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猴诞生(上)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4-03-13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西游宇宙的格局。


1

1


先不急于进入正式剧情,第一篇先要讲一下,《西游记》中的隐藏背景,也就是西游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格局。

西游宇宙,分三个层次。

最上面是天庭,由玉皇大帝掌管。另外,道家的祖师太上老君,也住在天上。

玉皇大帝代表儒家,世俗皇权的最高统治者。理论上讲,整个西游记宇宙内的一切,都是归玉皇大帝管辖的。

道家以太上老君为代表,是天庭的辅佐者,合作者,并非玉皇大帝的直属臣子。因此太上老君也住在天上,距天庭不远,相当于客卿的身份。

最下一层是地狱,阴间,由十代阎罗管辖。西游宇宙中,阎罗王的地位很低,基本就是臣属于天庭的碎催,不必深究。

最重要的中间一层,分为陆地与海洋,这个层级相当于人间,也是剧情的主要发生地。

陆地分为四大部洲,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海洋则分东西南北四方海洋。

大致是这个样子。

海洋当然是归四海龙王管辖,所有的水中世界,都归龙王管。西游记原著中,还出现过“井龙王”,也就是一口井里也住着龙王,这龙王得是多不值钱。

龙可是中华文化最高图腾,但在西游宇宙中,龙很不值钱,这肯定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这个后面慢慢说。

陆地上的四大部洲,南瞻部洲是大唐帝国所在地,应该也算是人界的中心。东胜神州是各路散仙们的居住地,孙悟空的花果山就在东胜神州,福禄寿三星也居住于此。

西牛贺洲则是佛教发源地,天竺国、灵山都在西牛贺洲。另外,取经路上的诸多小国,大多都在西牛贺洲上。

比较奇特的是北俱芦洲。虽然同属四大部洲,但北俱芦洲在西游记原著中,是毫无存在感的。既没有神仙居住,也没有剧情发展,直如空气一般,徒具其名而已。

这就有些奇怪,作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四大部洲格局?

这是明代,也就是西游记诞生的时代,当时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来决定的。同时,四大部洲的设定,也与佛教本身对世界的理解有关。

 






2
 

如果生活在明代的一位知识分子,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大致是这样的:

中华,无论是大明朝,还是之前的大唐、大汉,都是世界的中心,称“中国”。

对应西游记宇宙中的南瞻部洲,大唐国所在地。

除了中国之外,四方都是蛮夷的所在地。明代人的思想,是不存在平等邦交的列国体制,除了中国,都是蛮夷。

但蛮夷与蛮夷,也有区别。

比如中国的东方,主要是大海,但海上自古相传,有仙岛仙山。由于明代对日本的了解已经很深,肯定知道中国之东方,大海之上,存在文明国家,因此东胜神州中也设置了一个人间的傲来国。

把天地所生的孙悟空,以及一些域外散仙,放在东胜神洲很合适。

西方则是西域诸国的领地。

自张骞通西域,中华对于西域的了解是很深的,西域诸小国林立,也很符合西游记取经路上,那么多小国的情形。

西域诸国再往西,则有印度文明。

中华史籍上,身毒、天竺、印度,都是梵语“Sindhu”的音译,指代同一个文明。佛教来自印度文明,这也是当时已知的知识。

不过最近印度人倒是想把自己的国名改为巴拉特“Bharat”,不叫印度了,这是题外话。

在西牛贺洲,诸小国再往西,就是也很强大的天竺,以及如来佛祖所在地的灵山雷音寺。明代时的印度,是莫卧儿帝国统治。

至于印度再往西,世界范围内当然还有其他文明,分布在西亚、欧洲。但明代整体上趋向于闭关锁国,知识分子所能获取的外国信息很少,因此其世界观最远也只能到达印度而已。

西游记中,如来佛讲述四州之地,北俱芦洲是: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很符合明代知识分子对于蒙古游牧文明的认知,很蛮荒,未开化,比较野蛮。

如来佛对其他部洲也有评价:“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是神仙居所。“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是佛门清净之地。

“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这正是明代知识分子的无奈自嘲,吴承恩与施耐庵、兰陵笑笑生一脉相承。

四大部洲的名字,来源于佛教对世界的划分,直接音译的话,应该是“东毗提诃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北俱芦洲”。

但佛教所描述的四大部洲面貌与风土人情,与西游宇宙中描述的,并不相同。所以吴承恩只是沿用了佛教“四大部洲”之名,而将自己的世界观,融入了其中。

聊得有些远,想说明的是,西游记不是儿童读物,不是童话故事。这部伟大的小说,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构思。

不深刻理解西游宇宙,以及发生在这个宇宙中的大纷争、大局势,仅仅当成是师徒四人的西行漫记,是万万不够的。

 
 


3
 

还有一重背景,需要简单阐述。

西游记的神仙界,有三股势力。

第一是天庭,代表儒家思想,或者称为儒教。第二是道教或者道家思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镇元大仙、东华帝君,都属于这一阵营。第三是佛教,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都属于这一阵营。

这三股势力,代表三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竞合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这种格局,也是中华古代独有的意识形态风貌。

儒、道两教,都源自于中华本土,发源于诸子百家的时代。在明代,儒道两教的融合已经很和谐了。

比如嘉靖皇帝,也就是《西游记》成书时的当朝皇帝,就一心修道、崇道,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

我们可以在西游记中看到,太上老君与玉皇大帝的合作,也是相辅相成、亲密无间的。

但佛教则比较特殊,他是外来宗教,佛教与儒教、道教的融合,就更加困难一些,显示出的竞争关系,则更为显著。

西游记的一条核心暗线,就是佛道之争。佛教与天庭、与道教,都展开了一系列争斗,促成了西游记的故事主线。

如来佛的战略,不是推翻天庭,取代世俗皇权的地位,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压倒道教,广泛争取信徒,取得更大声望。甚至期待取代道教的国教身份,与世俗皇权更紧密的配合。

如来佛面对道教,是击而败之的策略,面对天庭,则是搅而乱之的策略。

乱中取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