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攻略:北宋的北汉攻略

 licht3jh8evr0j 2024-03-14 发布于江西

北汉与中原王朝的矛盾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西接吕梁,东抵太行,省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北面有长城  与阴山大漠相连,南面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为界,西南又与关中平原隔黄河相望。这些自然条件给山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西省与周边地区相比有着极强的地域独立性,而在五代十国时期,正是这种独立性催生了北方最大的变数——河东太原。

太原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为河东之根本”。史称“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凭借出色的地理条件,太原往往作为中国古代乱世搅局者而出现,唐末以来,此地先后成为后唐、后晋、后汉三个北方王朝的发源地,并在不久后催生出了十国中唯一在北方割据的政权——北汉。可以说从先秦到五代太原的战略地位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分裂割据时代,他的作用就越突出。

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攻灭后晋,次年,即辽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汴梁。但仅仅三个月后契丹就因为对中原百姓的掠夺和屠戮而民心尽失,辽国对中原统治失败被迫北归。借此,同年二月,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以辽灭后晋,中原无主,于太原即皇帝位,不改晋国号,以当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凭借在契丹南下中留存的军事力量,刘知远顺利入主中原。然而,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子刘承祐继位。由于新帝刘承祐年幼,后汉政权的实权便由权臣把持。其政令多出于刘知远的勋旧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等人。后汉立国未满一年便大权旁落,武将掌权歧视文臣,内部矛盾不断。朝中武夫悍将,个个专横跋扈,议论朝政时,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使汉隐帝难于忍受,随即皇帝与各地将帅再次进入了熟悉的五代十国剧情——节度使谋反。

后汉隐帝为了加强皇权,企图发动诛杀权臣的政变,但消息走漏,被郭威抓住机会于魏州起事。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鸗脱侦察郭威的动向,随后刘承祐诛杀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眷,使其绝后,但此时后汉已经大势已去,此举反而彻底激怒了郭威。为了稳住北京(即太原)留守刘崇以争取谋逆篡位的时间。郭威假意拥立刘崇的儿子刘赟为皇帝,而刘崇信以为真,未出兵勤王。而在攻入汴梁后,郭威迅速清洗了一批忠与刘氏的官员,并举行了一次政治作秀——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自己率大军出京迎敌,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然后转回汴梁。凭借此举,郭威完全掌控了汴梁朝廷,951年,郭威于汴梁正式称帝,改年号为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

但曾被郭威所许诺地位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不甘心臣服后周朝廷,特别是刘崇本人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于是在郭威称帝的同时,刘崇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乾祐年号,史称北汉。两国初建,便已有了血海深仇。

北汉河东地区的军事条件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唐以来的河东道具备着优越的割据条件: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这使得河东内部也被天然分割成不同的几个地理区块。而且其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部、南部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呈现出强烈的隆起形势。北汉建国后,更是加大了对地形的利用,多次南下攻略各地。

北汉的统治中心是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中北部地区,即“并州、汾州、宪州、岚州、忻州、代州、辽州、沁州、石 州、隆州、宝兴军、固军、岢岚军共十州三军四十四县。”进一步来讲,北汉真正能长期掌握的就是太原盆地。该地区地势北部稍高,南部略低,逐渐倾斜,呈簸箕形。同时,这一地区也分割了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上有重要军事要塞石岭关和军事重镇三交镇。此外,流经晋阳的汾河也是北汉军事部署的重要屏障,是战争时期能够加以利用的有效地理因素。“盖太原有事,汾河其必争之地也。”当然,自古以来就没有不可攻破的雄关重镇,太原盆地周围山脉上的通道和隘口是盆地重要的设防地点,一旦失去隘口将无险可守,如果失去只能利用汾河与太原城进行最后的防守。

除此以外,北汉时期的河东地区虽不如唐代繁荣富庶,但依然有着极强的战争潜力。“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而北汉刘崇也称“晋阳兵雄天下,而地 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五代以来,河东地区虽然多次参与逐鹿中原,但内部却较为稳定,因此在汉周对峙时期,北汉依旧可以组织起相当庞大的人力物力与中原王朝对抗,这些是北汉立国和存在的重要经济保障。

