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华夏文明新观点

 缠丝拳会馆 2024-03-10 发布于重庆

  

  夏是一个朝代,更是一种信仰,一个时代。

  翔子史前推理师独家首次提出华夏文明新观点,夏原本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朝代。

5501.jpg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咱们叫华夏文明,而不是叫比它时间更早的华唐文明华虞文明,也不是叫比它晚的华商文明或者华周文明?为什么单单要挑一个所谓的夏朝的出来做代表?莫非这个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朝代的称谓,而是另有所指?

5502.jpg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后世文献提到夏的时候都会在前面加一个字,使用有夏来表示。比如: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仿效夏时布局建都时也称当时的洛邑之地像有夏之居,这里的关键就是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在这里感觉很多余。按某些官方的解读,这个有字只是用在朝代前面的词头,是没有意义的。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5503.jpg

  我们来看看描述上古事件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被大家忽略但很重要的词有事

  《竹书纪年》有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曾有事于上帝,这才促成了牧誓八国联盟伐商。后来也还有记载周武王至洛邑定鼎,凤凰见,遂有事于河。此外,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事于太庙有事于泰山这类特定环境使用的情况。那么,有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的,字,正好是人手捧着肉,捧肉就是祭祀,也可以引申为信仰、信奉。

  关于这个论点,我们也从乾隆这首题为《孟春有事于太庙》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条风渐噏温,春露感心源。精礿遵前制,斋躬步庙门。奉先思曷极,观德畏常存。执事咸宗隽,秉圭惟孝孙。乐初脩拊石,礼始溯捭豚。薪槱祥烟起,缭垣上晓暾

  很明显,有事于太庙的意思就是告祭于太庙。有事的意思就是进行求告、祭祀、拜谒的事的意思。

  所以上述周师伐纣之前有事于上帝意思就是事先去拜谒求告过神权最高领袖西王母,获得了神权的支持,在西王母的号召下,周才获得了西王母所在昆仑之丘附近巴蜀地区八国的支持。后来周武王建洛邑凤凰见,遂有事于河,也是指凤凰出现在洛邑呈现祥瑞,于是周武王在洛河举行了祭拜活动。

5504.jpg

  “有事解读清楚了,那么有夏是否可以同样理解为求告、祭祀、拜谒夏,再简单一点理解有夏之地就是崇拜信奉夏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理解,夏就应该是一种代表神或对三皇五帝的信仰,而不是一个统治政权。夏不是一个有地域边界的区域,而是以是否信仰来界定的宽泛的标准,广义地说凡是崇拜信仰夏的地方统统可以叫有夏。

  正如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页提到的:

  “《经》言夷夏之辩,以礼义为限,不以地界而分

  意思就是所谓夷与夏,是以是否信奉夏礼为标准,而不是以地界为标准。

  后来人们将出现在原来有夏地界上不信奉夏的蛮夷叫做猾夏的意思就是扰乱、侵入、破坏。猾夏有夏是反义词。比如《尚書古文·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冠賊姦軌,汝作士。意思就是因为蛮夷侵乱夏、不信奉夏(中国),帝命皋陶做法官。这里有个看点,命皋陶作刑的是尧帝,那个时候可还没有夏启什么事,也就是说,早在大禹夏政权之前的尧帝时期就有的说法存在。这也证明了夏最早不是国号朝号,而是一种信仰。

  《乐府诗集》里的晋篇也有西蜀猾夏的记载,这句话意思西蜀作为有夏故地,也被蛮夷侵入、扰乱、破坏了。

  大禹家族作为被神权授权的诸侯共主,与其说他是一个朝代,不如说他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神权至上的时代。事实上,历史上没有最高统治者只有区域共主的时期,也有称为时代的先例,比如三国、五代十国等等。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以朝代的标准去寻找夏,在信仰夏的时代,也许我们讲大禹家族的共主政权叫夏联盟可能更合适。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内容包括: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精准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

.

.

.

.

.

.

