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获奖作品1

 朝歌淇水悠悠 2024-03-12 发布于河南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回顾分析

李松(全国首届临帖展评委)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于2013年2月28号至3月3号在北京评选揭晓,中国书协展览部主持评选全部程序。此次展览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就,促进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仅就此次展览的学术话题,我们将进行一番议论。所阐发的观点见解只限于笔者本人,不代表任何团体和个人。

一、相关的资讯

此次来稿约12000件,初评600余件,入选416件,优秀奖51件。入选概率3.47%;获奖概率0.43%。与十届国展入选率0.156%比较,正好是十届国展的一倍多一点,显然不如国展竞争激烈。与去年的三届隶书展入选率6.3%比较,比单项展竞争难度大将近一倍。

缺憾的是,此次来稿统计,没有各字体的具体数据,也没有各省来稿数据统计(网上有各省入选数据,可供参考),无法判断参数,这对我们的学术分析带来一定的障碍。笔者只能根据咨询各位评委的朦胧判断当做模糊参数进行议论。来稿比例最大的还是行草,估计占50%左右;次之隶书,约占25%;再是楷书,约占20%;篆书最弱,约占5%。

初评之后的结果,与评委朦胧的估计略有反差。在初评的600余件作品中,各体入围的比例(这个数据基本准确,笔者现场统计时有一定的误差,仅供参考)大约是:楷书:31%,行书:25%,隶书:18%,草书:16%,篆书:10%。

入选作品和获奖作品数据没来得及统计,最后以作品集为准。

来稿的作者群以非中国书协会员为主力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和近十几年来大展获奖和参展作者寥寥。比较明显的是,参展作者群是以全国各地书法办学机构的学员居多,书法强省的作者多。

通过这些参数,我们以为,这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楷书的入选率有明显的上升。这或许是临帖展的特殊之处吧。

二、临帖展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坛展览过盛是事实。不管什么展,似乎是属于“惯性的展览模式”。虽然不同的展事有着各自的学术话题,但已经失去新鲜感。反应出来的负面作用是浮躁与名利的追逐。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志于书法艺术者的关注。书法艺术要持续发展,展览肯定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的作用力主要是撞击在“书法创作的终端”层面,于是,作者们把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数不清的展览的“终端”上。于是大展的“终端”全息信息就成为了作者们的主要参照系。这种状况波及全国各个省份,甚至各个教学机构。每次大展之前,运动式的鼓动倡导已经形成套路。

虽然我们不能说是坏事,但是,隐在的学术话题和更可怕的非艺术话题等等问题,真真的令人思考。笔者无心讨论书坛的非学术话题,只是关注学术话题。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如大河东流,沿着历史脉络有上中下游之分。任何一个书家的学书历程都有法源、流向、演变的规律。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由此推演,源流之清浊就显得非常要紧的了。

源清者,流或清或浊,要看流向与流变,然清澈者概率高;源浊者,流易污,更易浊,随可治污,而污浊率必高。平理若衡,这是自然规律。与其后日治污,不如今日不浊。

学书者的法源锁定在哪里?是我们不能不深思的课题!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临帖取法,这是所有真正意义的书家们的共识。换句话说,植根书法艺术的传统渊薮是永恒的话题。

临帖展就触动了这个话题!

当下,书法界的人们以研究展览为旨归,以追风为流向,以当代名家为法源,少数人这么做无甚大患,若都这么干,可想而知。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会流变到哪里去呢?

笔者曾经有意询问了一些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搞书法为什么?多数回答是为参展,为获奖,为升学积累筹码。每次大展之前,笔者也卷流其中,经常被邀,包括对自己学生的辅导,也在认真而执著地助力。今日自忖,内愧内愧!

临帖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关照了当下诸多问题,才适时推出,至于作用能够起多大,也未可知。但它是好的征兆无疑。

三、学术探讨

临帖展与常规的书法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每件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参照系,从书体到技巧,从形式到风格是有依托的,或者说是局限性的。但它还有非常自由的一面,可使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面。那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临写,运用不同理念和判断临写,更可以依照作者个人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追求进行具有创造性的临写。这里,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的典范,那就是各种版本的《兰亭序》。

清代和近现代著名书家在这方面颇有建树。邓石如、王铎、何绍基、赵之谦,以及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白蕉、马公愚,还有陶博吾、胡小石等等。他们的临品古意盎然且个性鲜明,并且总结出了精辟的临帖理论。

如果说临帖理论最最精辟者,就是孙过庭《书谱》所指出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再是“形神兼备”和“遗貌取神”说。

