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越临宋元工笔花鸟小品欣赏

 三远堂 2024-03-13 发布于浙江
>>>张越临宋元工笔花鸟小品选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世界中,宋人小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引人入胜。它们是古代艺术家们以细腻的笔触、精心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的生动而精致的世界。

宋人院体画风是我国传统工笔画尤其是古典工笔花鸟画的巅峰,这一点是业内公认的,毋需置疑。

宋人小品花鸟画形制多为圆中见方的尺牍小幅,以内敛的结构和开合呼应的构图方式,描绘特定的场境和瞬间情态,于状物精微的同时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

花卉与禽鸟是宋代花鸟画最常见的主题。多为小品的形式,其画尺幅小、内容简单却充满情趣。

宋人花鸟的“虚静美”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成为指导花鸟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体悟宋人花鸟画虚静空灵之美的重要门径。

多年前,张越老师在绘画学习创作或者在工笔教学中临摹过一部分宋元花鸟小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体现绘制技巧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是在绘画中崇尚于宋元院体中所传达出的一种心境。

宋元小品名录选:

宋 李嵩 花篮图

宋 佚名 香实垂金图

宋 佚名 安乐鸟图

宋 佚名 蜀葵图

宋 黄筌 苹婆山鸟图

宋 卫昇 写生紫薇图

南宋 李安忠 竹鸠图

南宋 无款 榴枝黄鸟图

宋 佚名 杨柳乳雀图

宋 马远 倚云仙杏图

宋 佚名 秋兰绽蕊图

南宋 佚名 青枫巨蝶图

南宋 晚荷郭索图

宋 写生草虫图

宋 疏荷沙鸟图

▲宋 李嵩《花篮图页》

《花篮图》页,南宋,李嵩绘,绢本,设色,纵19.1厘米,横26.5厘米。  

画幅的左下角有款识:“李嵩画”。鉴藏印钤 “项子京家珍藏”。  

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石榴等,小小的花篮折射出繁花似锦的大自然——美丽、多样、蓬勃、朝气,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十分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关注亦油然绢上。画幅虽然不大,但是描绘细腻具体,线条富有表现力,敷色艳丽雅致,构图稳定饱满。


▲宋 佚名 《香实垂金图》

《香实垂金图》 宋 佚名 设色绢本 纵24.3厘米 横27.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柑橘两枚,硕壮之极。画法双钩设色,敷色晕染,工力俱深,叶色之嫩老,香实之垂金,传神毕肖。果叶疏密有致,正侧偃斜,卷曲掩映,深有空间感。


▲宋 佚名 谷丰安乐图

绢本设色 24.1x2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又到了秋收的季节,一株稻禾因为结满着一颗颗圆饱的谷粒,沉沉地弯垂了下来。看来,这是个丰收的一年。邻近的麻雀对这场意外的秋日飨宴欢喜极了,连忙飞赶过来,争相地啄食了起来。《谷丰安乐图》描绘四只麻雀情态各异、在田间欢快取食的场景。图中四只麻雀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一只高飞俯视,一只仰头啄谷,一只口衔谷粒,一只正专注拣地上的谷子,充满着无尽的野趣。画面构图简单,画法严谨工丽,以点概面,一颗丰硕的稻穗象征了丰收之景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家富贵”的风格。


▲宋 佚名 蜀葵图

蜀葵图,佚名,绢本,设色。纨扇页,纵25.4厘米 横25.9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画以蜀葵为题,设色妍丽,对比强烈。描绘细致工整,色泽浓厚,墨线几不得见,花开之姿被表现的分外妖娆。


▲《宋黄筌苹婆山鸟图》

是宋代画家黄筌创作的一幅古画。

入秋的山林,一颗颗绯红了脸颊的苹果,悬挂在枝叶间。芬芳的气味、鲜艳的色彩,招来了不少「小过客」们在此停留,留下了许多的斑点与啮痕。一只娇小的粉红鹦嘴,也忍不住好奇地飞了上来。它轻巧地停落在弯细的枝桠上,仰着圆小的脸蛋,摇着细长的尾巴,淘气地又蹦又跳的,好不开心!


▲宋 卫昇 写生紫薇图

《写生紫薇图》册页,绢本,设色,纵 23.8厘米,横25.3厘米

以工笔重色法写折枝盛开之紫薇花,造型精确,结构严谨,用笔工整,敷色雅丽,是一幅精到之作,具有南宋院体画特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紫薇又名紫金花,花色鲜艳,树姿优美,于夏季开花,花期长达数月,故名“百日红”,为园林中夏秋季重要观花树种。画中紫薇由左下方生出,枝干挺拔,叶片饱满,色泽鲜明沉稳,数朵小花瓣向外展开,玲珑可爱,欣欣向荣。


▲李安忠《竹鸠图》

《竹鸠图》,宋代,李安忠,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安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为画院祗候,历官成忠郎。南渡后绍兴(1131-1162)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


▲宋 榴枝黄鸟图

《榴枝黄鸟图》,宋代,传毛益,绢本设色,纵24.6厘米,横25.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榴枝黄鸟图》写的是一幅秋天小景。枝梗从右向左斜出,沉甸甸的石榴挂于枝干。枝头熟透的石榴和黄绿相间的石榴叶传达着深秋的讯息,石榴上的斑点和由绿变黄被虫蛀蚀的枯叶,衬托出秋日的萧瑟。这些刻画细腻的虫蛀斑点其实是这幅画的逻辑支点——由斑点引出了虫子,又由虫子引出了吃虫子的鸟。于是,画的主角出场了。一只肥硕的黄鹂衔着小虫,颤颤然飞到了榴枝上。我们仿佛可以从这个瞬间看到黄鹂啄食虫子的下一个动作。

