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后知后觉无所有 2024-03-10 发布于北京

讨论宗教、信仰、政治这些形而上的话题,那先说一个寓言吧: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盲人摸象的寓言▲

过去有盲人摸象的寓言。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模样,就用手摸大象。有的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长得象蒲扇。”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腿,说:“大象长得象柱子。”还有的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长得象条蛇。”这几个盲人当然是弄错了,他们只看到了大象的局部,却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大象的全部。他们固执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其实自己是错误的。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对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平时听到这个寓言,最多的体会就是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有道是,对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以前有人论画画,问画什么最容易,结果答案是画妖怪最容易,因为谁也没有见过妖怪,你怎么画也不错。各民族说神的长相,也是一百个民族有一百种不同的神,但却有个相同之处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神都和自己这个民族的人长得相似。如果说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神,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也打扮自己的神,那么,在剥去人们强加给神灵的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那虚无缥缈的神其实真没有什么一定的形象。用佛教的话说,不要住相。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政治与宗教信仰▲

经常有人把政治与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混为一谈。何为政治?这么说吧——

如果在一个荒岛上,只有一个人,那他(她)只需要求生和排遣孤独寂寞!如果又来了一个人,一般会成为朋友;假如不能成为朋友,而是敌人,那也简单,直接打斗个输赢了事。——这都不需要政治。

可是,等到人越来越多,便有了需求的不同,有了利益的冲突。这时候,竞争出现,或需要结盟,或排除异己;或消灭对方,或妥协互惠。它们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利益的平衡。平衡,不是平均,而是谁应该获得更多,谁应该获得更少。——政治应时而生。

政治,是秩序,是规矩▲

政治,是秩序,是规矩。规则、规范、规章、纪律……皆规矩。那么,当前什么才是最大的规矩呢?它的名字叫《宪法》。此乃当今社会治理行为的总纲是也。

相对而言,政治或清明,或黑暗。清明时,赏罚分明,百姓安居乐业;黑暗时,方正倒植,草菅人命!政治家,或讲真话,,或讲假话,看对谁?但凡历史上成功的政治家皆会遵循一个准则——王阳明说是“格物致知”;马克思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政治很抽象,也很具体;政治,既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诸如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

何为宗教?在谈宗教之前,要先谈谈“信仰”二字。

人绝大多数是有信仰的。——信仰,有政治信仰,比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和主义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也有宗教信仰,诸如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以及发源于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如果你说:“这些我都不信仰!”那么恭喜你!你是拥有世界上最大量信徒的“集团”成员之一,你信仰的叫“实用主义”。换个名词说,叫“拜金主义”。因为金钱是最实用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金钱几乎是万能的!也别以为这个表述太难听,要知道,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对大自然▲

回到宗教的主题吧,宗教信仰是人们在对大自然、对宇宙认识的极限性的前提下,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寄托,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有趣的是——一种宗教教义的提出者,首倡导者,往往是虔诚的,笃信的,执着的,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但当此时,他和他的首拨追随者们又往往都是窘困的,甚至达到走投无路的境地!——更有意思的是:老子(李耳)和孔子(孔丘)两位同志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后来影响华夏几千年的道教和儒教的创始人!

一种宗教的发展壮大,往往是在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之后。诸如西汉的道、儒,唐代的佛教,以及罗马的基督教。它们的终极模式是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现在仍然还有这样的国家——梵蒂冈、伊朗……后来能将一种宗教发展壮大的却未必都是该宗教信条的真正虔诚者!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宗教信仰有可证明的实用价值▲

宗教信仰有可证明的实用价值——因为它让有限的个体在无穷的宇宙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定位,并因此能承受生命无尽的苦难而不至于灰心丧志。

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三年新冠病疫情所导致的焦虑、通货膨胀和潜在失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交媒体增加年轻人相互攀比,提高患得患失的心情等。对于年长者,年老多病的痛楚、少子化带来的孤独感,以及步入暮年所躲不开的大哉问,或也是心理健康不佳的原因。

生命里恐怕容易缺少感恩▲

农历新年期间回顾童年的庆祝心情,所谓的“年味”,更多或来自因物质稀缺所产生的期待和珍惜心理。

当年社会还不富裕,一般家庭的孩子唯有过年才能喝上一口汽水,吃上一块肉干,条件好一点的能穿上新衣裤。这是如今在丰衣足食环境里成长的一代所难以想象的。物以稀为贵,当生活里的大多数欲望都能即刻满足,生命里恐怕容易缺少感恩,甚而阴阳失衡——物质的丰裕反而导致心理的贫瘠。

世俗化理性主义数百年来的“除魅”,让日常心理进一步失去神秘感所带来的丰富意涵。吊唁后带一条红丝离开,不准与丧家道别;走夜路听到背后叫自己名字勿扭头以免扫灭肩上明灯;别碰触路边树下供奉的祭品;禁止手指月亮婆婆;神祗游街时每逢十字路口都要亮出黑令旗驱邪……这些让人畏天知命的文化禁忌逐一流逝,文化心理也随之干枯,便就失去足够的勇气或心理韧性,去面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终极无奈。