后周与北汉的战争

1.北汉

北汉国主刘崇在担任后汉河东节度使时位就曾“表募兵四指挥,自是选募勇士,招纳亡命,缮甲兵,实府库,罢上供财赋,皆以备契丹为名”为自己积攒势力。至951年称帝时,北汉已经积攒起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值北汉新造,刘崇在称帝的当月就派兵进攻后周(称帝后他又更名为刘旻),史载“北汉主发兵屯阴地、黄泽、团柏”。刘崇利用北汉的地利从晋州、上党等多个方向对后周发动攻势,其意图将整个河东地区收入囊中,并为北汉攻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丁亥,刘崇命令刘承钧、白从晖、李存壤等将领率各部万余步骑分五路入侵晋州,晋州刺史王宴坚守城池,北汉军攻城不利,随后“岁大寒,旻军冻馁,亡失过半。明年,又攻府州,为折德扆所败,德扆因取岢岚军。”北汉军士气受挫,甚至将领安元宝直接向后周投降。之后北汉军转攻隰州,隰州刺史许迁严阵以待,北汉军在隰州城下再次陷入苦战,死伤惨重,北汉皇帝刘崇也意识到了汉军的战斗力低下的情况,无奈撤兵。

首战失利后,北汉逐渐放弃了独自对抗后周的战略,加紧和辽国结盟的步伐,刘崇在称帝后数次遣使赶赴契丹,以叔父之礼事之。又派通事舍人李辩、中书侍郎郑拱、翰林学士卫融等重臣先后出使辽国厚赂契丹。后周广顺元年九月,北汉刘崇再次命李存壤领兵攻打后周。这时辽世宗想要配合北汉出兵,然而契丹内部却出现巨大危机“诸部皆不欲南寇,契丹主强之,癸亥,行至新州之火神淀, 燕王述轧及伟王之子太宁王沤僧作乱,弑契丹主而立述轧”。契丹内部发生内乱。在勉强平定内乱以后,契丹各部拥护辽穆宗继位。然而,“契丹主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以辽穆宗为首的辽国统治阶层对南下中原的兴趣十分有限,且太宗耶律德光的殷鉴不远,汉地对北方游牧政权的敌意很强,这使得辽国对北汉同中原战争的协助非常有限。对辽国来讲,只有当北汉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才会出力帮助,对中原的博弈还是以搅局为主。

2.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继位后,并未向死敌北汉那样出兵征战,恰恰相反,太祖统治时期,后周国政主要是以采取稳定内政,恢复发展生产为主。为此郭威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先行改革,扩编中央禁军,普查各地户籍,减免各地的高额赋税。这一时期,后周的国力逐渐恢复,十几年来战乱不止的中原地区得以安稳。而为了维持暂时的和平发展窗口期,后周太祖郭威对周边政权采取尽量不起边衅的策略。如派遣使者周敏赴辽以稳住辽国。郭威还曾下诏“北面沿边州镇自守疆界,不得入北界俘掠”。甚至战后将所俘虏的北汉军队“各赐衫袴巾履遣还”。对待南唐的数次北上袭扰“诏沿淮州县军镇,今后自守疆土,不得纵一人一骑擅入淮南地分” 。而面对北汉发动的两次入侵战争,后周也只是坚守城池,防守反击。并没有发动乘胜进攻北汉。

后周显德元年,太祖郭威晏驾,名声不显的世宗柴荣登基,新生的后周内部人心不稳。这给了刘崇看到联合辽国入主中原的机会。于是其“遣使乞兵于契丹。”北汉发兵三万联合辽国杨兖的万余骑屯兵梁侯驿。二月,辽国派耶律敌禄率骑兵万余及步兵五万余人,到达晋阳城,两军会师晋阳,刘崇亲率主力军3万,以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会同辽武定节度使杨兖所率万余骑,由晋阳经团柏南下,屯梁侯驿,随即两军合力于太平驿大破后周边防军,长驱直入,直趋潞州(今长治)。首站获胜,北汉士气大振,国主刘旻亲领中军,大将张元徽领左军,辽将耶律敌禄为右军,两军合营,阵容严整。驻守泽州的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但却中伏被杀,损失千余人。见北汉军势正盛,李筠不敢与其正面对抗,一面领兵退回潞州,一面又向汴梁求援。北汉的入侵,对于后周来说前景不容乐观。为了稳住局势和改变对北部边防的守势,周世宗力排众议决定亲领大军赶赴前线,与汉辽联军决一死战。两军在高平狭路相逢。

高平之战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虽然刚刚继位,但却在危局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内政天赋和军事能力。为了应对北汉与辽国好勇斗狠的军队,周世宗在亲征之前对军队进行了初步改造。战前柴荣“诏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故令所在招纳,有应命者,即贷其罪,以禁卫处之。”从各地的精壮之士中择优选取,组建起了一支作战勇猛的中央禁军,至此后周取得军事胜利的关键要素已经完成。

