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

 冬青子25 2024-03-14 发布于吉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亦称“经行腹痛”。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1个月后周期性再出现的痛经特点,并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疗。《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为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病因不同,治法各异,所创良方温经汤治疗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常用。《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详细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且提出了根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证颇有启迪。其后《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化火、寒湿、肝肾亏损为患的病因病机,以及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药。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表现为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故本节所述痛经应具备此特征。至于异位妊娠破裂、先兆流产,或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证导致的下腹痛,均不属于本病范畴,在诊断痛经时应进行鉴别。

西医学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疾病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

经期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  小茴香  干姜  当归  川芎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没药  延胡索

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凉,冷汗淋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腹胀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肝气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坠胀不适或前后阴坠胀不适,加柴胡升麻行气升阳;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郁金热泻火。

3.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阻滞气血运行,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加重气血壅滞,故见小腹疼痛或胀痛,有灼热感,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故见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候。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

清热调血汤黄连  牡丹皮  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莪术  香附

清热调血汤主治“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牡丹皮生地黄白芍清热凉血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莪术香附行气活血止痛。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意在增强原方清热除湿之功。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清热止血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白皮以清热除湿。


4.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则无以养心神,荣头面,故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候。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圣愈汤人参  黄芪  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圣愈汤主治“月经先期,虚甚者”。方中人参黄芪补脾益气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气充血沛,子宫、冲任复其濡养,自无疼痛之患。

月经夹有血块者,酌加蒲黄五灵脂以活血止痛;若伴有经行便溏,腹痛严重者,可去当归,加茯苓、炒白术健脾止泻;失眠多梦,心脾虚者,酌加远志合欢皮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若伴畏寒肢冷,腰腹冷痛,可加肉桂小茴香艾叶散寒止痛。


5.肝肾亏损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虚损,精血本已不足,经期或经后,血海更虚,胞宫、冲任失养,故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骶酸痛;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亏虚,不能上荣头窍,故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肾水亏于下,肝木失养,则肝阳亢于上,故可伴潮热。舌淡红,脉薄白,脉沉细,均为肝肾亏损之象。

治法: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益肾调经汤巴戟天  杜仲  续断  乌药  艾叶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益母草

益肾调经汤主治“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少腹疼痛,两胁作胀,腰部酸软”。方中巴戟天杜仲续断补肾壮腰,强筋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艾叶温经暖宫;当归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诸药合用,肾气实、筋骨坚,阴血充沛,子宫、冲任得以濡煦,则疼痛自止。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元胡止痛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2)少腹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寒凝血瘀。

(3)八珍益母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虚弱兼有瘀滞证。

(4)散结镇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血瘀证。

2.针灸治疗

(1)实证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阴交中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海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悬钟


📚

病因病机

痛经病因有生活所伤、情志不和、六淫为害,痛经的病位在冲任与胞宫,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其证重在明辨虚实寒热。若素体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经期前后,血海满而溢泄,气血骤虚,冲任、胞宫失养,故“不荣则痛”;若由于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因素导致的瘀血阻络,客于胞宫,损伤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而痛”。


1.寒凝血瘀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迁居寒冷之地,寒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瘀阻冲任,血行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加重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气滞血瘀素性抑郁,忧思郁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滞于冲任、胞宫而作痛;若血不循经,滞于胞宫,日久成瘀,阻碍气机流畅。气滞与血瘀相互为病,最终导致“经水不利”而腹痛发作。《张氏医通·妇人门》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加重。”


3.湿热蕴结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调养不慎,感受湿热邪气,与血相搏,流注下焦,蕴结胞中,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胞脉空虚,经期或行经后气血亏虚益甚,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发病;兼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冲任经脉不利,亦可发病。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


5.肝肾亏损素禀虚弱,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损,导致肝肾亏虚,精亏血少,水不涵木;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去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如《傅青主女科》中所述:“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痛经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非单一因素所致。如肾气亏虚,精血亏少,血为气之母,精血不足,则气血虚弱;又如素禀虚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气郁滞,气血不行而发病。


📝临证要点

痛经表现为周期性小腹部疼痛,诊断时必须排除与妊娠和内、外、其他妇科疾病有关的腹痛疾患。一般而言,痛经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但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临床上多有虚实夹杂。因此,临证之时应辨证求因,对证施治。


📚古籍摘要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又何疼痛之有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