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老区——淅川县英雄渠的故事

 我的大脑袋 2024-03-1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北有林州红旗渠,南有淅川英雄渠。英雄渠,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全长16.5公里。它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的优秀代表,是河南省第一个利用高山修渠的办法改变了土地岭村及周边4000多人饮水难历史,还利用渠水落差建起水磨加工厂和4座发电站,让这里人1961年就用电照明并吃上自产大米。该村群山环绕,山高谷深,修渠前的唯一希望水源是从湖北蜿蜒而来的邓家河,但尚未入境便从高山之上溅落谷底,村民只能翻山越岭,先走20里山路,再下360多石阶到谷底河沟挑水吃,成年人一全天也仅能挑到三担水,“吃水贵如油”是其真实写照。

图片

为解决吃水难,1957年春节,土地岭人谋划修渠事宜得到区、公社重视。当年3月开始渠线测量,9月份就动工上马。先期组织了樊坪、马蹄沟等3个高级社1500名劳力,自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稻田坪村邓家河闸坝蓄水绕山开渠,途经韭菜崖、橡子崖,长沟、石板沟等“三崖九沟十八个坡”。1958年高级社合为大队,宋湾区抽调了瓦屋场、黄龙泉等5大队3000余劳力作支援,区民兵基干连也调入施工现场筑坝拦水,全线民工吃住工地,鏖战两年,终于在1959年3月建成渠长16.5公里(底宽1.2米、沿宽0.8米、渠高1.5米)、开山洞2个、架渡槽40多个、建各种建筑物200余座、挖砌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的高山引水渠如期通水。工程建设中,湘子崖是最难克服的“天险”之一,其山体垂直达90度,陡峭险峻,环境恶劣,水渠穿山过,必经此地。年仅17岁的吴改芝,翻山攀崖,腰系麻绳,大冬天穿着单布衫,利用“荡秋千”的办法,在悬崖上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凿炮眼,实在让人感动,时任县委书记梁宏江现场视察时不由得举起双手称赞:“巾帼不让须眉,此乃当今女英雄也!”英雄渠也由此得名。当年在英雄渠边高树的纪念碑上就镌刻着他们的名子。“一级英雄:杨林禄、吴改芝、杨秀银;二级英雄:侯大栓、吴海娃;三级英雄:田玉奇、杨广文……

图片

通水前后,全国多地组团前来考察取经。其中,林州市(原林县)为建“人工天河——红旗渠”,曾组团打旗,高喊着“人定胜天”、“向淅川人民学习”、“向土地岭人民学习”口号,于1958年10月沿渠全线参观(电视剧《红旗渠》中有展现),并复制了钢钎大锤、腰系绳索、飞身下崖等先进工具和实操经验带回运用。有人形象地说:“如果把中国比作母亲,那么英雄渠和红旗渠就是同胞兄弟,英雄渠当之无愧是红旗渠的大哥!”

当地人把英雄渠水称之为“幸福水”,至今发挥着很好效益。英雄渠的兴建,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更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修渠精神,传承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京宛间1432公里运河贯通,一虹长渠飞架南北,清澈甘甜的英雄渠水,与干万条汇入丹汉的溪流一起,北上京津冀,以解北方大地之渴。

图片

淅川县龙城街道组织人员深入土地岭村实地学习英雄精神

英雄渠精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英雄渠的故事应当广为人知,修渠英雄的名字更应铭记,英雄渠精神必将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