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习俗"可以这样写

 昵称49084682 2024-03-14 发布于北京

六下 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的第一单元作文,就是写风俗。所谓风俗,简单点解释就是不同地方在不同节日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习惯

我们写这篇文章时,无需过多地去纠结自己是否参与过,但凡是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写出来。

选材

写风俗,可以就这三个方面去选材:

1、活动 比如过年舞龙舞狮、祭祖拜神;深圳逛花市,福建游神等。

2、食物 比如湖南做糍粑,北方包饺子、吃冻梨,潮汕吃斋饭等。

3、服饰 少数民族特定的装束。

在写的时候,通常按照前两类来写就足够了。

写作要点

1、举例注意详略得当

过年风俗不止一个,要有选择性地去写让自己印象最深刻,或者最熟悉的来写。做到详略得当。

2、具体的一件事例

写风俗,其实就是写事、写体验。如果把网上查询的资料一股脑儿往上搬,就失去了写这个风俗的意义。详写时,要把具体的一件事写清楚,还原场景。

3、写风俗,记得写感受

写感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借助环境、联想与想象来表达。

4、科学地介绍风俗的来源或者意义

这个部分可以上网查询,见缝插针,在描述风俗时,把这个风俗的来源或者意义,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此处应略写

因为懒,就选了几篇初稿还不错的学生习作分享出来。如果按照指导建议修改后,最终定稿肯定是相当不错的。

以春节为例



家乡的烟尘(初稿)

六年级 学生:颜紫宸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旧的一年的结束。为了迎接这辞旧迎新的日子,我们家乡便有了许多风俗,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响彻云霄的爆炸声后,遍地的红色和久久不散的烟尘。

我们一般在年二十八那天就会回到老家。在车驶入院子前,我爸会下车买一长串的鞭炮。进入家门后,总会看到太奶奶远远出来迎接我们的身影。那伴着泪光的苍老的眼眸,总会在那一刻让我心头一热。放好行李,爸爸来到那一大块空地上,把那一大串看着像红绳一样的鞭炮摆成一个螺旋形,用打火机点燃。这时,我们都会站到一边,一起围观这鞭炮爆炸的大场面。看着那长长的红绳一点一点的化成满地的碎屑,听着那响彻云霄的响声,妈妈总会告诉我,在回家的这一天放鞭炮是为了庆祝大家团圆。放完鞭炮后,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来庆祝。

快快乐乐的过完年,春节后,到了年初二,是我们在老家的最后一天了,年初三我们就要启程回去了。我们的风俗是每个人回到老家后都要放一串鞭炮,离开老家之前则要放一串更大的鞭炮,寓意着回去的路上一路顺风,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所以每年我们都是最早走的。夜幕降临了,爸爸又去附近的商店里买了鞭炮。晚饭过后,我们又聚在那块空地。爸爸把那更长更粗的红绳摆成了一个更加大的螺旋形,点燃后马上跑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震耳欲聋的响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又长又粗的红绳变成了红色的雨滴落在地上,漫天的烟尘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向四周看了看,太奶奶正站在门口,一手扶着爸爸前些天贴的对联,一手扶着腰,在灯光的照耀下,我隐约又看见她眼中的泪光。

“魂牵梦萦之中,家乡的炊烟永不消散。炊烟散尽了,还是炊烟。”每到此时此刻,我总会想到这段话。鞭炮的烟尘已经散去了,众人也都回屋了。那句话中的炊烟与刚刚散去的烟尘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春节已经过了半个月了,每当我回想起今年的春节时,就会想起那顿团圆饭,想起那鞭炮声,想起那漫天的烟尘,想起离别前那一夜太奶奶眼中泛起的泪光……

年糕(初稿)

六年级 学生:黄雅帆

在别的地方,春节也许只是除夕到正月初一,可是在湖南,春节在腊月二十就开始了。

那一天,街上已经隐约有了热闹的影子,平时昂贵的店铺此时也打起了春节的优惠,屋前的孩童玩起了烟花炮竹,“噼里啪啦”,好不热闹。而此时,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就是打年糕了。

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湖南特产,本地人又叫它糍粑。糍粑由糯米制成,糯米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代表着丰收和富足。所以,春节做糍粑也有祈求来年丰收、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

把经过精挑细选的糯米放入特制的石臼中,家中的成年男子用锤头捶打石臼中的糯米,等原本颗粒分明的糯米都抱在一起,不分你我时,就可以将其取出平铺在石板上。周围用木板拦住,让它保持均匀的厚度又不跑到外边,然后冷却个3天3夜。等年糕变得十分坚硬时,我们再把它分割成同等大小的长方体,泡在冷水中,就算是做好了。糍粑的制作过程需要多人合作,我喜欢这种团结和协作的精神,这让糍粑吃起来格外香甜。

我们通常用火去烤它。把切好的年糕用两根竹签串着,放在烤好的炭火上。等它开始发黑发焦时,就可以品尝了。有时我们也会用油炸,把年糕放入油锅里,小火炸到两面金黄时,就是做好的成品了,再撒上一些白糖就更是锦上添花。