我们这里之所以议论这些,意在为以下的学术讨论建立一个框架,这样以便不违背此展的宗旨进行讨论。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思维方向讨论,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临帖作品的评选相对便于操作和掌控。其特点是,所有评委在对作品的解读判断上都差异甚微而比较一致。即便是遇到不太好判断的意临、创临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争执。这也与其它展览评选的不同之处。

1、选帖课题的分析

临帖展最最关键的问题是选帖,它包括选帖的面和选帖的质量。能否真正反映此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选帖的问题。宏观模糊的统计,可以说各体经典高端的法帖齐全,这就为此展的宗旨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但是,问题也十分突出。那些“梅兰竹菊、牡丹芍药”之属不缺,并且来稿量极为集中。那些也在常规视野之内但略属边缘的法帖相对偏少,那些新出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东西稀缺。这是此次临帖展的遗憾之处。

按各个字体我们做一番梳理,具体情况是:

【行草部分】

来稿选帖最集中的法帖是:

《兰亭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苕溪诗》、《王羲之札帖》等等。就目前笔者和部分评委朦胧估计,《兰亭序》、《书谱》二帖各集中来稿可能在600件上下(并不确切只供参考)。可见扎堆现象之严重,这便是临帖展极为特殊之处。另外,行草来稿数量比较多的还有:《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章草》以及山谷草书、王铎行草等等。

值得议论的是,通过扎堆的现象可以肯定地认为,传统经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同时所有这类来稿的相对质量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经典,真是实在太为人们所知了,它的每一个细节的都被了如指掌。选这类法帖的作者,相对训练比较有素,作品的水准较高。

这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数量太多,评选必定格外地严格,亦或是尖刻,因为,无论谁来评选,传统经典必须要精中选精,优中择优。优秀奖一定是这类作品占有主要比例。于是,遴选之际评委们都小心翼翼,高度谨慎。这类作品的评选实际并不轻松,因为评不出令人佩服的作品,是实在交代不过去的。

这里,明显的问题是,淘汰率了。会有一些本来不错的临作被淘汰,这类作品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其它品种,那是自不待言的事了。对此,评委常常啧啧叹息,因为,我们真真的知道临习这类作品的艰辛,如“天下三大行书”法帖几乎都是通临,提交上来的只是一件作品,而后面不知还有多少废品。评委也十分无奈,因为不可能同类作品数量太多,为投这类作品的作者惋惜。实话实说,投这样的作品很是吃亏。这里,我们也真诚地劝慰这些作者,心态放平,权当是一次深入的临帖训练吧。毕竟这样的训练对自己是有益的。

作者们的选帖总的看相对丰富,但是有许多也还是稀少或稀缺。比如临董其昌、倪元璐、康里巎巎、鲜于枢等等元明行草的极少,笔者在初评时就几乎没有见到几件此类临品。再如清人行草,种类不多,且质量一般。

值得提及的是大草和章草,虽然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但高质量的临品不多。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下依托《张旭古诗四帖》创作的人不少,应该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可是这类作品反而寥寥。奈何奈何?可又怎么解释呢?

统观行草临作来稿,小字多,质量高,大字少质量差。小情趣者众,气势恢宏者寡。这,与当前行草创作是接轨的。

【隶书部分】

来稿最多的品种是:

《张迁》、《礼器》二品,各自来稿估计在五六十件以上。其次是《鲜于璜》、《裦狭道》、《好大王》和《曹全》,《西峡颂》和《郙阁颂》也争得几席。简帛类比例也不小。

隶书扎堆也十分严重。去年的隶书展评后,笔者也写了比较详细的文字。在讨论作品创作的时候,也不由得提及临帖取法的问题。若和此展对接比较,问题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比如《张迁碑》真是具有恢宏庙堂气的典型代表,也是阐发性格情性的载体。如此这样伟大的作品,给我们以很丰富的养料与提示。但是,来稿虽然很多,可是真正发掘出这种气象的作品几乎没有,获奖作品应该有《张迁》的临品。

在评选之际,评委是极度关注《张迁》临品的,就像《兰亭》和《祭侄稿》一样,定要遴选出叫座作品的!我们非常相信,这类作品一定会出现,可是全程下来,却没有出现。优秀作品里面,有一件临《鲜于璜》却比较突出。这么伟大经典的作品竟然没有高端临品产出。煞是遗憾!