三月十八日,柴荣率军自汴京进抵泽州。刘崇不知柴荣亲征,初战获胜,便轻敌急进,面对城防坚固的潞州围而不攻,轻率主力南进。十九日,北汉军于高平南突遇后周前锋军,一番激战后失利,后撤至高平南部的巴公原一带列阵。汉辽联军见周军人少便分为三部:刘崇率中军居中,张元徽部居东,辽将杨兖骑兵居西,欲趁后周立足未稳而决战。恰逢后周的后军尚未赶到,但柴荣亦令列三阵与北汉军对峙:以白重赞等统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统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等统精骑居中;同时遣将率军直趋江猪岭(今山西长子西南),断北汉军退路。刘崇素来轻漫,见周军人少,拥众自傲,声言不需辽军相助也能可获胜。辽将杨兖策马前望,见周军阵容严整,劝其不可轻进。刘崇执意决战,不听劝阻,令左军张元徽率骑兵向后周军右翼猛攻。开战后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所属骑兵便擅自遁走,步卒也有千余人见势不妙投降北汉。柴荣见势危急,自引亲兵冒矢石督战。“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宿卫将赵匡胤急与张永德各率两千骑,从左右翼奋击,左军白重赞等也率部力战,迅速形成对北汉军夹击之势。刘崇为激励士气,褒赏骁将张元徽初战之功,令其率军再战。张元徽重新杀入后周军阵,却遭遇周军围攻,很快便被军士砍于马下。北汉主将被杀,又恰逢南风正盛,后周军乘势左右驰突,愈战愈勇。辽将杨兖见大势已去,随即畏战逃遁。北汉军大败。刘崇举旗招收残兵万余被迫后退,据险抵御。傍晚,柴荣后军刘词部抵达,复与诸军合击,阵斩北汉枢密使王廷嗣。周军乘胜追击至高平,北汉军本就士气大溃,伤亡甚重,见周军主力已至,再次大溃“军不可遏”遗弃辎重、器械不可胜数。刘崇本人仅领百余亲骑由雕窠岭(今高平西北)逃回晋阳。

此役赵匡胤表现出色,升殿前都虞候,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柴荣日后倚重的大将。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内殿直夏津马仁瑀谓众曰:“使乘舆受敌,安用我辈!”跃马引弓大呼,连毙数十人,士气益振。

高平之战后,后周军大举进攻北汉,周军既破汉军主力,接连攻入北汉境内,兵围太原。后周大军“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正当世宗皇帝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北汉时,现实的困难让其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帝闻之...遣使往与诸将议之,诸将皆言'刍粮不足,请且班师以俟再举’”。由于粮草短缺,且作为河东军阀数十年经营的独立王国,晋阳城高大坚固,周军数次猛攻均无功而返,逐渐激增的伤亡让周军的情绪渐渐低落。柴荣见晋阳攻城战未有进展,遗憾下令班师。此役,后周成功使得北汉国元气大伤,此后北汉政权“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北汉也由开始的想要灭掉后周进军中原的宏伟战略,转变为割据河东一隅之地以求自保。

后周兵退后刘崇悲愤去世,葬在交城北山,其子刘承钧继立,改名刘钧,奉辽帝为父皇帝。北汉在刘承钧继位以后,“潜结江南、西川为外援。”然而这三个割据政权之间互怀鬼胎,从未真正同时行动对后周进行有效牵制。刘承钧统治时期,比较注重政事,统治较为稳定,对外不再事事向契丹汇报,试图谋求一定的政治自立。天会十二年(968年)七月,刘钧因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死,刘钧的外甥刘继恩即位。同年九月,刘继恩被侯霸荣杀死,刘钧另一个养子刘继元当了北汉皇帝。具体战事方面,刘继恩在位仅三个月,历时短暂,基本很少对后周或北宋发动主动进攻,只有零星的局部边界冲突。刘继元在位时期,北汉内政又开始恶化“居常戚戚,但以弈棋饮酒为务,政事多废”北汉国力日益衰落,至此,困守晋阳的北汉的灭亡已是时间问题,其能在太原城中苟延残喘也主要因为辽国的军事保护罢了。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柴荣赢得了巨大的声望,随即他继续太祖郭威在各方面的改革,其鼓励开垦荒田,处理逃户庄田和保护边民的生产;减轻租税,均定田租;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打击寺院经济势力。这一系列改革为后周以及日后的北宋奠定了开始统一事业和抗击契丹的物质基础。在对外讨伐各地割据政权上,柴荣也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显德二年后周西征后蜀,一举收复了秦、凤、阶、成四州之地;随后柴荣提出若要讨灭北汉必须击败辽国,因此提出“先南后北”方案,随后三征南唐,北讨契丹。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后周疆域达到极盛。然而天不假年,显德六年(959年)初,柴荣在进军幽州的途中身患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同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病逝于汴梁,终年三十九岁。后周进取开拓的脚步骤然停滞,主少国疑,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的大将赵匡胤察觉到了争取最高权力的机会。