但是无论是火烤还是油炸,在腊月二十三那天做出来的第一块炸年糕都是给灶王爷的。把做好的炸年糕摆在盘子里,再摆上雄黄酒、腊肉、水果,放在灶王像前供奉。每人拿出3根香,对着灶王爷鞠3次躬,说一些吉祥话,最后插香时许下自己的愿望。当时年幼的我只说了长得更高,变得更漂亮。若是现在,只怕会说学习更好,招财进宝。

这之后的年糕可以由我们来吃了。炸出来的年糕沾着白糖在口中融化,软糯香甜,有糯米的粘稠,又有白砂糖的清甜,吃一口下去根本不够。于是三下五除二,一块年糕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舔着嘴唇笑眯眯的我们。

盘中的年糕越吃越少,可身边的年味却一点也不减。虽然过年已经快过去一个月了,但年糕的味道却依旧在我的唇齿间回荡。

逛大集(初稿)

六年级 学生:吕梵熙

在济南,每次过年,我们会拜年祭祖,做猪肉冻。在小年那天,全家人一起去逛大集,是最使人振奋的。

人们在小年一大早起床,一般在五六点左右,穿上大棉袄,开车来到集市赶早集。俗话说的好:早起的鸟儿有虫。来得早,什么都齐全。我们去的算是个大集了,人山人海,琳琅满目,有鱼有肉、有猪有羊还有驴。鱼摊子不多,但人不少,想买到鱼还是个技术活,人们都你挤我推的,边挤边喊,“让开让开!”那声音震得我耳膜都要破了。鸡摊子那儿,笼子里个个鸡都是个大冠大的。你啄我,我尖叫,还有打架的,热闹极了。除了鸡,还有鸽子、白鹅。鸽子小小的,“咕噜咕噜”叫个不停。大白鹅还是那么傲慢,丝毫不在意即将把自己买去的人家是贫还是富。买猪的小店很多,生意好的很,猪头、猪尾、猪脚只有村子里的有钱人才能买得到。羊肉铺子里的门外挂着一整只羊,滴着鲜血,光秃秃的,说不上是吓人,看起来还蛮好笑。再往前走一点,就有卖虫子的了,知了在大济南不算个稀罕玩意儿,买回家,油炸一炸,鲜美酥脆,别有一番滋味。卖蛤蟆的、卖蝗虫的,挤成一团,一大桶一大桶的堆在一起,看上去有点恶心。可别说,看的人还挺多。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要数糖葫芦。北方的糖葫芦外脆内软,一口咬上去,外面的一层糖入口即化,里面的山楂酸酸甜甜。山楂糖葫芦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除了山楂,还有山药豆、草莓和坚果……一买一袋,手都提疼了,但仍乐此不疲。

济南的大集堪称百货店之王,物品数不胜数。赶集就像过年的脊椎,贯穿着春节。

好运铜钱(初稿)

六年级 学生:张真祯

作为一个小孩,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了。她噼里啪啦地走来,使得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在我的家乡过这个重要的日子,就有一个独特的风俗,我们叫它:好运铜钱。

所谓好运铜钱呢,就是煮上一大锅美味的饺子,在少数中放上一两枚硬币,将它们混入普通饺子内。谁要是能吃到这些好运饺子,谁就能在新的一年好运不断,锦鲤附身。瞧,今年的除夕夜,姥姥就煮成了一大锅晶莹剔透的饺子,让人看着就想流口水,但最吸引人的绝对不止是这个,还有那些隐藏在饺子内悄悄闪光的硬币。

过年那天,我从天明等到天暗,有事没事就往锅里观望。那饺子好似勾引我似的,时不时叹口气,让那香味飘进我的鼻子里,使得我心里直痒痒。终于,饺子上了桌,大家在桌子旁边团团围坐,准备吃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桌上那叫一个满汉全席,琳琅满目,可我的眼睛一直都无法从那可爱的饺子上离开,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刚一摆好盘,我的筷子就直接向它们冲去,如饿虎扑食般一个又一个将饺子塞入口中细细品尝,生怕错过任何一枚硬币。一个个饺子下肚后,竟然还是没有一枚硬币,可我的肚子都快给撑大了。我不歇气,筷子不停,又朝其中一个饺子夹去。嘴里的还没吞下,这个就已经进嘴了。我放慢速度,一边吃一边暗暗祈祷:行好运,好运!“咔嚓——”就在这时,我的嘴中好似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我赶紧吐出来,定睛一看,哈哈,硬币,是硬币!也许是上天听到了我的祈祷,在这最后的希望中,我得到了今年的好运。

这样有趣的习俗让我久久难以忘却。当然,这美好的习俗可以延续至今,正是因为里面包含着这种团圆的温暖。可如今,爸爸常年在外,能像这样全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什么时候能再像这样和家人团圆,一起享受这包着好运的“铜钱”饺子呢?

*关注我吧,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素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