除了《张迁》外,还有不得不说的《石门颂》,解读《石门颂》笔法或有误读误解之处,多数的临品一般般,幸亏有一件获奖作品还好。《石门颂》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它是习隶作者案头必备之帖,此展鲜有上乘临品,真是需要我们操隶作者思考的事情。

隶书的临作,有明显的三个趋向。清整一路作品质量较高数量多;散逸一路作品次之;恢宏一路反倒一般。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在隶书领域不该是这样。

隶书一系,也存在偏狭之象。《衡方》、《封龙山》、《白石神君》、《乙瑛》、《朝侯小子》、《华山》等等经典汉碑,似乎也不都在众多习隶者的取法视野之内。汉碑是隶书一系的主体,却是如此局面,值得我们深思。

简帛一系的作品来稿数量尚好。这类作品大都追求小情趣,或追求古旧形式。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临习这类法帖,应该从古代原生态遗迹中提炼有价值东西才对,这才是临习它们意义所在,而不应该致力于复制和仿古上。简帛类较好的作品都在草简,归类当属章草。

此外,我们觉得对清代隶书的关注度也很低,因为只有伊秉绶、金农等等少数品种可见。邓石如、郑谷口、赵之谦等等似乎无人问津。

此展隶书选帖面不宽,已是事实。这与当代隶书创作现状似乎存在必然联系。

【楷书部分】

此展楷书入围数量比以往任何展览的入围率都高,这绝对出乎所有评委的预判,这可真是可喜的现象。以往任何展览,楷书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入围比例,这或许是临帖展最特有的现象。尽管如此,最令人纠结的还是楷书领域。在楷书的三大板块里,唐楷、魏楷和小楷各有各的尴尬境地。听笔者细细道来。

最悲哀的是唐楷。世人皆说唐楷重要唐楷伟大,可是展厅里往往给唐楷的席位煞是可怜。欧柳颜(包括赵)被举得极高,可是每每展览杀得精光。最最可悲的是柳楷,无论以往的什么展,几乎没有它的影子。这次临帖展,只有一件柳楷入围,投票之后入选否也未可知。初评阶段,笔者这组的四千多件作品只发现一两件柳楷,因为临得实在不好而淘汰。交叉复评阶段又过眼将近两千件,居然不见踪影!如此冷落,柳楷悲哀。

众人皆云:“欧楷乃楷书之极则”;皆云:“学书当学颜”;还云:“立骨当学柳”等等。其实,欧柳颜赵楷书的来稿不是很多,入围的屈指可数。如此境遇,唐楷悲哀。

其实,此展评委是非常偏袒唐楷的,从展览部主任刘恒那里就特别关注欧楷。他和笔者沟通时说,一定要给欧楷几个席位,全国写欧楷的太多太多了。最终评选结果欧楷没被绝种。

可说的是褚遂良,唐楷只有这一口气在残喘。说残喘不太属实,应该是比较“火”,“火”在来稿上。综合性展览包括此展,褚的来稿数量与质量其实并不低,但是由于写褚的作品往往以守帖面目冲展,几乎见不到有新鲜的面目。褚楷之间的竞争点主要体现在,看谁写得精准和写得率意,谁获票就高。其实入选也基本是品种的关怀而已。

由于临帖展的特殊性,由于褚楷临品的质量普遍较高,所以入选数量并不少。实际上,褚楷大多数情况是只能入选而获奖可能性很低。这是此展楷书比例较高的因素之一,而综合展就没那么幸运了。 再说的是虞世南,也有一两口气。其它唐楷就没有话题了。唐楷在时下任何展览都穷途末路,可见,人们对唐楷是多么的审美疲劳或审美厌倦。

需要提及的是,此展有一件原大通临隋代《苏孝慈墓志》(注:此志颇似欧阳询),临得极为精到而获奖。

接着谈小楷,也属“悲惨世界”。其悲有二:一是风格就那些风格;二是来稿仍旧雪片纷飞;三是靠拼接装点或使苦肉之计(这类作品字数多的惊人)。这是说综合展。那此展却一反常态,首先来稿量锐减,远不及综合性展常常能占楷书来稿一半的比例(九届国展将近60%,十届国展约50%)。

最明显的是选帖集中,突出的是文徵明统领主要来稿份额,其次依次是《宣示表》、《汲黯传》、《灵飞经》以及王宠、黄道周等等。让人赞叹不已的敦煌写经,来稿极少。总之,以精工、清丽风格者为主要取向,古朴、散淡抑或率意风格者来稿盖寡。小楷往往是创作容易临帖难,或许这是来稿减少的原因吧。

再谈魏碑楷书,是最有话题可说的领域。因为笔者在这个领域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几年,想谈的问题也多,限于篇幅,只检重要的议论。