黄鹂鸟的羽毛经淡赭、黄色晕染后,再用白线勾描,片片羽毛一丝不苟,近于“没骨”。鸟的羽毛用淡黄染色后,再用粉白以短而细的笔触勾描,具有毛茸茸的质感。鸟的翅膀和尾部等处,浓淡墨色参用。画面设色侬艳而又对比鲜明。


▲宋 杨柳乳雀图

《杨柳乳雀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2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状写了杨柳枝上幼鸟嬉戏的场景,很是清新生动。画中幼鸟描绘简括传神,头足以浓墨点染,双翅以浓墨勾写,中以淡墨晕染。幼鸟姿态的高下、腹背、俯仰、升沉,俱臻精妙。而柳枝的疏宕、交叉、穿插、飘垂,亦笔笔精到,不可增删。


▲宋 马远 倚云仙杏图

马远(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其生于绘画世家,幼承家学,诸体皆善,山水尤精,构图多取边角之景,故有“马一角”之称。他的绘画风格对南宋绘画影响巨大,后世将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杏花古已有之,初春时节可供观赏,果熟时可供采食,同人们生活联系紧密。此图绘一枝杏花从左下方伸出,其姿蜿蜒曲折,枝头花朵繁密,或含苞待放,或迎春盛开,粉白的花朵在紫红色萼片的衬托下,娇艳动人。用笔精细工整,设色淡雅,气韵生动。画面左下角署款“臣马远画”。右上方有宋宁宗皇后杨氏题款:“迎风呈巧媚,浥露逞红妍。”


▲宋 佚名 秋兰绽蕊图

《秋兰绽蕊图》页,宋,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25.8厘米。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明安国玩”、“交翠轩印”、“仲珪”3方。  

图绘秋兰数茎,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清丽雅逸。兰叶用双钩填彩法描绘,笔触粗重劲利,以深绿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点画,墨、色交融。构图简洁。


▲南宋 佚名 青枫巨蝶图

《青枫巨蝶图》页,宋,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厘米 ,横24.2厘米。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大观”葫芦形朱文印以及“石渠宝笈”、“乐善堂图书记”、“重华宫鉴藏宝”3印。钤清乾隆、嘉庆二御览印。  

图左下方伸出嫩绿色枫树一株,枝叶婆娑。一只赭黄色巨蝶从右上侧凌空飞临,与枫叶构成平衡的对角关系。更有鲜红色瓢虫伏于枫叶之上,十分俏皮。画风高度写实,细致入微。画法的特点一是细线勾勒,笔若游丝,使蝶与枝、叶的形态皆极为轻倩灵秀;二是设色淡雅明快,红、绿、黄对比鲜明,给人以清新出尘之感,不落浓艳俗套。  

存《纨扇画》册中。《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南宋《晚荷郭索图》

《晚荷郭索图》页,南宋,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9厘米,横24.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金陵□□□□”。

图中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肥重的身躯竟将荷梗压断。衬以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稀疏的芦荻,更增添了萧瑟冷寂的气氛。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写之,笔法粗犷写实,设色浓重。旧签题 “黄居寀”作,究其画风,与黄居寀相距甚远,故改为无名氏画。


▲宋 写生草虫图

《写生草虫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26.9厘米。 

本幅无款。画面钤鉴藏印共计7方,分别为右上角 “项墨林鉴藏章”,右下角“毅崛眼福”,左下角“于腾私印”、“丁伯川鉴赏章”、“懋和真赏”、“吴氏珍藏”、“伸之”。  

画面右侧绘野生花草,狗尾、紫菀莛叶穿插。菜粉蝶落在花上吸取花蜜,蜻蜓徐徐低飞,蚱蜢跃跃欲跳,整幅画面充满动感。3只昆虫在画面上的等边三角形构图平衡了丛生的野草所造成的重心偏倚,使画面结构稳定。野草和花叶用花青加汁绿勾填,花用没骨法出之,昆虫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宋 疏荷沙鸟图

宋《疏荷沙鸟图》页,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5.6厘米,本幅无款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残败的荷叶暗示了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莲梗的两端,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了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

——| 精 | 彩 | 文 | 章 | 推 | 荐 |——

映日荷花别样情,真是另一番景致

郁金的香,就像你有故事我有酒

红尘之外,雾里看花

冬日里的绽放——张越写意梅花小品选

点击了解更多
三远堂·张越/简介

张越,女,艺术家,斋号三远堂。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宾礼艺术家、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365米中国画山水长卷«江山一统»创作者、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

2018年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祖籍四川内江。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学渊源之影响,徜徉于流派林立的各家风范中,受益于古代大师的技艺,在绘画传统的文学内涵中华墨,作品多有创新。精研花鸟,山水、人物兼能,强调写在不经意中,隐博物而蔬荀气,追求作品的“迹简意澹而雅正”,营照出有别与传统的新绘画风格。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明丽简洁,天趣盎然,别具一格, 点染皴擦、少见勾勒,却丝毫不显洇漫松散,骨力挺拔、气韵刚健,作品富有新鲜灵动的生命力。

【关于三远堂】

三远堂,取自北宋郭熙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关于“三远”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但更有随山之远把人带向更远的境界,使人生远离尘俗和烦嚣的现代涵义。
 
三远堂由堂主张弟德先生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创建。张弟德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后因工作定居上海,早年擅版画,后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上海大学美术专业深造,结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和上海中国画院,受教于张大千入室弟子胡若思等先生,画艺不断精进。
 
张弟德先生喜山水,长期钻研中国山水画技艺而推陈出新,因而以山水画技法的“三远” 用来命名画室,以催自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