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医林误案》 之一"过汗亡阳"→问病因,积食,满脸通红,神昏,温病和白虎汤证的区别

 有缘者可网诊 2024-03-11 发布于江苏
[村长解析】
医案一,“过汗亡阳患者毙”这第一例最后的结局是发汗发死了。中医治病常见汗法和下法。发汗先亡阳,阴随阳脱;下利先亡阴,阳随阴脱。就像冬天阳气本应潜伏,有时候发汗后感觉身体更凉了,衣服里冷冰冰的;就像拉稀多了,阴先脱,继而引起亡阳。但都不可能是只亡阳不亡阴或只亡阴不亡阳。
1927年春假,随族人同舟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从这里可以分析,雷某乘舟是否可能吹着风、受风寒了?有次村长去驻马店演出,当地领导很热情,带我们乘船去湖里玩儿。那天因为吹着湖风,晚上我就开始发烧,汗出,身体酸痛,这属于中风。吹着风,可能引发太阳中风,因为风伤卫气。比如骑自行车,或者穿的衣服很薄、透风,一出去吹着风,晚上就开始发烧,啬啬恶寒,身体一阵阵地出汗。很简单,用桂枝汤,喝了之后发点小汗就好了。吹着风也有可能得太阳伤寒,因为风里也有寒气。如果不出汗,感觉浑身冷,发着烧,脉很浮紧,则是伤寒。中风和伤寒很好辨别,一个有汗,一个没有汗。所以病因很重要。第一步,先问病因,分析病是怎么导致的。比如,发烧了,问有没有吹着风、开空调或者跟朋友出去玩了?比如,狐惑病和伤寒怎么区分?问病因。如果宿舍有一个人嗓子疼,结果全宿舍都嗓子疼,是狐惑病,不是伤寒;伤寒只会一个人有症状,不可能传染比如,夏天有人浑身通红没有汗,口渴发高烧,一问,工作中暑了,这是伤暑。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沐浴。”此人来回乘舟后,又去干活儿,回到家就发烧。发烧之后,“遂用井水沐浴”,这跟现在孩子发着烧还给物理降温不是一样吗?如果是伤寒发烧,用冰袋一定不对。不但不能用冰袋,还要想办法辅助发汗。如果没药,喝点葱姜水、泡泡脚。辨别小孩子是积食发热还是伤寒发热,有个办法。如果是伤寒,睡觉会本能地蜷曲身体,就算发着高烧也感觉冷。如果有内热,睡觉蹬被子。一般小孩内热是积食引起,平时用小建中汤就行;吃了小建中汤还睡不着,是脾胃的热干扰心包,用栀子厚朴枳实汤。如果还说梦话、睡不踏实,晚上就给孩子少吃点。本质问题是小孩脾胃弱,运化不了。孩子晚上惊叫,可能小时候受过惊吓。孩子尿床,跟后天肾气不固有关。以前我遇到过小孩7、8岁了天天尿床,就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潜阳。如果更虚一点,合上一点点肾气丸,固住肾气。我们不是简单只讲《医林误案》,还涉及很多周边理法。
“拂晓即发寒热。”这里的“发寒热”不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而是发着烧、恶寒。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则是少阳病的症状。“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三天犹不退”,病人发着烧又恶寒,三天没有退,极有可能是伤寒发烧。但用冷水洗澡,又把热逼回去了,相当于表面的寒不但没出来,反而加了一层霜。寒更重,热就会更重。身体很智能,有几分寒,就会调几分的兵力去攻寒;也就是说,着的寒气越重,发热就越重。所以他刚开始可能没烧那么高,泼凉水后,不但烧没退下去,反而更高了。就像小孩子发烧,本来体温38℃,冰敷或者强行吃退烧药后会烧到39℃甚至更高。因为你在跟气血对抗!身体气血本该把寒气往外推,遭到强行打压后,会增加更多马力,冒着黑烟都要往上“爬坡”(体温上升),所以发烧吃退烧药非常愚蠢。如果是狐惑病,吃退烧药会吃成哮喘,因为痰都会憋在肺里排不出去。如果是伤寒,吃退烧药会直接损害小孩的肾,相当于发动机正在“腾腾”地运转,一盆凉水“咔”地泼过去,心、肾这些核心发动机系统都会受损。经常听说高烧输液过程中死亡的案例,我们一定要警醒。