首先是当下人们对魏楷的认识比较偏狭,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应该“取法乎上”,普遍认为魏楷不是楷书系统的主流,只是些不成熟的民间书法,故不足以为法;二是觉得魏楷就是龙门造像一系,粗糙又不规范,以为《张猛龙》、《张玄》、《石门铭》、《元倪》、《崔敬邕》之属可学,其余不足观;三是认为魏碑的笔画没有笔法技巧存在,因为点画都不是写的全是刻的,只可看,不可学,既学不了,也没法学,等等。于是,现实书法人口中真真正正纯搞魏楷的比例还是很少,浅尝辄止者多。近些年操魏楷者的确渐渐增多,但也还都是在起步阶段,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是因为在唐楷的“悲惨世界”里难以为继,而捨唐就魏的。

因此,近些年的展览来稿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数量看长而品种依旧。此次临帖展也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来稿也就是集中在以上所罗列的那么几个品种,其中龙门造像连二十品都不全,其它石刻墓志之类更是星星点点。

以《张玄墓志》独领风骚,粗略估计来稿得有四五十件只多不少,依次是《张猛龙》、《元倪》、《始平公》、《石门铭》。

于是,来稿的品种几乎可以历数,有《汝南王修治古塔铭》、《姚伯多造像》、《广武将军碑》、《郑文公碑》、《二爨》、《孙秋生》、《太觉造像》、《郑长猷造像》等。这里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李谋墓志》、《李璧墓志》、《元桢墓志》、《元鉴墓志》、《石婉墓志》、《王昌墓志》、《元彬墓志》、《吐谷浑墓志》、《高慈夫人墓志》、《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源延伯墓志》、《元暐墓志》、《巩宾墓志》还有《谷朗碑》等等,这些并没被列入所谓经典,但品相尚佳的墓志等等。虽然来稿有此类品种,但要么是一人多稿被筛掉,要么是临品较差而淘汰。即便是入选的临品,其质量也不高,不少是占了品种的便宜。

尽管如此这般情况,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崇尚魏楷的作者们的眼界渐宽,审美渐高,当然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如果分析魏楷作品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普遍技巧能力较差。

一方面是,临品描摹修饰的痕迹明显,临品绝大多数是呆板僵持,乌黑沉重,尤其临龙门造像的作品,多数是连写带描。凡是属于方笔类型的品种,很少有书写意味的和墨韵丰富的临品。从他们用纸就可以得到佐证。这类作品几乎都用不发墨的草纸或粗纤维的纸临习(补描笔画不太暴露),见字不见笔,有形不显神。

另一方面是,作者并未真正掌握魏楷方笔或圆笔的控笔技巧,只是比较大胆敢写,虽然运用宿墨墨色比较丰富,书写意味强烈,可是点画狼藉,字形乖戾,且与原作相去较远。严格讲,既不属于意临也谈不上创临(关于意临与创临这个话题,本文后面将有所议论)。这种临帖纯属孙过庭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说明魏楷核心技巧这一重要课题,在当代习魏的作者群中亟待需要解决。

再是,大多操魏楷的作者,猜解碑法有误,还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这样的作品总是带着唐痕,笔者戏称用唐法写《张猛龙》为“唐猛龙”,写《李璧》为“唐璧”。总之,魏楷“基因”不纯。

【篆书部分】

篆书作者历来是“弱势群体”。作者群小,风格面窄,入选份额低。此展与综合类展一致。

从仅占入围10%左右的篆书作品看,金文二十多件;铁线篆(精工类)近二十件;权量近十件;清篆二件;甲骨二件;楚金文一件;吴昌硕石鼓一件;天发神忏一件和张迁碑额一件。

这里比较正常的是,以金文为主导,精工铁线篆继之,两者合占半壁。不正常的是,甲骨和楚金文,一共才三件。在当下的综合展中,楚金文的创作是比较火的,可是,此展入围就一件。甲骨才可怜的两件。篆书的低迷由临帖展可见一斑。

还值得关注的是,相当数量的篆书临品水准不高,心昏拟效之方,又手迷挥运之理。对原帖的解读处在表层,理解也在浅层。

由于评选条例里强调间顾不同风格的要求,那些稀少品种虽然水平一般也得以入围,具有明显的品种优势。其它字体也是如此。

2、临帖的方式、方法课题梳理

临帖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谓方式是,选临、节临、通临、放临、缩临和对临背临等等;所谓方法是,形临、意临、创临等等。前者是技术范畴,后者是艺术范畴。两者不是一回事而又相关联。就是说,可以选临加意临,也可以背临加形临,等等以此类推,其临帖的方式方法是多样性的。

从来稿情况看,将近90%的作品的临帖方式和方法属于“对临加形临”。说明广大作者均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临帖,说明这种临帖的方式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无疑这种模式是经典的临帖模式,是最科学的模式。

