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教育示范性金课的6条标准

 白桦树2008 2024-03-13 发布于内蒙古

如果将一堂课视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具备、生气勃勃的有机体,那么具体可以表述为:“意圆”“脉通”“形巧”“理谨”“气正”“韵延”六个层面的标准。此六个标准,缺一不可。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各类专业认证的广泛开展,专业建设的重心落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建设成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观测点。有鉴于此,高等学校开始大力倡导“金课”建设,打造“金课”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共识。

对师范专业而言,背后的教学逻辑也进一步彰显:只有打造师范院校的“金课”,师范专业中的系列主干课程分别达成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该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教育部相关文件将“金课”的标准确定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那么,在强化教育属性、树两代师表的教师教育领域,如何打造“金课”呢?这些原则性标准在具体的示范性课堂教学中又如何把握,如何落实呢?笔者由此提出在示范性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六条标准,以供有志于改进课堂教学的教师参酌借鉴。

“示范性金课”首先强调课堂教学的“示范性”,这一课堂及其教学流程被设定为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和引领性的重要属性,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流程设计、形式表达、学理规范、思政渗透、课后延展六个方面。如果将一堂课视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具备、生气勃勃的有机体,那么具体可以表述为:“意圆”“脉通”“形巧”“理谨”“气正”“韵延”六个层面的标准。此六个标准,缺一不可。

Image

一为“意圆”,强调内容的自足性。

作为教学公开课或者各类课程竞赛,教学内容的选择颇为重要。教学内容应为一个相对独立、具有自足性的整体,基本要求是:内容独立、形式完整、首尾自洽。这是一堂示范课成为一个有机体的前提和基础。比如中文课程可以是一位作家或一件作品的研讨,数学、物理等课程可以是一个公式、定理的推导验证,思政课程可以是一个容量较小的专题教学片段。应避免出现的情况,一是本节教学内容与前后课堂教学出现强关联,这会使观课者面临大量的信息盲区。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没有听到前后相关的内容,因而无法对当下课堂内容作出判断;二是教学内容庞杂,出现两个及以上主题或重点,主线不明,中心不突出,让人莫衷一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教学内容的枝蔓不完整,带来的最大后果往往是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现实的情况是不少主讲教师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未能明确,更遑论实现了。

二为“脉通”,强调设计的层次性。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首先是教学导入要先声夺人,通过与时事热点有关的视频图片抛出话题,将观课者迅速带入具体情境,从而形成教学内容的焦点。教学内容的展开最忌平铺直叙,如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内容应该具有不断深入的层次感,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我们建议教学采用专题式、递进式、探究式,其背后隐藏的即是致力于探究的逻辑力量。在具体操作中,纵向的一元层进式结构比横向的多元并列式结构更具创新度和突破性,比如思政教育课程中,假设一个教学设计是由学生个案引出思政问题,还原情境,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层层剥笋,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个教学设计的主题则是“论思政情境教学的五个特点”,五个特点的讲述呈并列式平行展开。相比而言,后者的教学设计就会因为缺乏挑战度与层次感而显得单调许多。

三为“形巧”,强调形式的生动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确立了一个好的教学主题,如何表达同样重要。这种“形巧”具体表现为话题的趣味性、语言的灵动感和形式的信息化。如何将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教学主题,经过教学互动、修辞表达以及多元化的媒体技术手段,转换出全新的、带有趣味的课堂面貌。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产出导向,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的机会,借助信息技术,以模拟、论辩、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主讲教师的活动设计、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媒体素养,建构富有新意的教学生态。我们希望高校课堂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道技相融”,实现教学之道与教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四为“理谨”,强调学理的严谨性。

“理谨”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知识准确、表达严谨、内容前沿。作为示范课堂,尤其是面对师范生的课堂要特别注重知识准确性,首先不能产生知识性的错误,比如在历史专业课堂上,历史人名、年代、代表性著作名称都不能出错。其次是表达要严谨,一些观点、定义、原理要说明出处,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观点,要适当说明学术背景;最后,作为竞赛课、观摩课的加分项,“理谨”的更高要求是尽可能追踪当下的学术前沿,比如古汉语、古文字课程,要能够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生物、化学类课程则尽可能引用近年来《Science》《Cell》《柳叶刀》等国际顶尖刊物的最新学术成果,使学生对于该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有清晰的了解。“金课”的高阶性也就由此得到体现。

五为“气正”,强调思政的自觉性。

如果将课程视为有活力的有机体,则通体应该贯穿一股浩然之气,这属于课程必有的德育功能。概括而言,思政内容的渗透不应该是教条和机械的,而应从多个层面入手,我们将“执业之德”“为人之格”“处世之则”“人文之蕴”“科创之领”视为“气正”的五个基本点。比如讨论“执业之德”,大部分专业都有可对应的职业,师范专业则对应教师岗位,在课堂中应该有机加入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而强化受教者的教育情怀;再如讲述“为人之格”“处世之则”,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生探讨做人的基本准则,以及运用辩证法思想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再就是对“人文之蕴”“科创之领”的拓展解读,这是大部分课程从已有教学内容出发都可实现的两个维度,一是向传统文化开展溯源式致敬,二是强化由科创重大成果现实转化带来的情感共鸣,由此引发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荣誉感,也都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六为“韵延”,强调课后的延展性。

如何在课堂结尾完好地收束全篇?既完成对本节课知识谱系的全面梳理和小结,呼应并验证本节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的实现,又明确提出意在课后拓展的作业系统(比如课后布置一定难度的学术文献阅读并提交读书报告)。一个好的收束,会是课堂艺术的点睛之笔,可以真正实现“韵延”的艺术效果。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韵绵绵,不绝如缕。一堂精彩的示范课,会产生鲜明的风格辨识度,足以让所有观课者通过一堂课来感知一门课,并以一门课的视野来仔细观察并充分理解这堂课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这六条标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教学竞赛评审中总结反思而得,推而广之,其实也可作为其他高校各类课程的评价参考。《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总是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对于示范性金课标准的讨论,则是我对课堂教学之理想境界的一种探求。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