北宋对北汉的战争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镇定二州报称北汉和辽国联兵南下,声势浩大,请求朝廷派兵援助。后周摄政符太后令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军自汴京出发北上, 然而此举正中赵匡胤下怀,行至陈桥驿,在赵氏等人的煽动下周军内部发生兵变,赵匡胤被军中各级推戴为帝。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沿途约束将士,严禁烧杀抢掠,后周朝廷骤然间北赵匡胤把控。仅仅两天后,即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后周恭帝禅让,赵匡胤成功即帝位,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后周王朝至此灭亡。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勾结叛逆

北宋建立之后不久,镇守潞州八年的节度使李筠不甘心位居赵匡胤之下,密谋反叛。李筠其人“在镇逾八年,恃勇专恣,招集亡命,阴为跋扈之计”。此时北汉国主刘承钧也察觉到李筠的不臣之心决定趁机内外响应,席卷河东。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十四,李筠密捕宋军监军周光逊,派遣牙将刘继冲等人将其押送到北汉用以展现立场,并请求援助。“筠复遣刘继冲诣晋阳,请北汉主举军南下,己为前导。”随后李筠派遣军队袭击泽州,杀掉刺史张福,占领泽州。北汉刘承钧见状大喜,亲自率领军队抵达太平驿与李筠军会合,并当场册封李筠为西平王。然而,李筠见北汉军队数量较少,且军容不齐,认为其并不是合适的盟友,心里面很后悔和北汉结盟。当得知李筠反叛后,宋太祖命宋军分两路攻击李筠。一路由石守信和高怀德领兵北上攻击泽潞两州,另一路则由慕容延钊等率军自东路出击。石守信等同李筠和范守图等战于泽州南,李筠的叛军大败。李筠本人逃回泽州闭门固守。最终,在赵匡胤的亲征督战下宋军攻破泽州城,李筠自焚身亡。

在迅速平定国内藩镇叛乱后,赵匡胤大大提高了中央的集权度,随即开始着手翦灭周边各割据政权。在综合、吸收了后周世宗柴荣和各位大臣的看法和意见的基础上,宋太祖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 我屏翰,俟富实则取之。”至此之后,赵匡胤着手准备扫清南方各政权:乾德元年(963年)正月,赵匡胤派慕容延钊、李处耘领军灭荆南,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三月,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北路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主将,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入川;东路军则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统领,出步骑两万自归州溯长江西进。次年正月,北路军突破剑门险要,东路军也攻占夔州,蜀军大败,后蜀皇帝孟昶献城投降,四川平定。至此,南方彻底丧失与宋朝对抗的实力。开宝三年(970),宋军加快统一战争进程,潘美领军攻灭南汉。五年后的开宝八年,赵匡胤决心覆灭南唐,令大将曹彬、潘美等人南下过江。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继与十万南唐军于秦淮河畔决战,南唐军大败,宋军直逼南唐都城江宁。十一月,三路宋军汇合,携手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此时,除了早已投效称藩的吴越与割据漳泉的陈洪进,南方均已平定。讨灭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经提上宋太祖的日程。

北汉的存在始终是北宋王朝的心头之患。宋太祖继位之初,面对北汉每年小规模的袭扰也颇为头痛,曾问大臣何以解决北汉问题。张永德回答说:“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易取也。臣以每岁多设游兵,抗其农事,仍发间使以谍契丹,绝其援,然后可下也。”赵匡胤深以为然,下令河东各地宋军加紧边防,吸引北汉百姓投奔,逐步削减北汉的国力,伺机而动,意图在不久能彻底攻破这个唐末以来的北方第一军镇。