“虽经治乃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发着高烧、冷到“不欲去衣被”,麻黄汤到不了这种程度,至少是大青龙汤证。可能他刚开始是麻黄汤证,浇下一盆凉水,病情加重转成了大青龙证。语气高亢,欲饮冷茶。说明不但外热,里面也热。小孩刚发烧时,舌苔基本没啥变化,因为热只是被调到体表,里面并不热。烧几天后,舌苔变黄,说明里面也热,因为外面烧太久,热就跑到里面。病人身体里面跟火炉一样,但是外边的寒气还没有解。正因为里面的热想出来,到体表被封闭住,气血在体表僵持,就会感到身疼痛。大青龙汤证有“身疼痛”,(注:“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阴阳毒也是身体疼痛,但两个原理完全不一样,一则需要发汗列表,一则需要托毒外出。
又见患者虽萎顿,但面色缘缘正赤。这个人烧得整个头面通红。满脸通红一方面是阳气旺盛,一方面是身体血分有热,热往上走导致面部通红。“热邪干心”也有“面赤”的症状。(“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小孩发烧烧到脸通红,也是血分有热,热血壅塞于上部
目光炯炯有神,唇周焦躁破裂,上有血迹。唇周代表脾,唇周焦躁破裂说明病人整个阳明经、胃都很热。嘴唇则代表肝,如果女人嘴唇发青、发干、还脱皮,就是宫寒;宫寒会长小肚子,小肚子那层脂肪就是棉花,保护子宫不受寒。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因为气血一直往外走,表面汗出不来,造成气血在体表拥堵、内热迫血妄出,通过牙齿、鼻腔排邪。小孩子发烧经常会流鼻血,鼻血一出,烧就退了,病也就好了。衄血也是解病的一种方式,中医治病是让邪有出路,而不是杀伐,当一个出口闭塞了,病邪总得找个出口排出。但是“量并不多”,鼻血流不出来,说明这时血热粘稠不好出来,其实只要把体表的大门打开,汗能出来,病马上就能好。这是标准的大青龙汤证:里热外寒。麻黄汤只能解表的寒,解不了里热,这个病如果用麻黄汤治不了就会发展成两种方向:一、患者喝了麻黄汤依然发烧,比如小孩发烧,本来该用大青龙汤,喝麻黄汤退烧了,但还有低热,体温维持在37℃多、晚上睡觉一抽一抽的,或者舌苔很黄、睡觉呼吸粗重、鼻息很热,就用竹叶石膏汤清里热。也可以用葛根片加红枣、甘草、麦门冬,当茶饮慢慢喝,把里面的邪热清掉。二、麻黄汤发汗发过了,患者出现大汗出、身大热、大渴、口干、舌干、脉洪大有力等症状,就发成了白虎汤证。因为麻黄更调阳气外出,没按住底下的热,导致热更甚。本来就津液就虚弱的会转成温病,温病和阳明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但后人不明温病理法,用白虎治温病或用麻杏甘石汤治温病,这都是误治。现代人能发汗发成白虎汤证,说明身体确实很好,一般都没资格得白虎汤,因为没有那么多“柴火”(阳气);现代人一发汗过就直接发成阴病的附子汤证:小便失禁、后背恶寒(脊梁骨发冷)。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发烧之后口气很重,说明里面有热。小孩有口臭,则是吃多了、积食。中焦不通,肺热、胃热导致一打嗝气往上涌。这个时候喝点生姜泻心汤,把中焦调通畅,口臭就没了。



龈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烧了那么多天,基本把身体的阴烧干了。跟熬夜一样,熬的都是液,烧的都是阴。现代人把津液都熬干了,都熬成炙甘草汤证。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说明呼吸急促、有喘。喘是因为肺部有热,通过喘来泻肺热。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身体非常热。这种情如果用温度计测量可能有四十度,但是因为伤寒表未解,他自己还是感觉非常恶寒的,自己还是感觉冷的打哆嗦。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溲赤热。小便都很热,说明整个身体里面又热又烫。
