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名人轶事:书籍装帧的“圣手书生”沈云瑞

 吴越尽说 2024-03-14 发布于浙江

书籍装帧的“圣手书生”沈云瑞

▲沈云瑞先生

题记:沈云瑞(1930.06-)江苏吴江人。1949年进开明书店工作,1950年开始从事书籍装帧设计。1952年后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美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装作品曾参加1959年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及1979年、1986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1985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书籍装帧艺术十人作品展。作品有《桑青与桃红》(获1980年度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封面设计奖)、《蛇岛的秘密》、《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等。参加《实用编辑学》、《出版辞典》、《实用编辑辞书》的撰稿和编辑。——摘自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编《中国装帧艺术年鉴2005历史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1985年沈云瑞的作品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十人作品展,这是参展者合影,左一沈云瑞。

沈云瑞的名字很陌生,在美术界也默默无闻,但在书籍装帧业内很知名,被同行、同事以及合作过的作家称为“圣手书生”,经他之手装帧、插画的书籍无以计数,几十年辛勤“为他人作嫁衣”,形成他清新淡雅又寓意含蓄的风格,许多作者、文字编辑都喜欢与他合作,而他的装帧也与这些名作绝妙相配,使读者过目难忘。

我真是孤陋寡闻,直到读了《编辑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原来《创业史》《王若飞在狱中》《雷锋之歌》等名作,甚至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文心》,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封面也都出自沈云瑞之手!——卞毓麟(天文学家、科普作家)

人们看书时,往往只注意封面的美观,很少关注设计者是谁。沈云瑞设计装帧的书籍中不乏许多名著,这些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而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读过,至少知道大概内容,除了上述题记及卞毓麟先生提到的以外,再列举一部分如下:

《鲁迅选集》《茅盾选集》等二十二位作家的新文学选集丛书共22册(开明书店编,1952年)

《烈火金刚》(刘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简称中青社)1953年)

《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钱伟长著,中青社1953年)

《五月的鲜花》(中青社编,1954年)

《普通一兵》(孙广英译,中青社1954年)

《生活之歌》(李季著,中青社1955年)

《窗》(流沙河著,中青社1956年)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肖乾译,中青社1956年)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范希衡译,中青社1956年)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青社编,1960年)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敢峰著,中青社1961年)

《阳光灿烂照天山》、《情满青山》(碧野著,中青社1959年、1963年)

《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贺敬之著,中青社1956年、1963年)

《毛主席诗词欣赏》(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中青社1957年)

《白洋淀纪事》(孙犁著,中青社1958年)

《邹韬奋》(穆欣编写,中青社1958年)

《移山记》、《风雷》(陈登科著,中青社1958年、1964年)

《唐宋词选》(夏承焘、盛弢青选注,中青社1959年)

《忆张思德同志》(陈耀著,中青社1965年)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中青社编,1965年)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卷(姚雪垠著,中青社1977年、1979年)

《祖国》(中青社编,1981年)

《图文百科全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青社编,1998年)
以上这些书,都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但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都经过了沈云瑞先生精心设计包装美化以后,才来到读者的手上。

沈云瑞还善于总结经验。根据从事封面设计的经验,他总结出这样三条,即民族化、青年化和时代特点。他认为,只有具有我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才能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才能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黄伊(著名作家、编辑)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作者是景山学校的老师敢峰。在设计该书封面时,沈云瑞受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启发,把封面设计为浅蓝色底,寥寥数笔风浪,以及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意蕴人生奋斗的意义。这本书备受青年读者青睐,印发超二百万册。在设计《毛主席诗词欣赏》时,他以牡丹纹样作封面,深红色敷底,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书名,显得庄重得体。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他以满版浅绿色作画面,在书名右上角精心绘了一朵睡莲,观感非常舒适。
八十年代初,根据团中央的指示,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社内外三四十位专家学者和编辑,编写了《祖国》这本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祖国幅员辽阔、风光秀丽的壮丽河山,漫长悠久、光辉灿烂的历史,丰富璀璨、享誉世界的文化,近百年来的英勇斗争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贯穿一个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题,读这本书犹如重温一部丰富而又简明的中国通史。书中穿插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插图,版面设计大气磅礴,又极富民族特色。该书的责任编辑王世义同志回忆说:
“像这样全面地反映祖国精神面貌的图书在当时还不多见,究竟应该怎么装帧,以什么样的面貌与读者见面,编辑部也还拿不出一个设计方案和明确的意见。特别是文教、科技类内容的插图,以往都是由作者和文学编辑确定后交美术编辑处理的,而这次却由当时的总编辑李庚同志直接交给老沈策划。李庚同志在认真分析当时青年的思想实际后认为,必须运用充分的令人信服的实物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设计,才能对青年有所感动。因此,第一,配置插图要舍得版面,每一个论点、每一件史实都要辅以图片;第二,每一幅插图都要真实可信,历史事件尽量选用照片,引用文件要具有文献性和史料价值;第三,插图的编排、大小、多少,都要烘托论题的主旨和编辑的意图。
“编排的方案说起来还比较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要选到合适图片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即使已经确定了要什么图片,要到哪里去找,在当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中华文明图集和各种中国历史图集。老沈为了书中的插图,真是跑细了腿。
“正因为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插图,极大地增加了该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受到了称赞的版式设计,也是老沈不厌其烦地亲自画的。该书前后印了5版,印数高达150万册。读者这么喜欢这本书,跟书中所选插图大有关系。老沈真是功莫大焉!”

