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才开始一日三餐

 黄毅弘 2024-03-14 发布于福建

宋朝,很独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重文轻武"的时代。相较其他南征北讨、烽烟四起的朝代,宋朝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由于战乱相对较少,反倒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宋代的文化发展开始登峰造极,其饮食文化也毫不逊色,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第三座高峰。 宋朝的老百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启三餐制的平民。

三餐制促进两宋 都市餐饮业的极度繁华

在此之前,按照规定,老百姓是只能一日两餐的,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上则是一日四餐。宋朝开始了一日三餐,不仅说明体现等级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还折射出了宋朝货真价实的繁荣。因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三餐制直接促进了两宋都市餐饮业的极度繁华。宋代酒楼已经有了"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客人进去了,"不问何人",一律一视同仁。可见,宋人的服务理念并不比现代人落后多少。

三餐制之外,宋朝民间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种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宋朝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唐朝的宵禁制度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便遭到了取缔。入夜后,老百姓仍可继续在街道上行走,不论是瞎溜达还是赶路,都不违法,于是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早市一般从五更开始,大概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一直到天亮,主要卖食物。每份早点不超过二十文钱,有粥饭和点心,如煎白肠、血脏羹、羊血、粉羹、烧饼、蒸饼、糍糕之类。也有卖洗脸水的;如果需要煎茶,也可以满足。夜市一般持续到三更,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一般卖小吃。若生活在宋代的都市,夜里基本上是饿不着了。

素菜在宋代兴起 只能充当肉菜的佐料

在唐朝及以前,中国人都喜吃肉食,认为肉食是最好的;蔬菜只能充当肉菜的佐料,换言之,就是配菜。到了宋代,蔬菜终于以素菜的名目独立了。素菜在宋代的兴起,影响颇大,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料理"从中古向近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武将相比,宋朝的文人是很自由的,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学。旁的不说,就连吃顿饭,也有他们发挥的余地。譬如,苏轼、黄庭坚、陆游和杨万里等人,就曾写了很多歌咏素菜的诗词,引领了有宋一朝吃素菜的潮流,让人们逐渐爱上了吃素菜。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炒菜技术开始成熟。在炒出现之前,古人常用的烹饪方法有蒸、煮、烩、烤、糟、卤、凉拌和焖。受制于铁锅及植物油生产技术的发展瓶颈,炒菜出现得较晚,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两宋,普及于明清。不过,炒菜技术的成熟,虽说是饮食近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但宋人还是更喜欢简单的煮菜。

而今作为浙菜、川菜和鄂菜等众多菜系中的特色传统名菜"东坡肉",不过是九百余年以前,苏东坡"穷"极无聊时偶然间的一个发明罢了。一群爱吃羊肉汤的河南人和一群素未谋面但是喜欢吃"东坡肉"的人,本质上,都是被一种叫作"吃"的饮食文化联系到了一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