重视宗教信仰对于个体的必要性▲

分析心理学派鼻祖荣格(Carl Jung)始终重视宗教信仰对于个体的必要性。

他承认信不信神或许是任意的选择,毕竟谁也无法对神的存在证实或证伪。但他认为宗教信仰有可证明的实用价值——因为它让有限的个体在无穷的宇宙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定位,并因此能承受生命无尽的苦难而不至于灰心丧志。简言之,真信仰强化人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孔子似乎同意荣格的意见,虽然他告诫人们要“敬鬼神而远之”,但也建议“祭神如神在”。通俗地说,应该就是“心诚则灵”吧。

与奥威尔(George Orwell)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一九八四》齐名的《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1920年发表的短文《娱乐》(Pleasures),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赫胥黎认为,传统上娱乐必须结合自身努力及与他人的合作,如弹奏乐器、背诵诗歌或与人共舞,因为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娱乐有益身心;相反,不劳而获的娱乐如静坐追剧,会让人的文化精神枯萎退化。波兹曼(Neil Postman)1985年的名著《娱乐至死》接续这一主题,预示如今人手一机、随时随地能自娱自乐而沦为精神孤岛的文化危机。

理解精神健康的革命性突破▲

回到更具体的层面,心理健康离不开生理健康。

著有《脑能量——理解精神健康的革命性突破》一书的帕默(Christopher Palmer)医生,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研究项目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麦克莱恩私立医院从事研究。他认为饮食影响精神健康,精神疾病大多是由于新陈代谢失调,并主张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来根治精神疾病。

在《美丽新世界》里,“野蛮人”对一味追求人类幸福和舒适的“文明人”说:“但我不要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德,我要罪恶。”在人工智能蓄势待发并承诺让人类活得更幸福和舒适之际,野蛮人的话值得仔细咀嚼。

宗教信仰为人性弃恶扬善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

宗教信仰为人性弃恶扬善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信仰,让人生安身立命最终趋向于殊途同归。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来,总把宗教信仰与理想信念浑为一谈,甚至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至于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了自身的行为走向。君不见,宗教和哲学的结合,信仰和理性的共存,早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感觉得到的事情,更不用说宗教在一定意义上也提升了民族的向心力和社会的稳定性。可以说,信仰给人予光明,信念给人予力量,信仰与信念同是实现人性崇高品格升华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对大自然那个神秘世界的敬畏之心▲

在西方,一些大名顶顶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笛卡尔、罗素、莱布尼茨)不少都是在研究完自然的奥秘后又回到教堂做礼拜的。

为什么呢?就是出自对大自然那个神秘世界的敬畏之心!总是“无所畏惧”怎么行?因此,爱因斯坦说:“自然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还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可见,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世界本来就是多元互补,尽管有各种不同声音,但我们同处一个地球;尽管有各色各样人种,但这才是我们的世界,谁能一手遮天?!人不能没有信仰与信念,但信仰信念不能搞迷信。强化信仰仍然要破除迷信。

在信仰与信念的行为面前,人类的理性总是显得如此的疲软▲

毋庸讳言,在信仰与信念的行为面前,人类的理性总是显得如此的疲软。

这不,用理性的立场审视“上帝”、“天神”这类东西,谁会相信它的存在?同样,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人生,谁都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有谁会为这个终极目标去奔忙?然而,这就是存在,就是世界,就是“道”的合理性。固而,对待宗教信仰,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更没有必要用理性去证明,虽然“上帝”、“天神”不是认识的对象,但不妨成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非理性信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人的理性,人的信仰和信念确葆生命之树常青!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相对于理想信念,我们则要用理性来考量▲

相对于理想信念,我们则要用理性来考量,由实践来证明,而且还应当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调整。

总而言之,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理想信念,其宗旨均要求我们务必以人为本,以人为善,真情付出,给人予仁爱和帮助,方能使自己和他人得以心灵的慰籍,看到生活的希望,沐浴生命的阳光——这决不是灵与肉的交易,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纵观理性思辩和哲学思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强化信仰,坚定信念。如“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宗教信仰和理想信念,归根结底是不会错的、是没有错的。倘若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出问题的肯定是人的理性和人的思想,而绝对不会是信仰和信念本身。所谓“世事无常,世道有常”,“常”即本体;“无常”系现象。固以“常”的不变应对“无常”的万变,“咬定青山依旧在,任凭几度夕阳红”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强化信仰,坚定信念的真谛。值得一提的是,当信仰和信念确立之后,还必须掌握好“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既是哲学的灵魂,又是智慧的化身,唯有它方能引领我们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直到永远。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宗教信仰和理想信念理应循规蹈矩▲

宗教信仰和理想信念理应循规蹈矩,奉公守法,遵循“万法无我”、“心为法本”的普世训诫。

而人只要有了这样一双“隐形的翅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就可与人相互包容,彼此沟通,荣辱与共,分享双赢,用不着害怕人家会来玷污我们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倒是那些口唱红歌,图谋不轨的腐败分子才是社会的败类,才是“先进性”“纯洁性”蛀虫!

宗教信仰的哲学价值

宗教可能终有一天会消亡▲

宗教信仰可能终有一天会消亡。——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对宇宙的认知的不断扩大。这一天我们或许还要等很久很久很久......也许等不到那一天地球也不会存在了......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