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层再造:一所老牌公立学校的蝶变之路 | 头条

 丛耘720 2024-03-1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对于学校而言,新的愿景意味着新的转型,而新的转型又离不开中层的支撑。因此,一所深刻变革和成功转型的学校,往往是一个善于培养中层,且人才不断涌现的生态场

由于中层领导具有承上启下、左右连通的内在属性,所以,对于中层干部的培养和优秀教师的培养不同,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大相径庭,需要特别的设计。

如何设计?一所学校要成为中层蓬勃生长的生态场,一定要围绕新愿景,打通困扰中层成长的壁垒,助其走出认知和行为的无形“茧房”。如此,学校才能人才辈出,师生在开拓新局面、奔赴新愿景的路上也才会动力十足。

扫描二维码,一键购买

图片
破局:
老学校的新愿景和新架构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是一所老校,校长焦憬曾给中层们把过脉,发现存在三类典型问题:

一种是当“好好先生”,管理错位,甩锅式执行;一种是能非常完美地完成自己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但管理失位,团队效率低;一种是“万金油”“事务员”式中层,缺乏精深的专项能力。这些问题决定了中层能否从“中间”走向“中坚”,也是学校奔赴教育转型“山海”的关键。

如何再造中层?愿景和组织架构是关键前提。一个高认同感的愿景和一副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凝聚人心,释放新的管理动能。于是,学校决定先从三件事做起:一是升级愿景;二是组织变革;三是激活中层。

新愿景:找准共同价值观


管理层和老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把“唯吾爱”(“维五二”谐音)当作学校的精神引领。在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日子里,“唯吾爱”三个字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口号、学校管理的文化符号,以及中层执行学校决策的价值导向。


有了共识,愿景的迭代也就水到渠成。

教育的变革风起云涌,这几年,基础教育的发展蓝图和愿景已经变得更加清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架桥铺路。一所学校需要规划新的愿景,才能与时代同行,才能看得到未来教育的风景。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几经迭代,有了如今的愿景4.0版:成就人的发展,让每个人在教育生活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在新愿景中,让每一个生命因为被需要而鲜活生动,让每个伙伴都成为彼此需要的“唯吾爱”。

新组织:为中层管理赋能


构建新型学校必先从学校的组织架构变革开始。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绘制新的管理框架结构图,按照管理的逻辑结构组建团队,设计出行政和学术双向并行的模式,探索实施“四个中心”的建设,以此赋能中层。


除了教导处、德育处、行政办公室传统的三大部门,学校还成立了新闻中心、课程中心、人工智能中心、阅读中心。

运行上,各中心自主开展部门工作和日常管理;人员上,在自愿申请基础上遴选中心主任,中心主任根据工作需求自主招募团队成员。层级结构纵向压缩、横向扩张,形成网络型组织,扁平化管理,聚焦一线。

在新的管理架构图谱中,四大中心支撑三大行政部门,为学校管理注入活力,三大行政部门对四大中心进行顶层设计和引领,把控方向。

新中层:赢得中枢动力


新时代的中层力量,来自思维和格局的拓展,拥抱变化,放大视野,锚定目标,以全局认知洞察教育趋势;来自岗位职责的夯实,游刃有余驾驭多种角色,创造积极性变革;来自技能和素养的锤炼,提升行动维度,化繁为简,革新超越,解决复杂性问题。


在新的教育愿景下,如果只有路径的依赖,没有应变的速度,很难有效化解节奏错乱的“失范感”。愿景只有化为价值共识、系统结构、重点项目、执行框架,才能照应现实,实现育人“蓝图”向“施工图”的转化。

那么,对校长而言,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层?对同事而言,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层?对基层而言,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层?带着这样的追问,焦憬与团队一起向着升维中层领导力的目标奔赴。

图片

图片

向上承接愿景:

对标高阶能力,与校长同频共振


工作中首先要保证方向不跑偏,然后才能跑得快。对中层来说,第一个关键素养是要学会承接愿景,跟随校长拉车的方向,在后使劲蹬车。


学校的中层变革从理解学校和部门的发展战略开始,把愿景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并在此基础上自我锻造,与高阶能力对标,形成自主行动和决策意识,而不甘于只当一个执行者。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愿景


基于学校总体愿景,学校每个部门还都规划了自己的愿景。学校的总体愿景是战略高度的价值描述,是能让团队兴奋起来的无形动能。而部门愿景是对学校总体愿景的分解,帮助团队找到行动的抓手,找到落地的可能。


比如,新闻中心的愿景是“让教育更时尚”,提倡全景视角,跳出教育看教育,用教育表达善意,勾勒出理想教育的样子;同时要带给孩子、家长、老师新的思维,打破外界对教育宣传套路化、呆板、不够高级的刻板印象。

怎样才叫更时尚、更有时代感?怎么样的宣传才能找到孩子眼里的光,找到教育的光?

