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刘渡舟教你用好5个泻心汤

 矿工万岁 2024-03-13 发布于山西



 泻心汤与心下痞

作者/刘渡舟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

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

一、脾胃不和痞类

(1)痰气痞

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

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小柴胡汤多一味柴胡,半夏泻心汤无柴胡而多一味黄连)。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

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

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了一味生姜。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

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温中补虚,平抑客气

方药:甘草泻心汤:甘草(炙)、大枣、干姜、半夏、黄连、黄芩。

方义与分析:

本方没有人参,根据半夏、生姜两泻心汤皆有人参的推断,以及《金匮要略方论》记载有人参,本方应加人参,是乃脱落之误。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药味相仿,所不同的是本方以甘草为君,故其剂量又大于它药,至于重用甘草之义,取其补中益气,以缓客气之逆,寓有强主弱客的辨证思想。

二、心肾水火不交痞类

(1)火热痞

症状:心下痞,按之濡软不鞭,心烦,尿黄,或兼鼻衄,脉关上浮,或见数滑,舌质红绛,苔薄黄。

治法:清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方义与分析:

“火热痞”为心火不下交于肾,反气痞于心下,乃是火上水下,水火不交的一种病变。《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和一证。

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病的,“浮”在此泛指阳脉而论。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的问题。

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濡通软,即心下虽然痞塞,而按之却又柔软不硬。说明此证并非实邪结聚。

如果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心下痞属于火热之痞而非其它气痞。

余于1967年,参加赴甘肃医疗队,治一吕姓农民,牙痛腮肿,心下痞满而烦,其脉滑数,舌苔薄黄。辨为心火痞塞而不下交于肾。乃用大黄10克、黄连10克,用滚开白水浸渍代茶,约服一碗,其病遂愈。

(2)寒热痞

症状:心下热痞,兼见恶寒汗出,脉寸关浮而尺反沉。

治法:温寒固本,清热治标,标本兼顾

方药:附子泻心汤:附子、黄连、黄芩、大黄。

方义与分析:

本方的药物有寒有热,治疗应分标分本,使各司其职,煎法要求用滚开水以渍三黄,取其气寒以清泄心下之热痞,又专煎附子,取其味厚力雄,而温补肾阳之虚,然后兑在一起服之,则温阳固本,清热消痞并行不悖。

三、总结

约而言之,这两类不同的“心下痞”有清浊之分与寒热之别,然其病位必始于心下者,以心下为阴阳之夹界,气之上下必经之路故也。

在五个泻心汤中,又可归纳为二,即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脾胃升降不利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的水火不交痞。至于在两方基础上的加减变化,则因人、因证而异,应明乎心,应乎手,触类而通之。如斯,则又非五个泻心汤所能尽之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