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中敏:新课标下的体能教学

 校园教育日记 2024-03-10 发布于山东

体能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课标下的体能教学分类

1、体能类体育课

体能学练贯穿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体能学练主要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为学生增进体质健康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2、体育课体能课课练

除一定课时的专门体能课以外,每节课还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体能练习应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达到这样既有利于改变体育课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不足的情况,也能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二、新课标下体育课体能教学的特点

1、体能类体育课

体能类体育课不是体能训练课,体能训练课太过于单一、乏味,是体育课中的体能教学课,要呈现结构化教学特点,由简单的动作学习、进一步的动作组合学习以及真实的运动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运动情境,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

体能类体育课不是单一的体能强化课,不是单单的提高学生的某一项运动素质,是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是多元目标的体育课。体能类体育课不能照搬成人的体能练习方法,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更加具有趣味性、多样性,要进行情境化教学。体能类体育课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抓住相关体能发展敏感期,在学生相应时间段充分发展相对应体能。在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就有一定分量的体能类体育课。

2、体育课体能课课练

体能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每节课还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体能练习应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

体育课中的体能课课练有三种体能练习方式:一是循环式体能练习,即教师选择四种体能练习形式,四组同学同时进行各小组动作练习,规定时间进行逆时针轮换;二是集体式体能练习,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4-6个动作练习;三是选择式体能练习,可以由教师选择学生,对学生本节课表现出来的相关体能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不足之处自主选择体能练习,进行查缺补漏。

总之,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与提高都离不开体能,拥有良好的体能是提升运动技能的根本保障,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尤其如此。体能与基本运动技能都具有可迁移的特征,如果体能达到一定水平,即使是“零起点”学习一个运动项目,也能够迅速上手,再加上刻苦努力地学练,甚至能够超过体能水平较差但长期学习该项目的人。此外,体能不仅是一种身体能力,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运动中的心理调适与控制。因此,体能是人的一种整体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能学习对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字:黄中敏

                                       编辑:伍小梅

                                       初审:陈银银        

                                       终审:宋晓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