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学为政金句

 无知一熊 2024-03-14 发布于广东
治学是成德立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成德立行的组成部分。

治学重在学且治。学而不治则罔,治而不学则殆。

治学是梳理所学,是学与治的统一,学而知道,治而有体,不可止于学。
治学之要在学精而通。所谓学精就是只学该学的知识,所谓学通就是要知本而善用。
治学有四步,也是四个台阶,他们是发现问题、理论研究、实践检验和完善体系。
依据治学水平,可将学者分为达人、贤人和至人三个等级。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欲知门道,唯有学习。

学习之乐一在提高,一在有待。

修心养性不可不求道。
知言是一种鉴别知道之正与否的活动,有别于知道,但基于知道,且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知道活动。
蒙昧者易自以为是,启蒙者易自轻自贱,开悟者则温恭自虚,自觉者博大真人也。
善养浩然之气一要以志引气,追求真知灼见,二要学会养气,配义与道而直养,不可揠苗助长。
格物以求知道,格心以求修得道心。
格物不成便格心致士子失去浩然正气之心,囿于人理而不屑物理和事理,使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不成熟。
儒家在乎以有心观无心,在意该不该、合理不合理、好与不好之类的伦理道德答案,而不在乎以无心换有心,漠视正与不正的理性法理答案,最终陷入无为而无不为的自嘲境地。
中国的知识体系并不排斥自然科学研究。
重开儒家的“格物”条目,促进格物与正心双目齐耀。
实验研究让人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更让人超越自己。
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存在不成体系、不够深度和不够广度问题。

学者不仅具有学术研究才能,也应有融入社会的社会才能。

以实至名归的态度处理学术研究与功名利禄的关系。
导致为学三问乃至何以中学之自然科学研究不成熟之问的原因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的结构设计之中,而不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之中。
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为政目标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防强大和外交有为,其根本目标是民享其利。

为政之本在教化正人,为政之要在正己正人,为政之道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为政当知先后,要按事物的虚实、利害、缓急和难易而有先后之分,急民之所急,重民之所重,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多为民办实事。

为政要有为,应谨防不为律、不定律和投机律。

公务员必须具备知道的才能、为民服务的人品、遵道秉义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优良作风,此四者曰“正己”。

不能正己者不可能施行良政善治。
对人民群众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终将被人民群众解雇。
吏多躺平,自卸其责,脱然莫以为己事,悲矣。
尊己卑人者不可能真心为民服务,行之无道者不可能做好为民服务。
公务员应具有崇高的品格和现代科学素养。
为何钱没少花而群众不满意?

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尤如“烟囱顶上建餐厅——亏你想得出”,能不让百姓失望?

世上不能没有信任。建立信任很难,而破坏信任只要一次失信便足够。

公仆意识的关键是忠实服务意识。

所有公职人员都服务于集体。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其行为准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一般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利,其行为准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官场风向变化莫测,趋炎附势所致也。
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官吏的行为,也使得权力和利益的行为,带有心理倾向性。
文人好事者作官场现形记又官场笑话至官场笔记,极大地满足了世人的好奇心,却也让社会坠入权和利相互交换的漩涡。何哉?官场不透明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