这种临帖模式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尽可能地和原帖靠近,尽量求其形似与神似。这与古训是极为吻合的,既“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里的这个“似”,我们的理解是包括“形似”与“神似”。一些质量较高的临品,可以说真是做到了形似与神似,故而“形神兼备”。然而,用意临、创临方法的作品极少,品相上乘的临品极少极少。

我们看到,此展在临帖的方式上却非常丰富,有通临、节临、选临、放临等等各种方式都有,只是背临(默临)的临品,笔者尚未见到。如果是背临的作品,作者会在款中有所描述,此次来稿背临的临品阙如(注:或许可能有,或许笔者眼盲未见)。顺便在这里多说一句,背临临帖,是学习书法及其重要的方式,是学习者必须掌握并经常运用的方式。

3、关于对临加形临的议论

对临加形临的模式是学习书法最主要的和经常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不少古人共同倡导的模式,既“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或“形神兼备”的临帖模式。

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是获法取法的最佳手段,是达到获“正法”与“真法”的科学手段。这种临帖以精准为主要指向,包括笔形准、字形准、章法准、墨色准与风格气息准。各种版本的墨迹临《兰亭序》就是样板。古代书家米芾就是采用这种模式临习的典范,流传的他的许多故事可证。

这种临帖的模式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要有他无我”。古人有云:“临帖是为节度其手”。“节”是节制或限制,“度”是规矩和规范。当临帖之际,我们的手不是自己的手,是原作者的手。其控锋方法,发力方法,结字方法,驾驭通篇的方法,控墨的方法,以及表现风格审美的手段等等,都要紧靠原作者的方法。这样的临帖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这种模式是最能察其法理,晓其艺理的学书模式,并且已经为古今书家们所共守。

此展获优秀奖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这样模式临帖的临品,证明我们的作者对这样的临帖模式的共识。这是此展最为可喜或肯定的部分,也是成果最高的部分。获奖作品中有的临品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获奖中临《书谱》、《祭侄稿》等几件作品即是。

4、关于意临与创临的议论

关于意临与创临的问题比较难以讨论,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与认知,其中存在绝对对立的见解。笔者就自己的浅薄理解与认知,谈谈拙见。

无论意临与创临抑或还有什么临,只要是“临”,就必须要临出原帖的某些元素。至于,临作中原帖元素含量的多寡,可以不同,或如古人所说的“取一半,捨一半”也罢,去六捨四也罢,甚至取三捨七也罢,我们都认为属于临帖范畴(笔者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训手)。也就是说,所临之字,总得有原帖的影子。如果临的东西与原帖“三不靠”,只是临的原帖的字儿,而不是原帖的味儿,就不属临帖范畴。这里要指出的是,临帖的要义是临习法帖的技巧与风格,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如果写的只是文字,那叫抄录,不叫临帖。

意临与创临是达到训练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换句话说,临帖不能僵临死学,要化人之法而成我法。这样才能学得到,学得对,用得上。临帖多数是以创作为落脚点的,临得再好再多落实不到创作上,都是无效劳动。鉴此,意临与创临往往是活学活用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或取其形,或拟其笔,或用其章法构成等等,这是“技”的范畴;或捕其势,或采其质,或逮其神,或化其意等等,这是“艺”的范畴;或察其法,或潜其心,或标其情等等,这是“道”的范畴。正是这三种层次不同的问题,反应到临帖中比较复杂,所以很难界定和规范意临与创临的内涵与外延。比如,曾见某人临《九成宫》,竟然临成了行列无序,大小突兀,笔墨狼藉,个别字竟然写成草书,完全改变了原帖的形制与性质。诸人诧问何故?辄曰:“这是创临”!又曰:“找这个帖的感觉”!再云云又云云,颇有说辞。当争论到一定时候的时候,一言以蔽之,曰:“这样写,舒坦”!众人哑语。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讨论“遗貌取神”,这句古训的真实含义。这也是某些人士常以此为据进行自我标榜。这句古训堪称萃语。 关键的是这个“遗”字,何谓“遗”也?“遗”,是有前提的,其前提必须是“有”。只有“有”了,才能“遗”。“遗”者,丢也,失也,捨也,弃也。某人汽车停在路边丢了,被人偷了,这叫“遗失”。压根没车,何谈丢车?

