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四川】傣乡行记‖蒙琼英

 方志四川 2024-03-13 发布于四川

傣乡行记
蒙琼英

《弯弯的新安湖》 词/李绍海  曲/王启平  演唱/乃保阿薇

初识马鞍坪

2020年晚秋的一个周末,闺蜜相邀到乌东德水电移民新村——会理市新安傣乡马鞍坪移民村游玩。当我们抵达安置点时,已是暮色。一群人在新居门前载歌载舞,年纪最大的是闺蜜八十几岁的老父亲,年幼的孩童仅有几岁,领舞的老师舞姿优雅妩媚。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有这么专业的舞蹈老师,实属不多见。看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我心里生出几分好奇来。正在遐想之际,闺蜜的父亲李叔叔健步走出人群,迎面向我们走来。他双手合十,慈爱地和我们打招呼,欢迎我们来到傣乡做客。

移民新村马鞍坪

我们一行人来到叔叔的新居,这是一栋安装有空调的三层楼商住两用小别墅。一楼设计的是商铺、厨房、卫生间,楼外有一个独立停放车辆的外庭院;二楼楼梯口设计有独立的露天外阳台及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套房,宽敞的大客厅容纳十来个人也不显拥挤;三楼设计有几间客房,有独立的卫生间,还有两个露天阳台。我们参观完新居,再次回到二楼大客厅,李叔叔的老伴胡阿姨为我们端上傣家米酒。阿姨不会写傣文,但是会讲傣语。她告诉我,高粱甜酒傣语叫(kaoluolaocha),烧酒傣语叫(laoji)。胡阿姨是金沙江滇岸楚雄州武定县己衣乡罗能村人。金沙江沿岸有通婚的习俗,胡阿姨嫁到了川岸。李叔叔的祖籍是南京印天府人,他是一位退休老师,还是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无舞不欢,无水不乐。两位眉慈目善的老人,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让人亲近,丝毫没有陌生感。阿姨兴奋地告诉我,没有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国家政策好,移民搬迁户都住上了新房。当我问阿姨会不会讲小时候听老人们口承相传的故事时,阿姨兴奋地说:“会呢,会呢!”阿姨随即向我讲起了滇岸傣家《五股水的传说》。她讲起故事来思路敏捷,语言流畅。我赶紧打开手机录音,时间不知不觉已是凌晨……

移民新村马鞍坪

移民新村一隅

清晨天色微明,我们下楼准备四处转转,叔叔已拖着水管在冲洗庭院,匆匆而过的村民与叔叔打着招呼。新居依山傍水因势而建,家家小别墅的廊檐都画有傣家吉祥物——孔雀。虽然村落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成,略显凌乱,但丝毫没有影响村民们的生活。错落有致的别墅前,种植着一些花花草草。房后有限的空间,种植着葱、芫荽、姜、蒜苗等,都是烹饪美食必不可少的辅料。在这些袖珍菜园地里,有着过日子的精打细算,也有着生活品质的讲究。

马鞍坪村位于城河下游,城河水蜿蜒而下汇入金沙江。在水域回流浅水区,绿植稀稀疏疏,婉约于水中。水面跃动的银光,拽着光影炫动。风起,万物皆灵。风落,万物皆寂。放眼望去,货运码头延伸开来之处,城河山脉、金沙江大峡谷山脉浑然一体,形成了山水交融、视野开阔的高原平湖。水源充盈的傣家村落有了灵动之美。

当我们乘船跑马观花环游归来时,已是正午。在一间闲置敞亮的商铺里,身着黑红相间练功服的舞蹈老师,正在分解示范傣族舞要领。这不是昨晚让我好奇心满满的那一位吗?她一边做着示范,一边纠正队友的动作,看来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攀谈中她告诉我,她叫朱平美,是移民搬迁户之一。她说感恩国家的好政策,移民搬迁至少让村落的生活条件超前了几十年。她是村里的舞蹈老师兼队长,虽然长期在外面做生意,每月她都会回村里义务教大家学习傣族舞蹈。为传承发展傣家民族文化,村里正在筹建傣族协会。她的梦想是能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舞蹈培训,然后学有所用教会队友带动村民,提升村落的整体文化素养。她的坦诚和无私打动了我,我俩成了好朋友。巧的是我俩同年生,于是我们亲热地打起了老庚。

图中为马鞍坪舞蹈老师兼舞蹈队长朱平美
在傣乡马鞍坪村短暂的行程中,这里勤劳、淳朴的民风感染着我。在这里,我收获了叔叔、阿姨亲人般的亲情;在这里,我收获了傣族舞蹈老师姊妹般的友情。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萦绕在我心里,天籁之中有一根无声的琴弦在微微颤动,有一股力量推动着我。再见了,马鞍坪移民村。我还会再来……
再识马鞍坪