六天来大便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蜷缩,口亦为噤。发着那么热的高烧,病人还蜷缩着发冷,是最标准的大青龙汤证。
问:“曾有汗过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无汗、恶寒、喘,里面有热,都是标准的大青龙汤证。
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他可能也吃发汗药,但是药的力量不够,所以大青龙汤的麻黄要用到六两。药力不够,汗就出不来。患者有衄血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绛,神识不昏,未见斑疹。发烧到一定程度,如果把身体的水烧干了会动血,就从伤寒转到了温病,暴发斑疹。皮下像老年斑一样一块块地出血,类似非洲的出血热。为什么会得出血热?为什么俄罗斯人、爱斯基摩人不得?出血热就是身体的津液太少,身体想调水发汗去攻寒,没水就会动血。一动血,里边太热就破血妄出,通过口齿、鼻子、皮肤暴发斑疹。一旦到这个程度,身体的阴非常少,就转成温病。这时候要按温病治,不能再按伤寒治,绝对不能再发汗。如果发汗,会发成厥阴病的“下厥上竭”,仲景说此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证。(“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伤寒杂病论》)假设已经暴发斑疹,烧得脸通红,整个人开始出血,嘴舌干枯一片,这是热得最厉害的时候,一方面要降身体里面的大热,另一方面要迅速补血、补津液。黄连阿胶汤不行,得用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宋本《伤寒论》没有这方子,只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如果再严重,加牡丹皮凉血,加栝蒌根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是非洲出血热和现在猪瘟的主方。和人不一样,猪不会出汗,一发烧跟非洲出血热一样,猪皮上一块块地长疮、溃烂、流脓,说明里面的热想通过伤口往外出,但是出不来,浑身烧得滚烫。解剖之后跟人伤暑是一样的,整个内脏白花花的;解剖伤暑病的尸体,内脏也是白色的,因为煮熟了,人跟动物的原理一样,所以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也能治猪瘟。但可能给猪用不起阿胶,春温汤加生石膏也能治,都是解热,然后速添津液,把血补足如果出血热继续发烧、恶化,会烧到神昏。什么会导致神昏?因为六腑的腑气不通:胆气不通、肠道的气不通……六腑的气闭塞住了,就会神昏。大便几天下不来也会头昏,道理是一样的。东北跳大神的“大仙儿”、精神病患者、暴走的人……要么是胆气不通,狂躁、怒骂,导致神昏;要么是大肠、消化道的气不通,大便几天不来,浊气上冲产生幻觉。人烧到神昏的时候,神昏窍闭,属于温病的大温,用大黄香蒲汤。(“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哪怕你不会用大黄香蒲汤,在患者极度神昏、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上开塞露。通大便,让腑气流通。拉下一大泡屎,人马上能清醒,能喝药的时候再赶紧上药。现在大多数情况,遇到神昏只能拉到医院输液,输着输着人就死了。小孩子发烧也会烧到神昏、惊厥,也喝不下药,什么都做不了。如果能撬开嘴,就催吐。实在吐不出来,用开塞露通大便,让腑气保持畅通。大便一通,人马上能清醒。所以,昏昧是因为腑气不通,闭塞住了。仲景师知道烧到温病的神昏是因为腑气不通,哪怕没有大黄香蒲汤,用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通一下,大便能出来,人就能好。