新闻中心给自己定了几条标准:从发布第一篇文章开始,就不用传统风格的标题来宣传;从文字、图片到标题、内容,力求找到更新的角度来解读;不只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还要像专业媒体写文章,传递出核心价值,围绕核心思想捕捉、精选和组合素材。

在轮岗跨界中养成全局思维


古佳玉是明鸿校区教导处主任。从德育处到办公室,再到教导处,三年内她历经三个部门,被称为学校的跨界王。


她形容,如果说刚到学校时,自己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力还是1.0版本,那么三年不同部门的锤炼,现在可能升级到了3.0版本。


在这所学校,跨界已经成为常态,也是中层的必修技。这就好比学了多门武功,不只是学会它们的一些关键招式,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招式内化、融合为一种思考方式,行为逻辑,管理哲学……


中层不能总是呆在一个地方,否则容易画地为牢,只看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全局,打破不了思维定势,走不出死胡同。


焦憬特别强调中层培养的多元性,在多元中解放思想。一个好的中层必须是一个能胜任多项工作,擅长多种技能的多面手在跨界的过程中,中层能够跳出舒适圈,打开眼界,提升格局,去够一够发展的天花板。


中层的转变,就是走上属于中层应有的高度,并且向新的高度仰望。而向上承接愿景的意义在于不仅传播了共识,还让纬五路二小的中层们跳出了教师之“格”,拥有了“中层之眼”,学会了站在全校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实现了与老师、校长的“悲欢相通”。

图片
图片

向下营造势能:

当好“执行官”,让“飞轮”转动起来


中层既是承接愿景的关键力量,更是执行系统的核心。那么,中层的执行力究竟该从哪里来?如何将学校的战略规划、工作目标转化为行动,找到具体而有效的方法?

项目主理人的必备素养


学校的第一个技能包是项目负责制。在项目执行中,中层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提升破解问题的能力。


2023年6月,为了给孩子们的小学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带给他们一场能笑着回忆的毕业典礼,学校决定策划一场“草地星空梦”——在绿草茵茵地草地上,在五颜六色的帐篷间,每一个孩子手持荧光棒,聚在一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项目制招标成功后,“主理人”抓住了四个关键点:一是以终为始,制定清晰的项目目标;二是配置资源,将项目环节责任确定到人;三是进度可视化,工作流程清晰化,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定好评价标准,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落实,没有验核就没法落地。


对应到这次的“草地星空梦”活动,项目组制作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表格和思维导图,落实具体流程、节点、步骤等,内容包括:


(1)呈现时间节点、日程、环节、人员和相应的注意事项


(2)明确每一个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


3)考虑场地的限制和布置,进行具体而清晰的设计


(4)以工作内容、环节为准,做好人员分工


(5)精确的经费预算


6)验收检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复盘反思


经过大大小小的项目演练,学校复盘总结出“项目主理人”的必备素养:懂战略、搭班子、做导演。


“懂战略”是要理解校长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且转化成可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法;


“搭班子”是指除团队辅导外,还需从团队视角转化到组织视角,用系统的眼光,设计团队的组织架构,建立团队文化;


“做导演”则意味着在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识别所需团队和人员资源,以及协调整合资源。


但归根到底,在执行的过程中,中层要有自己的思考、规划和创新点,而不是教条式的执行。


推倒“部门墙”


项目跨部门协同时,需要明确自己和横向团队之间各自的角色和分工。这就涉及中层的另一个核心素养:沟通力。


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听从“我”的想法,而是实现从“我”到“我们”的一个过程。不仅要向上向下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整合横向资源以完成所需目标,推倒“部门墙”。