       
唐宋武术健身养生功法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僧学行道教养生术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学道教仙术,著有《调气方》、《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等阐发道教养生术。后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无量寿经》,乃烧道教仙经,专意弘扬念佛求生净土法门,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师。昙鸾的净土宗著述中,虽不见仙学影响之迹,但从《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养生术,而把佛教数息禅法融人道教养气法中,形成一种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养生气功,其法略为:宽坐,放松身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腭,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气出入声近旁人得闻,初粗渐细,十余息后,声仅自闻。凡觉有痛痒处,便想从呼气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愿文》中表示为护法故,"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为此,他祈愿诸圣赐以芝草神丹,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把道教追求的炼养成仙作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桥梁。天台三祖智颉的禅学体系中,所述六字气治病法,见于此前陶弘景辑的《养性延命录》,引自《仙经》及《明医论》,不见于印度佛典,当出自道教、中医。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对道教炼养成仙说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教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中国神仙大全》一书中,叙写了唐末五代初峨眉山道士扬仙公的惊人武功,说他从铁匠铺借来铁锤自击头顶,或令人竭力乱打而毫无损伤,还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这则记载中的神秘和夸张成分,也能领略到他的上乘气功功力和过硬的技法。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峨眉山临济宗白云禅师用华夏峨眉本有的气功,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1908-1984年,江苏江阴人)研究考证,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依佛门。他精通医学,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汇,寓内功导引按摩术、点穴、布气、针灸于功法中,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临济气功术。因为这种集医、道、武术精华于一身的功法共有12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按照临济宗的规定,此功只能在宗内秘授,不得外传,故民间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举姜一怀,来峨眉山拜金顶朝天和尚为师,得"峨眉十二桩功"真传,后落户于南充,嫡传此功于后代。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医师周潜川居士(1907-1972年,原籍四川威远),著有《峨眉十二桩释密》(195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周潜川将全部研究心得传授与巨赞大师。巨赞曾经来川收徒传授峨眉十二桩功。受巨赞指导的傅伟中先生,于1982年和1985年,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峨眉临济气功-峨眉十二桩述真》和《峨眉临济气功-峨眉天罡指穴法》两书。这些书,对于峨眉临济气功走出佛门、流布社会、泽惠民众做出了贡献。此功分为文武两抛和大小两种练形法。练习文抛和小练形法,主要是祛病强身;练习文武两抛和大练形法的,既能为他人诊治疾病,又可以防身御敌。
  在动功"峨眉十二桩"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起了静功六大专修功:虚步功、重锤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指穴功——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它融气功、按摩、点穴、布气和武功为一体,又可称为"气功导引点穴按摩法"。
  南宋时期峨眉山又有个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翻滚动作,创编出一套猴拳。因为武艺高强的德源眉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故这种拳术叫作"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四川、广东、香港、澳门和美国、欧洲的华人,都有练习。德源长老还把峨眉山僧道的武技资料搜集起来,结合身身的经验,编写了《峨眉派拳术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武术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这本书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资料。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附:缠丝拳六段拳法动作名称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贯劲6左鸳擒浪排7右鸳擒浪排8和身双炮9楼手铲脚10震脚披挂11撤步搅化12入步顺捶13立缠滚肘14抖翎横弹15左抱球迎客16右抱球迎客17金丝缠袖18马步捆肘19管脚大挂手20跪步捆肩21管脚大挂手22搭锋螳螂手23上步鹤顶手24左边缠顺捶25右边缠顺捶26退步跨虎27进醒狮扬头28拗醒狮扬头29右随风摆柳30左随风摆柳31右随风摆柳32倒插杨柳33缠袖翻捶34进步箭捶35进步箭捶36左边缠牵缘37左双龙出洞38右边缠牵缘39右双龙出洞40撤步亮翅41上步探捶42搅丝翻背43右随风摆柳44左随风摆柳45右随风摆柳46搭锋螳螂手47上步鹤顶手48牵缘顺缠49搅脚蹲身50金鸡抖翎51上步探捶52牵缘断手53怒虎扑羊54丹凤朝阳55盖山捶56右缠腕摆脚57左手挥琵琶58左双龙出洞59左缠腕摆脚60右手挥琵琶61右双龙出洞62回身倒肘63长身捆肘64上步挑心肘65拐步鸳鸯肘66歇步断肘67扣步塞门肘68左牵缘滚断69上步右挑炮70撤步右旋空71追步双撞掌72右牵缘滚断73上步左挑炮74撤步左旋空75追步双撞掌76窝心顶膝77拗步右挑闭78拗步左挑闭79裙里飞脚80乌云盖膝81别脚盘肘82青龙出水83五行左循环84五行右循环85五行左循环86五行右循环87合手弹开88勾手兜掌89勾手铁扇90左随风摆柳91右随风摆柳92左随风摆柳93导气归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