我们认为,“遗貌取神”,前提是得貌,不仅的貌,还要得神,之后,留神而遗貌。临帖之际,形貌之未得,神采之未拟,没有可遗之貌,更无可取之“神”。

四、需要反思的问题

此届临帖展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东西。这里,我们仅就敏感或主要的话题展开议论,由于笔者的浅陋,会有疏忽或愚见,权当抛砖引玉。

1、对临帖意义与取向问题的思考与当代对传统的解读问题

临帖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不二法门。凡是古今有成就的书家,那些有实力的书家,无不是临帖的高手,甚至,有的临品都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范帖。褚遂良、虞世南所临《兰亭序》;王铎所临《圣教序》;何绍基所临《张迁碑》以及吴昌硕所临《石鼓文》等等,就是典型的案例。

临帖的主要目的大体有三:一曰取法;二曰训手;三曰冶心。取法是为用法;训手是为提高能力;冶心是为提升审美。

所谓取法,基础是选帖。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是经典,是被历史所检验过的,沉淀下来的东西。它们就是传统。取法乎上,就是继承传统。这没有什么争议。这是永恒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那么,这里还有些小道理需要我们思忖。

细究起来,我们需要反问一下,如果是“取上得中”,那么,“上”,从哪里来的呢?是否是“中+中+中+中……=上”呢?好像不是这个逻辑,也不会是这么简单的数算。我们学二王、苏黄米蔡、颜柳欧赵,都是铁定的“上”,我们就属于“上”了?或能“中”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容易了。显然不是这个逻辑。

对“上”的判断,历来纷纭。有人说:“王羲之无丈夫气,有女郎才”;有人说:“颜真卿像插手并脚田舍汉”;有人说:“赵孟頫字有奴才相”,等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被指责的可都是历史上的大家呀!甚至说这话的人,也都是圣手。可信吗?可据吗?

“上”是经典的代名词。经典的属性是,品位高,影响大,流传久,法者众。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那些不具备这种全属性的东西,艺术品位相当高的东西怎么界定呢?还有很多没有名气的尚好的古代遗存怎么界定呢?

笔者长期学习研究魏碑楷书,发现里面有许多品相相当高的,但鲜为人知的,流传短暂的,法者寥寥的,甚至比列入经典的东西还好的碑版石刻,怎么界定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所谓的“上”进行再认识。

笔者认为,“上”有宏观与微观的两重意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宏观意义就是“取法乎上”,属于指导思想范畴。潜入微观意义思考,微观意义则指具体个人,“取法乎当”才有实际意义,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里,有如我们饮食。俗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之不同取食不同,动物世界更是如此。折射到书法的学习中,我们或可这样描述,所谓“取法乎当”,是合我者为上,适我者为当。合我者,取之用之,不合者,观之赏之。这样,我们的取法范畴就会相对清晰,就会理性,而不会迷乱,减少盲目和做无用之功。

再是,虽然人之取法不同,各有路数,但结果悬殊。就知道欧阳询,就死磕欧体,不及其余,结果必然走的是书奴的路子。

学书“博采众长”比较可信比较科学。所以,古人就有学书当“如蜂采花”如“鸡食跖”之说。笔者总结,学习书法最佳的思路是“走体系化的道路”。

2、浮躁与浅薄是时下书法界的“禽流感”

书坛的浮躁与浅薄可以说是时弊,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展览中的代笔作弊现象比较严重。临帖展似乎也不可避免。评选之际,评委会从作品中发现蛛丝,可是难以定论。书法是看结果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无从考证。这就给一些浮躁投机者以机会,同时也给靠代笔骗钱的人以谋财的机会。

一些作者研究书法的指向就是展览,为展览而战的作者很多。报纸杂志一到手,先看征稿启事,不管什么展览,悉数参加。国内书法展事频频,一些作者像赶集一样,东奔西跑,重复的作品一稿多投,频于应展。根本没有心思临帖训练,取法充实,读书涵养。专注于什么作品讨好评委,怎么装点作品能够取悦评委,而对作品的格调、品位、风格等等无心顾及。就像笼鸡一样,不停产蛋,以供展览之需。

浅薄在书法界的反应也是历历在目。一些个体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知识的无知和浅薄不是笔者议论的对象,那些在书界有一定身份的人,或有点小名气的人的无知和浅薄就令人可憎了。笔者也曾经常见到一些这种人,明明腹中空空还在那里胡侃。

比如,某位曾经获过什么奖的作者,曾经在网上和笔者论道,似乎带有挑战开悟笔者的口吻,和笔者侃碑。殊不知,他的那点知识几乎不配与笔者谈碑论书。当没论几下就漏洞百出,说的既不在行,也不在理。于是笔者也就不客气地和对方叫了一小板,结果他灰溜溜的跑了。自己说这事不是说笔者多么高明,只是说,当你要和别人pk的时候,pk的东西你必须门儿清,根本就是个“棒槌”,那个帖从来就没沾过手,你怎么K呀!再有,是不是看清对象是什么人,然后再开炮。别以为获过什么个把奖,就把自己当圣人。据知,这位作者几乎没有在他的眼里瞧得起的人,在地方口碑很差,经常以攻击别人为能事,大有“我花开罢百花杀”的架势。时下这种浅薄的人常见。