经沈云瑞设计和插画的每本书,都尽量让内容和装帧相适应,知识和艺术相结合,既让读者信服内容,还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加阅读兴趣。

沈云瑞把一生奉献给了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事业,既创作了无数的封面插图,又是《出版词典》、《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为出版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王久安(原中青社发行处处长)

令人惊讶的是,沈云瑞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正规系统学过美术,全靠自学和勤奋取得这些成就。他是盛泽初级中学第一届校友(约1945年毕业),进入上海的一家民营银行叫“亿中企业银公司(后改名为亿中商业银行)”工作(唐炳麟先生是该银行董事),抗战时期停业,战后复原,并在天津设立分公司,沈云瑞被调到天津工作,当时只是一名银行小职员。因为从小喜爱画画,工作之余,曾在一家名叫“天津美术学园”的业余美术班学过几个月。

▲天津美术学园由留日回国的于赤叶先生创办,合影中前排右三是于先生,左后戴眼镜者是沈云瑞。

天津临近解放时,那家银行关门,他失业了。恰好这时上海开明书店到天津开设发行所,要招收一个画广告的职工。经人介绍,沈云瑞前去应征,去之前他在业余美校老师指导下画了一幅画,竟被成功录用,于是进到开明书店天津发行所门市部工作。
在书店除了画广告外,站柜台、打邮包沈云瑞什么都干。1949年初开明书店又在北京开设发行所和门市部,沈云瑞又调到北京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初,一般作者还顾不上创作,一时新的书稿很少,叶至善先生编了一些科普书,让沈云瑞设计封面。他只在业余美校学了几个月,怎么会设计封面呢!光是封面上写的几个字,总编辑顾均正先生看了直摇头。沈云瑞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地又写又画,顾先生才勉强通过。
沈云瑞为了吃书店这碗饭,白天黑夜地练,练,练!到了五十年代,宋体、黑体等常用美术字,他都能写得很熟练,隶、行、楷书无一不会。后来,他的美术字在中青社里是数一数二的。

▲沈云瑞在开明书店北京发行所画毛主席像(左图),沈云瑞把毛主席像悬挂在书店显著位置(右图)。

1953年,在团中央部署下,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从此沈云瑞一直在中青社工作,入党、提干,直至退休。他到美编室初,对书籍设计、插图、制版都是从零开始学。他在叶至善先生指导下,慢慢熟悉起来。他又勤奋学习,发挥他画广告和书写美术字的优势,各类书都能设计,成为美编室的多面手。
中青社成立时,团中央原想请毛主席题写中国青年出版社社名,《中国青年》杂志毛主席题过三次,《中国青年报》也题过一次。但当时出版社已经成立,必须及时向外界宣布,时间来不及。社领导就让沈云瑞仿照鲁迅先生笔迹,加以修饰,成为出版社的标准社名,一直使用到现在,印在亿万册书上,至今已经七十年。尽管出版社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无论老同志还是新同事,提起社名,就会想到沈云瑞。

沈云瑞部分作品图片:

▲《桑青与桃红》(聂华苓著),沈云瑞设计的封面及书衣,获1980年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封面设计奖。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