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适说:“清代三百年是词的鬼影时代。”他错了!

 燕晓文史 2024-03-13 发布于广西

导语 //

行云在空,明月在中。

潇潇秋雨,冷冷好风。

即之愈远,寻之无踪。

孤鹤独唳,其声清雄。

从首俯视,莫穷其通。

回顾薮泽,翩若蜚鸿。

——清 郭麐《高超》

我常在想,为何一说到诗,大家便会想到唐朝,一提到词,便会想到宋朝?明清时期,似乎既没有好诗也没有好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读过不少明清文人的作品,水平并不亚于唐宋。

提起清词,我们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搜索半天可能会出来一个名字——“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八岁考中举人,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被称为“国初第一词手”。除了他之外,好像也说不上谁了。直到拜读了马大勇教授的《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清词不仅独具魅力,更是融入了新的风尚,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

长期以来,清词之所以会被冷落,一是受一些文学评论家影响,认为一部词史是“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二是词的出身有些“不良”,它本是附丽于花前酒边的曲调歌词,仿佛不能登大雅之堂。三是说起清朝,许多人便会心生反感。

胡适还曾说过:“清代三百年是词的鬼影时代。”这让本就对历史文化不太了解的我们,对清词更是戴上了有色眼镜。

01

做学问的初心

清词真的不如宋词吗?

史学家对清词的繁盛实际上一直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词在清代时曾出现了复兴昌盛的局面,可惜研究者在感情上仍然偏向于宋词,因为宋词比较热门,研究热门的东西有人看,研究冷门的东西很可能无人问津。

王兆鹏先生就曾在《昌盛与萧条》一文中对此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认为学术界普通存在的这种“求易避难,趋热避冷”的倾向,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也是对学术研究的独立价值缺乏自我认同所导致的结果。

对于始终坚持在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做研究的人,我个人是非常佩服的。进入自媒体行业三年,我很清楚流量密码等于热点,就是那些当下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你写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紧跟节奏,哪怕是拿他人的文章洗一洗,都可以火上天。

但我选择了一条很冷的路——深耕于国学文化历史,这是一个看上去很高大上,实际上却门可罗雀的赛道。

或许你会说,历史也很火爆呀,对,一些博眼球的内容确实是,但那些内容含水量有多高呢?懂的自然懂!

马大勇教授师承严迪昌先生,严先生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清词的研究之中,著有《清词史》,因“资料丰富、结构严密,理论概括清楚,文笔洗炼,为当代清词研究的开山之作和入门津梁。

可惜的是,严先生晚年本想为寒门出身的清代词人史承谦写一部词评,但未完成便离世了。这个重担便落在了马大勇教授肩上,马教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对史承谦两百多首诗进行了用心的注释和赏析,却无人问津。《史承谦词新释辑评》出版十四年来,仅有13人在豆瓣上给予评分。

尽管如此,马教授还是坚持在清词研究的道路上,为我们呈现了这套《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使我们有机会看到清朝另一番历史面貌。

02

可怕的文字狱

词在清代曾出现“中兴”之势,这得益于康熙皇帝对于“文治”的重视,早在“博学鸿词”开科的前两年,康熙便选定了王士祯作为诗坛代言人。之后,又对朱彝尊非常重视,给予了许多特权,用行动表示:“我太喜欢汉文化了,我太欣赏你们这些文化人了!”

咱先不管康熙是收买人心,还是他确实热爱中华文化,总之,他成功推动了文化的复兴,到他晚年时,还“钦命”编纂《历代诗余》和《词谱》。

再来看他的“好孙子”乾隆。表面上看,这是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实际上,他自以为是的“审美情趣”以及听不得批评的个性,使得当时充满着“江山惨淡埋骚客”的窒息与昏闷。(黄景仁《寄洪对岩》)

清代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文字狱”,从历史数据可看出,康熙雍正父子俩执政时期因文字问题而治罪的案件数量,加起来都远远比不过乾隆一朝,我们来看个著名的荒唐案——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案:

胡中藻是乾隆元年时考中的进士,之后,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二十年,估计是胡中藻的言行有些让乾隆不爽的地方,他密令广西巡抚将胡中藻所有诗文翻出来排查一遍,查出了一系列让乾隆不舒服的诗句,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句是“一把心肠论浊清”。

因此,乾隆指责胡中藻竟然把浊字加在“清”字之上,居心叵测,“是何心肝?实非人类中所应有!”之后,胡中藻被处斩。

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地球人都知道,乾隆可爱写诗了,随时随地便能赋诗一首,一生作诗大约五万余首,堪称中国三千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写诗最多之人。

然而,这又如何,哪一首能流传千古呢?但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皇帝,将好不容易兴盛的文学之雅风,自由之思想给压了下去。

03

清代女性文人

清史中有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便是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女性文人。前段时间刚读完加拿大华裔汉学家方秀洁教授的《卿本著者》,结合这本书一起阅读,可以更为客观地理解明清时期的女性生活状态。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女子婚姻多不幸,说起来好像总是一副悲惨的模样。其实并非皆是如此,明清时期一些条件不错的家庭,不仅女方家对女儿会给到不错的教育,嫁到男方家之后,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毕竟,中国古人一直强调的是“家和万事兴”。

“打、骂、家暴”之类并不是中华文化主流提倡的行为,这种事在过去也代表着野蛮无教养,根本不是正常家庭的模样。实际上,但凡有些文化的家庭,都会非常重视女孩的教育。当然,不可与我们今天的自由同日而论。

明末清初时,在江南一代出现了一批“闺塾师”,她们是富家千金小姐的家庭教师,教授的科目除传统儒学教材之外,还有诗歌、绘画、手工等等。(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

这些女子收入颇丰,常常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比如黄媛介,她一边卖画一边当老师,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家,而丈夫却在家操持家务。这种“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状况不仅没被人说三道四,反而得到了许多名士的称赞。

明末戏曲家祁彪佳的遗孀商景兰则组织女性诗社,各个社会层面的女性都可以参加,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女性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修养,拓宽了她们的视野,使得清代女性文化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耀眼而夺目的光芒。

04

结语

你会发现,原来清词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仅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因为不少词人出身于底层社会,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如今,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对某个时代持有偏见,而应该正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文化,从中提炼出值得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燕 晓

有书写作课导师

兰心书院审稿导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请听她说”栏目主讲人

百度秒懂百科UGC优质官方作者

公众号、视频号认证国学博主

多家出版社书籍评论文合作作者

李砍柴、鬼谷子文史号的爆款作者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龙行

龘龘

申请文史交流群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