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宴之敖者——独一无二的仇神

 砥名图书馆 2024-03-13 发布于天津

  

在小说《铸剑》中,鲁迅塑造了两个因复仇而走到一起的人物:宴之敖者和眉间尺。其中,宴之敖者这一黑色人物形象明显融入了作者的自我投影。两人因共同的复仇目标而结识,他们之间除了为实现复仇而建立的交换、承诺和信任之外,并未产生其他世俗的情感纽带。


  



宴之敖者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仗义”和“同情”这些一般人认为建立信任所必需的名号。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对于眉间尺来说,报仇是他从外部接受的责任,他无法理解报仇对宴之敖者而言的真正含义。因此,当宴之敖者提出为他报仇时,眉间尺首先认为宴之敖者是为了博取“义士”之名,接着认为他是出于同情,最后甚至以为他与自己的父亲相识。这些推测都是在正常的社会道德秩序下进行的。

然而,宴之敖者所追求的报仇并非基于社会伦理网络中的责任或义务。他认为这些责任和义务都是虚伪的,成为了“放鬼债的资本”。他的报仇动机源于自身不可抑制的意愿。他强调自己“怎么地善于报仇”,实际上是在表达报仇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行为,更是他存在的意义和宿命。因此,他能以如此单纯的心态看待报仇。尽管报仇对他来说是内在的要求,但“报仇”的行为和根据则总是指向外界的。在“报仇”这一行动中必然包含着外人的侵入。正因为他是“报仇”的化身,因此别人身上的仇也就转化成自己灵魂上的伤,自己得以成立的“善于报仇”成为了加于自己的伤,他自己成为了自己要报的仇。“他是复仇者同时也是仇人,他已憎恶他自身,他的报仇是在消仇的同时也消泯他自己” 。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在他的著作《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 《铸剑》》中指出,眉间尺和黑色人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并非对等。他们对于“仇”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与他人的认知都截然不同。宴之敖选择与仇敌、甚至与自己内心的“仇”共赴黄泉,这种复仇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他的歌声中流露出这种愉悦。而眉间尺虽然未能完全理解黑色人的复仇动机,但他自身的复仇决心却坚定不移,行动果断。当他意识到黑色人正是复仇的化身时,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因复仇而走到了一起,当他们的歌声在鼎内外相互呼应,当他们一同与国王在沸水中战斗,他们的意志与行动最终汇流成一体。鲁迅笔下的宴之敖与眉间尺,他们的关系超越了精神层面的共鸣,形成了行动与意志的完美结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