少阴病的昏昧,是因为经脉闭塞、人没阳气,不能用调胃承气汤通便,要赶紧通脉、扶阳,上通脉四逆汤。两种“神昏”不一样,可别用错,用错等于杀人。通脉四逆汤证是“眩仆不知人”“寒邪乘心”,(“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寒痹心脉,就会突然晕倒。犯羊癫疯,或者输完液拔掉针管一站起来,人“轰”地倒下,都是寒邪乘心。人在极度心痛时也会昏过去,也是痛苦的感受把心脉痹住了,这时赶紧掐人中。不过,人难受得昏过去,一般自己会好,一会儿就醒来。人体有自我关机的保护机制,再难受下去会损伤身体内脏,身体会自动关机,避免过度受伤。所以昏倒后,不要总去折磨他,让他躺着慢慢恢复。



“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未入血”。刚开始,热在气分,没有入血。现在已经入血了。热入血才会“衄”。血分、营分过热,迫血妄出,热通过血才能出来。他也开大青龙汤,方向对了,但有个弊病:生石膏太少。案例中18g麻黄,24g生石膏,两者差不多等量,18g麻黄一捧,18g生石膏一小捏儿。大青龙汤里的生石膏最少得是麻黄的3-5倍。麻黄10g,生石膏最少用到50g;麻黄18g,生石膏就得100g,才不至于发汗发过。药材剂量有干湿比例换算。仲景师用药,原是按湿药的量来计算,但本质还是方术的问题。“麻黄用六,生石膏用八”,其实蕴含方术。
“服后能得汗”患者喝了汤药之后,汗出来了。只要一出汗,伤寒必定解;但伤寒解了,里热能不能除?24g生石膏太少,除不掉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问其后果。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后来医者把案例给他的老师说了。​​
“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马非驴汤”。他的老师说,这个病固然是大青龙汤,方向对了。但你开的方子其实是麻杏甘石加桂枝,或者叫麻黄汤加生石膏。不是麻杏甘石汤,也不是大青龙汤,自己搞了一个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为不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大青龙汤,用麻黄发汗,用姜枣可以补上津液,用姜可以帮助麻黄把寒往外推。如果寒痹得太严重,光用麻黄都推不出来。有姜有麻黄,就要考虑生石膏能不能镇得住、拉得回。如果拉不回,很容易造成汗出亡阳。
暑假再返,遂偕造雷家。其父曰:“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真正的出汗,背上潮潮的就行。暴汗既伤阴又亡阳,可能发汗发得人没劲儿、几天下不了床。患者“出汗很多,怕冷怕热”,服大青龙汤后,转成少阳病,既恶寒又怕热。这里的“怕冷怕热”,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不是前文的“发寒热”。大青龙汤虽然把患者伤寒的表证解了,但残留部分病邪,入了三焦;一到三焦,就会出现往来寒热(忽冷忽热)。但他出现三焦病的一个特例——口渴,一般少阳病没有口渴症状。所以虽然患者是少阳病,但需要有个经方加减,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有同学就试过,那么明显的少阳病,喝小柴胡汤就是不行,如果不是去半夏加栝蒌根,烧退不下来。仲景师说:“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口渴说明虽然解了表,但烧了很久后血分有热。这时就不能再用半夏,因为半夏引阳入阴。把半夏去掉,加入栝蒌根,把热分引出来,少阳的病就解了。案例里的医者造了一个标准的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证。
病好了一大半这时候就算不喝小柴胡汤,哪怕吃点西瓜、梨,或者泡点葛根片喝,补补津液,是不是也能好?