最要命的是那些原本不是书法界的人,混入书界后,俨然以专家学者的面目论道,尤其是在真正有实力的书家目前厚颜无耻地论道。某次笔会,某市书协的秘书长兼驻会副主席临场,边写边不停地口中叨叨,说:“书法最讲究字外功,光临帖光写不行,得懂诗词格律”。这话乍听也没啥毛病,只是出自他的嘴里就觉得那么的别扭,那么的臭气熏天。因为,此人是靠钻营攫取的这个位置的,查查他的历史,根本就没有什么业绩。混到书界,有了乌纱就是专家了。他的字既无根底又无品位,像他的人一样浅薄且俗不可耐,还厚着脸皮训导在场书家。在场的书家哪个都比他修养深,书艺高,口碑好。

3、临帖不是小儿科

此展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一些有名气或有点名气的作者都不参加。这里可能是觉得和大众作者竞争显得跌份,可能是这类展览没什么可争的价值才不参与。也有怕露怯的心理,因为自知临功不深,自己的法源都是左邻右舍,手上的东西都是时髦的流行的东西,一旦临帖心虚不已。或者,有的认为临帖是小儿科的事,初学者的事,象自己这样的“高手”,简直不屑一顾。

评后的研讨会,副主席聂成文先生对此颇有微词。他出语犀利,直冲要害,大体意思是:他就听到某大“名人”说,他从来就不临帖,临帖没什么用,敢写就行。简直是胡说八道!不临帖怎么能行呢!?现在发现许多小有名气的作者很少临帖,字越来越差。临帖不是初学者的事,王铎晚年一日鬻书一日临帖,大家都这样做,何况我们呢!临帖是所有书家,由其是知名书家必须要做到位的事!

他的发言,博得所有评委热烈的掌声。

笔者觉得,检验一个书家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临帖,考核书家水准最好的手段是创作。在当今的书法界,有些有名气的人未必就经得住这样的检验和考核。我们就真的见过个别挺有名气的人,临的字惨不忍睹。曾听刘文华讲课举例说,临帖是存款,创作是花钱,光花钱不存钱,口袋会越来越空。此言不虚。

我们认为,临帖应该伴随我们学习书法的生命全过程。引用一位京剧老前辈的话:“功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4、书法艺术需要多元

此展评选之后,我们对入选作品梳理分析后认为,对品种种类是满意的,数量与规模是认可的,经典之经典品种大体都有,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水准。说明古典作品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它们的魅力是多么的强大。但还是显得不够多元。

一方面,各体都有扎堆现象,导致拥堵现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经典品种没能出现,或虽有作品,但质量一般,为了顾全品种,侥幸入选,至使展品质量平平。

仅就笔者自己的想象,临帖展的品种应该在三百品左右,至少也应该在二百品以上,同品临作不超过三件,这样,才真正符合“国”字号的临帖展览才是。

再是,临帖的理念,方式方法也应该多元。意临、创临和其它临习方法的品种实在太少。“一叶知秋”,可以窥见到我们的作者,学习书法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还缺乏灵性,还缺少创意,抑或还缺少胆量。

书坛整体临帖的水准直接关乎到创作的高下,这是必然的问题。源头的水质一定会直接影响到中游与下游的水质。我们期望书法家们都重视临帖的课题,尤其重视临帖与创作的接轨与转化的课题。并期待下一届临帖大展,有更多的亮点出现。作为评委,我们真的非常需要从评选过程中,得到作者们作品的启示和收益,得到作者们给我们以压力与鞭策。

5、对传统文脉、文心的继承与弘扬的思考

在评选之后的研讨会上,书协秘书长陈洪武总结发言时指出了“书法的发展,应该强调对传统文脉、文心的继承与弘扬”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比较沉重的话题。

时下我们的书法人口极为庞大,学习书法除了继承传统的技与艺之外,不能忽略中华文化的文心与文脉。严格讲,笔者没有资质议论,没有资格阐发这个论断。但是,时下为展览,为入会,为挣得席位,为金钱而战的状况,令人堪忧。