知道作协组织去马鞍坪移民村采风,我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兴奋地给傣族舞蹈队长朱平美发去微信,“老庚,我又要到你老家喽。你在老家吗?这次啊,我一定要跟你学跳傣族舞”。她很快地回了微信。“在呢,我在家里等着你们。”当我们最终确定行程时,她已离开了老家。唉,没有舞蹈队长在家,这次去傣乡马鞍坪移民村,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我心里暗暗有些失落。不过有了上次到马鞍坪村收集素材的经验,我心里还是有了一些底气。

作协马鞍坪采风

当我们抵达新安傣乡时,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傣协会与作协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他们全面介绍了马鞍坪移民工作。虽然一路舟车劳顿,因为负责马鞍坪移民村全貌篇,我必须全力以赴,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收集素材。座谈会上,乡、村、组干部在讲述移民搬迁发生的诸多真实感人故事时,因为心情激动曾几度语不成句。我被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打动着。

扶贫移民采风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我们来到了马鞍坪移民村。村里淳朴的民风、厚重的民族文化氛围,吸引着文友们。在一村民新居,男大厨们正在厨房里,为大家精心准备傣族美食。女人们身着傣家盛装,为我们舀来了傣家高粱米酒。一楼的一个角落,放置着一台古老的纺纱机,木质织布机架上放着一把木槽梭子。傣族老人为大家示范织布,还优雅地唱起了傣家歌谣。优雅、妩媚,似乎是傣家女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却是谁也学不来的。

傣族协会会长朱平友笑着和我打招呼,“去年,听我妹妹讲起过你。我和你也是老庚,欢迎到傣乡来做客。”他介绍说傣族协会已于2021年6月6日正式成立,正在试点打造“傣族之家”,宣传傣家美食、民族文化,传承傣家织布工艺,引领旅游业起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他向我引荐了协会副会长李洪会。李洪会是2016年会理县(2021年1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人大代表,鉴于村民们傣语会说不会写的现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她,联系上德宏州的傣文老师,在网上学习傣文,然后再教村民们傣文的日常用语。因为傣文难学,再加上没有教师资格证,李洪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带动大家学习傣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问起川岸的傣家传说故事,李洪会竟然脱口而出,娓娓道来。还别说,傣协会的女将们精明能干,不但能歌善舞,还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超前意识。她们利用闲暇时间,收集整理傣家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她们不但能把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还能把故事编辑成电子文档保存。

作协马鞍坪采风(图中为傣族协会会长朱平友)

我们聊起了西双版纳,聊起了傣家灵性圣物孔雀,李洪会羞涩地说,村里已经有人在试养。看来村里有心人还真不少。

当我们尽情品尝傣家美食,尽兴饮下最后一杯米酒时,乡、村领导邀请我们一起环游金沙江。在我们步行至码头途中,村党委书记毛映洪指着空旷的地段,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村集体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村集体土地农业发展规划。

村党委副书记刘建华,是我们环湖游的导游。当船行驶到较为开阔的水域时,刘建华高声指着脚下说,“这里以前是城河水汇入金沙江的入口。”看得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擅长沟通的村干部。刘建华指着连绵起伏荒芜的山脉告诉我们,前方阳光遮着的那一片山凹,就是我们的湾村,全村33户99人。这是全乡唯一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条件最艰苦,祖祖辈辈出行靠脚力、水路的村落。小孩上学,家长轮流划船护送到岸边有公路的地方,再找车送孩子们到学校。没有车的时候,孩子们到乡中心小学需走三个小时的行程。此时,大家的神情已不再淡定,哗然声一片。在船舶上,湾村移民李洪会现身说法,她发自肺腑的朴实感言,在最为直观的视觉感观中,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移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由衷地拍起了祝福掌声……

作协采风

当我们环游归来时,码头上的民俗广场,汇聚了很多人,我再次见到了闺蜜八十几岁的老父亲。叔叔双手合十慈爱地说:“姑娘,我回家听你婶婶说,你来家里看望我们,今晚回家里住吧。”我歉然地说,“叔叔,我下次来一定多住几天,阿姨的故事我还没听完呢”。

广场音乐声适时响起,无舞不欢的傣家儿女,跳起了欢快优雅的傣家舞蹈,叔叔加入了舞蹈的队列中。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傣族舞蹈队长——朱平美在我微信里的留言“我在不在,她们都一样”的含义。

我深深感受到了马鞍坪移民村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们团结、包容、有思想,不等、不靠、不要,每一个人都是能量满满的小磁场。在建设好小家的同时,发挥集体大智慧。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莫名喜欢上这里,像牵挂亲人一样地牵挂着她们的原因。

希望涅槃重生的马鞍坪能够名至实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韵傣村,成为孔雀可以繁衍生息的故乡。

再见了,马鞍坪移民村,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作者简介

蒙琼英,女,汉族,1969年生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鱼鲊古渡口。凉山州作家协会、会理市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2010年开始创作,作品散见《华西都市报》《攀枝花文艺》《凉山文学》等刊物及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等网站及新媒体平台。曾获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作品优秀奖,“凉山州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二、三等奖。

本文作者与《湾湾的新安湖》词曲作者合影(右一歌曲作者:王启平,左一歌词作者:李绍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蒙琼英
作词:李绍海
作曲:王启平
演唱:乃保阿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