深夜服二煎但是他又喝了一剂大青龙汤。本来汗就发过了,阴已经不足,血分很热,再发汗会导致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如果汗出来病没好,还口渴、身热,但恶寒没了,是转温病了。如果这时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温病就错了,此时不能用麻黄。温病的理法是“去热存阴”,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有,但是宋本里没有。
但汗不如白天之多因为汗已经发完了。如果这时候再喝发汗的药就可能动血,即“……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会把人发到七窍流血。
不过热未退清这种热,不是刚开始人体调动气机去攻击寒邪的发热,已经变成了阴虚生热,发热机理完全不同咯。因为大青龙汤把寒邪解决的同时又把身体的水液发没了,血虚、阴虚生大热、高热,已经转成了温病。如果脉很数很细,晚上睡不着觉,是转成了少阴病的黄连阿胶汤证,可以根据心烦加栀子。如果发着高热,口渴还出着大汗,则是转成白虎汤证。温病和白虎汤证的区别是:白虎汤证有“大汗出”,因为阳明系统过热,身体里有水但固不住,都蒸发了;温病是“汗自出”,只出一点点汗,热在血分,身灼热、皮肤干,身体里已经没有水,就像做饭锅里没水了,干烧。这时他可以用风温的方子,分头痛和头不痛两个方,他应该会头痛,因为已经热入血分,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就算不会用风温,哪怕用春温汤也可以好,里面的牡丹皮凉血,黄连黄芩降气分和血分的热,白芍复其阴,这就是去热存阴。
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1剂。家人觉得这个药很便宜又管用,结果又来了一副。本来已经转成温病了,热更重了,需要去热存阴,可该案例里一直逆治,还要发汗。“一逆尚存日,再逆促命期”,催命判官就要来了。
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再发汗,发到汗出亡阳,整个身体的津液固不住了,此时用桂枝加附子汤,可以合上肾气丸。先止汗,汗止不住就此绝命。把阳病通过一步步发汗治成阴病。可以想像,这个人此时会四肢冰凉,脉微欲绝。这时如果再发汗就会再次高烧,这又不是温病的高烧,而是阳脱的高烧。在脱阳之前,会有个阳不入阴的过程,如同火苗快灭的时候会跳一下,此时人汗出如油,四肢厥逆,就此绝命。
热虽退清,但怕冷更甚;这时候已经无火可烧,开始恶寒。现在同样是恶寒,大青龙汤证的恶寒和这种阴病的恶寒完全不一样。大青龙汤证是表有寒邪,脉浮有劲;而这时的怕怜是因为里寒,整个肾阳都没了。
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现在到了通脉四逆汤证。之前要先止汗,或者汗止不住,可以直接上通脉四逆汤,不要死脑筋。当汗固不住,还可以用温粉扑之(注:牡蛎粉、文蛤粉等固水药材),用粉把毛孔堵住,不让汗出亡阳。“人活一口气”,把那口气堵住。
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这时的神识昏迷,是因为经络闭塞,所以要用通脉四逆汤。和温病腑气不通的昏迷完全不一样不一样,通脉四逆汤治的昏迷是阳气欲脱之前,身体能量弱到极点,脏器和经络闭塞了。

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这个时候没有用药,哪怕给他艾炙一下,中脘、肾俞、神阙、关元,把命门火固住,别让再阳脱了,也有活的可能。或者有肾气丸,四逆汤之类的,兴许可以活命。
含泪唏嘘,惨不忍闻,余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医者很有勇气,把自己误治的病例整理公布出来,让我们学习,引以为戒。这个案例之所以放在《医林误案》第一篇,是因为它说了误治之总则,从大青龙汤证一路治成了通脉四逆汤证。一路下来,病的发现为:从大青龙汤到少柴胡,再发汗后转成了温病,再发汗后亡阳转成了桂枝加附子汤,没有急时止损,继而恶化到通脉四逆汤的死症。如果遇到我们中道之医的同修,他就死不了。这五步每一步都能开出最正确的方子,每一步都能接住,控制住病情。从一身阳气的紫阳真人一直逆治到阴间鬼道,都是误发汗导致。因为汗血同源,发汗先亡阳,继而亡阴治成温病,然后又转成汗出亡阳,最后阴阳俱脱而亡。所以要重视发汗。现在一些人秋冬运动出大汗,运动几年,就发汗发到血虚,汗血同源。天天城里工作,也是耗心血,累到心悸,像大石头压着一样难受。以前我做音乐,干一天一夜,经常往那儿一躺,心脏“突突”地睡不着,把自己熬到炙甘草汤证。如果还要去撸铁、运动,再出点汗,更伤阴伤血。我见过的城里女人几乎没有不血虚的,所以我一直推荐女性家里常备炙甘草汤膏,日常保健。喝了以后你会感觉整个气色红润。再工作那么长时间,心脏不会“突突”跳了。这一则我们讲了一个半小时,目的就是让大家慎之再慎。经方威力大,但也是双刃剑。一定要把理法学的明明白白,不能落到方证对应之上。经方用好了,降妖除魔,用不好,两败俱伤。
圆 光

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