如果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论,重权术而贬学术的作为,低俗拙劣的作品泛滥,勾心斗角的换届战争,投机钻营的行为充斥书坛,污染书坛,那将是所有书法人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载体,纵观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传统文脉与文心的宏大的“正能量”潜存在这条长河之中。临帖习字虽然是雕虫小技笔墨之中的事情,但这里的正大气象,博大精深的艺理艺规,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些正能量需要我们每个书法人去发掘、聚集、释放。

(郑重声明:此文纯属个人见解,不代表任何部门和个人)

2013年3月14日夜于京华之沐斋

获奖名单

晁亚洲(安徽) 陈龙(陕西)陈少忠(广东) 董春明(黑龙江)杜庆龙(山东)冯晓晓(浙江)龚子猛(福建) 管玉(安徽)郭德双(陕西)何后得(安徽)何巧忠(福建) 蒋奎(安徽)李西存(河北)李欣(江苏)连乐人(浙江)刘楚文(河南)刘金锋(山东)刘日余(浙江)伦国鹏(陕西)马硕(黑龙江)裴元庆(江苏)秦东文(河南)曲奎萍(辽宁)任宝贵(黑龙江)孙文雄(江苏) 孙战生(河南)谭凤华(黑龙江)汤文俊(四川)王佳宁(湖南)王昱(河南安阳)王昱(河南郑州)巫忠兴(江苏)吴杰峰(上海)闫金政(河南)杨建中(辽宁)杨圣山(江苏)杨耀春(广西)余中新(浙江)原康生(陕西)曾锦溪(福建)曾文轩(湖南)张宝凤(福建)张斌(江苏)张慧明(山西)张其亮(山东)张述平(四川)章庭海(浙江)朱长虹(浙江)朱  辉(安徽) 祝嚞(浙江)邹挺(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镜溪园书法   历史篇目

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年谱(简篇)

传世碑帖
王羲之《乐毅论》传世三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三种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之唐本
北齐沙丘残碑
历代楹联墨迹精选

隋杨矩墓志

书家论艺
白蕉论艺1   读书之——白蕉
白蕉论艺2   白蕉《书法十讲》之二
白蕉论艺3   白蕉《书法十讲》之三
白蕉论艺4   白蕉《书法十讲》之四
白蕉论艺5   白蕉《书法十讲》之五

名家临古

林散之先生临帖之一——礼器碑
林散之先生临帖之二——乙瑛碑
林散之先生临帖之三——张迁碑

萧娴先生临古之一——石门颂

来楚生先生临帖之一——礼器碑
来楚生先生临帖之二——石门颂

刘文华先生临帖之一——礼器碑
刘文华先生临帖之二——曹全碑
刘文华先生临帖之三——石门颂
刘文华先生临帖之四——西狭颂
刘文华先生临帖之五——张迁碑

张建会先生临古之一——曹全碑
张建会先生临古之二——礼器碑
张建会先生临古之三——郙阁颂

李双阳先生临古之一——封龙山

崔胜辉先生临古之一——礼器碑
崔胜辉先生临古之二——张迁碑
崔胜辉先生临古之三——西狭颂
崔胜辉先生临古之四——张迁碑

王增军先生临古之一——祀三公碑

镜溪园主日课
镜溪园主日课——临礼器碑阳
镜溪园主日课——临西狭颂
镜溪园主日课——临石门颂
镜溪园主日课——卡纸小品(202001)
镜溪园主日课——卡纸小品(202002)
镜溪园主日课——粉彩小品(202003)
镜溪园主日课——蜡染笺小品(2022)
镜溪园主日课——年历小品(202102)
迎春书春联——梧桐新天活动场景
书福迎春
春联贺岁——徐水区书法家协会春联(壬寅)作品展


书法展览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一——篆书作品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二——隶书作品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三——楷书作品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四——行书作品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五——草书作品
2019年上海书法篆刻临摹展暨全国书法名家临摹作品邀请展之六——篆刻作品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一)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二)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三)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四)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五)
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六)

全国第一至四届隶书书法展

全国第一至六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七至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法兰亭奖一至七届作品展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1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2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3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4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5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6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7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8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9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10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2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3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4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5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6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7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8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9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0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1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2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3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4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5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6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7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8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19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1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2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3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4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5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6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7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8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9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10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11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12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1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2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3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4

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1
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2
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3
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4
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5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1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2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3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4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5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6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7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8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9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10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2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3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4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5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6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7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8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9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0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2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3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4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5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6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7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8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9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0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1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2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3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4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5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6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2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3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4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5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6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7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8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9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10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2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3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4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5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6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7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8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9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0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1
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12

2019“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1
2019“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2
2019“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3
2019“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4
2019“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5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1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2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3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4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5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6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7

2021“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1
2021“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2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1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2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3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4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5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6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7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8
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