以为糟糕状况永远不可能改变。

面对失败挫折,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悬置判断,观察可能性空间中更多可能性,并积极尝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