如何实现路径方式一致?答案是开放积极的横向沟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与横向团队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通过沟通了解其他部门的目标、角色和挑战,尊重专业知识与贡献。


然,项目想要顺畅地推行下去,向下引领沟通也同样重要。老师是教育活动落地的最终实施者,校长说得再好,中层再怎么沸腾,但如果基层反应冷淡,活动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统一思想”是向下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第一步。


2022年,学校启动了“与每一个老师谈心 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的中层管理项目。把在校182位老师,分成15个小组,每个中层领导对应一个小组,一周时间,去听听老师们真实的想法。


在和老师聊到位之后,中层们收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一个人”慢慢变成了“一群人”。


创个人品牌,成就学校“名牌”


在提升执行力的同时,项目负责制帮助中层架构出专业成长的新曲线和新模式,让不同性格、能力、特点的中层主动从“事上磨”,在“成事”中寻找到自我发展的“C”位。


学校有项硬性规定:每个项目的提案必须达到95%的可行性。这对方案策划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项目负责制得激励下,几乎每个部门的每个人都具备了板块式设计方案的能力。当每个人都达到这种能力时,他就具备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可随时补位,独当一面,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于是,学校鼓励中层做自己工作的原创品牌,成就学校的“名牌”。比如,明鸿校区副校长任琳给自己的德育工作品牌取名为“地心引力”,以“六个改变”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重构团队、赋能家长。因为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改变,一个像“杂货铺”一样的部门,变成具有超强吸引力的大磁场。



图片

向外协同周边:

统筹工作力量和平台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中层来说,真正的行动是深入具体工作场景,和同事、学生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而协同周边的目的恰恰是及时沟通不同部门,协同作战,贡献自己的价值。


链接内外部资源,助推师生成长


老师不怕忙,怕的是看不到成长。”资源的链接,为的是给老师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老师在见过世界后,也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提供更多的养分。


为了更好地落地新课标,学校建立了一个资源库,把所有有用的培训资源都聚拢到学科资源库里,分好学科,供老师线上学习。

此外,课程中心首先要共同研读课程标准,在完全吸收消化后,再给老师们培训、答疑解惑,帮助其践行新课标。
暑假期间,教导处从书店买了一堆相关专业书籍,如《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课程群:学习的深度聚焦》、河南省教研室编纂的基础作业等,结合根据新课标,提炼出大单元教学的模板和框架图。
而在教研中,教研组长会要求老师的课例设计思路必须对标新课标,属于哪个任务群,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教研组首先会抽查老师是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看他的教案上有没有罗列框架图,有的话就领着老师分析框架图,分析完之后还要考察老师是如何设计单元目标的,篇章是什么。通过对照具体的模板和框架图,一步步达成大单元教学。

成立自组织,在协同中创造价值


教学质量督导团是教研组长们自发成立的一个自组织,目的不是“给老师留作业”,而是组织内协同合作,“帮老师解决问题”,避免一线教师陷入单打独斗的状态。


教育专家引进门,重在高位引领。但对身处一线的教师而言,更需要的是抓手,是工具,是告诉他们怎么才能抵达。


不过,督导团的成员并非外聘专家,而是由学校一线学科领航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青年教师组成,聚焦来自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良好生态,让每一位参与督导的教师都有机会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与学校的未来愿景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度链接。


图片

督导每月一次,针对某个年级进行一次全员督导。督导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督导、评课,过程中进行专业引领,比如学科如何渗透新课标的要求,理解新课标和新政策,在这节课中应该如何体现。


对于迫切需要指导的老师,督导团先会做一个月左右的长期课堂教学跟踪,在跟踪的过程中给出建议,快速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每节督导课后,各小组成员认真组织评课,及时和执教老师就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习得的展现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深度探讨与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跨部门协作,精准满足一线教师需求


作为中层管理者,该如何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支持系统,找到教师成长从1.0跃向2.0、3.0的发展路径?


科技强国的提出、人工智能的突进,让学校感受到了未来学校建设的紧迫性。成立人工智能中心,一方面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让资源更好地流向教育教学一线。


工智能学科组长符黎明总结出了一套服务一线教师的完整链条:


第一步,做好前期调研。以“五真调查法”为准则(真问题、真需求、真回应、真关注、真发展),发现老师存在的问题,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需求。


第二步,组织有相应需求的老师做相关培训指导和引领


第三步,教师自主实践


第四步,追踪反馈。人追踪反馈是双向的,一方面针对的是用户,一方面针对的是培训者。


第五步,结合追踪和评价反馈,优化方案,二次实践。对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老师,人工智能中心会组织他们展开经验分享,并产生新一轮的问题和需求,形成一套问题生成-解决-生成的系统闭环。 

图片

向内重置自我:

找准平衡,做迭代升级的中层


为中层,自省是实现自我蜕变、进化的基石。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跳出“能力陷阱”和“舒适圈”,才能发现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省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踩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形成生命自觉,能更好地向真正优秀的中层生长。


“深阅读+工作坊”,实现心智升级


学校有一个属于中层成长共同体——中层领导力研究学院。学院开设了“中层领导力提升课程”,将人际沟通、时间管理、有效授权、目标管理、高效执行、角色体验等资源纳入中层素养提升工程,根据中层管理者入职年限与现有管理水平配备“进阶式定制书单”,通过每天阅读,每周分享,每月主题工作坊,提高中层的管理效能,让中层“执证上岗”


中层领导力工作坊则是研究学院的“保留项目”,每月一个主题,不固定方向,时间40-50分钟。分享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管理上的,工作上的,也可以是家庭上的,生活上的。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又从各自的视角去理解,回应,感同身受。


在机制上,中层领导力工作坊创新了“翻牌子”玩法,即每次分享现场抽签,抽到谁谁上台分享。“翻牌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慵懒机制”,让每个人都动起来。一场高质量中层工作坊有了“聊头”。


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一场分享下来,要有提炼,有反思,逼着每个人都投身其中,思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自己真正缺的是什么。


在创造中沉淀自我领导力


作为中层,一定要把自己的学术引领变成自己的学术主张,传达给一线教师,才能在教师中形成影响力。学校鼓励中层大胆创造,并在创造中学会耐着性子,打磨自己,沉淀出自我领导力。


德育主任张亚龙就经历过这样的在创造中自我打磨过程,并且最终长出了第一片羽毛。


这些年,学校一直致力于为孩子阅读力的提升提供更为丰富的支架。于是,张亚龙领衔,与骨干教师共同编写了两本阅读工具书:《暖小娃阅读印迹》和《小红书——我要的阅读》。孩子们拿到这本书后喜欢的不得了,纷纷给他点赞比心。

图片

托这两本工具书,学生从“学习阅读”走向“阅读学习”,且实现了阅读的可操作化、视觉化、流程化。纬五路二小曾做过一项数据的分析,欣喜地发现:


低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8万字及以上;中段学生阅读量50万字及以上;高段学生阅读量课外阅读量120万字及以上。高品质阅读成为了暖小娃们素质生长的关键维度。


而两本阅读工具书的成功,则让张亚龙切身体会了要“沉下去”,沉淀埋下头做事的定力,不断充实自身的实力,才能最终“浮上来”,并一鸣惊人。


让每一个生命得到温暖的滋养


校园里有一棵繁茂的皂荚树,它记录、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在守望着学校的未来。借用皂荚树的花语“留住美好的回忆”,学校将“暖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让这里的每一个生命得到温暖的滋养。


暖也是一种生态。当学校用暖文化把所有人都包裹起来时,也就赋予了他们爱的能力和幸福的能力,生命因此真正在场。


学校有两大新传统:一是逢节必过;二是先谈生活,再谈工作。


他们把办公室当作情感交流中心,情报交换中心,快速反应中心,温暖传递中心,让每一位老师都能被看见、被认同、被需要、被关爱。


每个周末,办公室都会组织周末教师俱乐部,每次活动主题都不一样,让中层和老师们“偷得浮生半日闲”,从繁杂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


怎样去“看见”每一位老师?办公室的做法是走出去和老师们多聊,不要光聊工作,要聊生活,聊个人成长、家庭、孩子,增添工作中的烟火气。


暖意包裹下的平衡感,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一个安全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老师们在这里心情舒适,精神自由,教育教学工作回归到应有的节奏,学校成为其真正热爱与享受的地方。而中层们也展现出蓬勃的气象,有朝气,有担当,有使命,有底气。


图片

执行主编丨安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