太祖亲征

开宝元年(968年)九月,宋军等待许久的机会出现,北汉发生内乱,原先的皇帝刘继恩继位数月后被杀,刘钧养子刘继元得以即位,北汉国内人心思动。宋太祖趁机出兵,意图一战平灭北汉。战前,宋太祖赵匡胤试图做好万全准备,其一方面囤积粮草军需物资“遣殿中侍御史洛阳李莹等十八人分往诸州,调发军储赴太原。”另一方面又派遣各地将帅如李继勋、党进、曹彬、何继筠、赵赞等人率军伐北汉,同时命令韩仲赟、郭延义等人率军前往镇、定二州防御契丹对北汉的支援。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军前锋攻抵太原城下,各军分别太原城四周安营。同月宋太祖,下令亲征北汉,亲率宋军禁军主力从京师出发,自上党赶赴太原。太祖一路宋军抵达潞州后,因为连绵大雨于此暂留十八天,于三月壬辰日继续北上。三月,赵匡胤亲统大军抵达太原,筑寨围攻。北汉将领刘继业率兵出城作战,被宋军打败。而后,宋太祖采纳陈承诏的建议,令各军筑堤拦截汾水,准备浇灌太原城,宋军在修营寨之时,北汉军队多次出城发动袭击,但数战不利,反而损失了大量士卒。四月,辽国援兵逼近太原,宋太祖派遣何继筠、韩重赟等两路野战军北上围歼辽军,宋军先后在阳曲县、定州等地大破辽国援军,辽军损失惨重,一时不敢进军。宋太祖令人将缴获契丹的战利品及斩获首级于太原城下展示,城内君臣、军民无不恐慌,陆续有北汉的文武大臣出城投降北宋。闰五月,见堤坝水势已高,宋太祖下令放汾水浇灌太原城,随后又令宋军围攻太原城。太原城曾一度被大水冲开决口,但很快又被城中的北汉士兵堵住。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对峙持续到了夏季,气温升高,炎热多雨。但宋军久战不下,损伤逐渐增大,将领王廷乂、石汉卿等先后在攻城中中箭身亡,宋将李怀忠也身负重伤。随着宋军攻城损失惨重,宋军一时也很难找到突破北汉防线的办法。“時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破腹病,而契丹亦复遣兵来援”。鉴于宋军士兵苦于暑雨、腹疾,契丹又派遣军队援助北汉,宋太祖采纳了李光赞的建议,决定暂时放弃攻城,班师回朝。六月癸巳日,宋军陆续撤出太原地区,返回京师。

此后,宋太祖意识到了北汉问题的核心要素,那就是辽军。一旦北汉依托太原坚城固守待援,自雁门关南下的辽军才是北宋真正的威胁,宋军攻城不利,若辽军在宋军疲敝之时南下,这将会是士气低落的宋军的噩梦。解决北汉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宋辽问题。为了进一步执行更具体的缓攻策略,薛华光进言:“凡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底。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拿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 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赵匡胤深以为然。宋朝在此后的数年间坚定地执行地这项计划,北汉的人口大量被宋朝所稀释。随着时间推移,北宋的策略大为成功,至宋太祖统治后期,北汉已经完全丧失了同敌军野战的能力,且存粮也已严重不足,北汉甚至已经难以供给太原城内的汉军粮草,还需向北方的辽国借粮,依托坚城长期坚守的战术也已经失效。北宋即将迎来真正的灭国良机。

北宋灭北汉之战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祖一朝先后消灭了后蜀、南平、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北宋的疆域扩大了一倍多。太宗继位后,天下形势已然明朗,而且战事顺利,宋军作战经验丰富、士气旺盛。南方除了已经依附的吴越国外皆已平定,面对北方的北汉政权,宋军也已取得巨大优势。而辽国自北宋建立以来就从未全力南下,只有数次救援北汉时与宋军各部有过交手。并且辽国才刚刚从“睡王”辽穆宗的混乱统治中恢复不久,也没有南下的实际意愿。因此从全局来看此时的形势对北宋王朝来讲是有利的。在赵光义稳定内部局势后,决心北上消灭北汉,夺回幽云十六州,立下不世之功。由此,北宋很快就开始了对北汉、辽两国的整军备战。

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宋太宗以势逼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就范,宋朝收复泉、漳州两州。五月,太宗如法炮制,在威逼利诱下尽数吞并吴越国一军、十三州、八十八县。彻底统一南方。在扫除南方遗留问题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在原有宋军的基础上重新整编,扩大禁军规模,继续按太祖时期的方法操练新军。不久,军队已是“翰分布士伍,南北縣亘二十里,建五色旗以号令,將卒望其所举为进退之节,每按旗指踪,则千乘万骑,周旋如一,甲兵之盛,近代无比。”宋太宗此时做好了北伐北汉的前期工作。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自觉时机成熟的宋太宗赵光义就征讨北汉之事询问枢密使曹彬,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太宗皇帝遂决意效法兄长亲征太原。虽有宰相薛居正认为北汉疲敝,无需亲征,且举出后周征北汉失利之事,指出北汉有辽作为外援,坚壁不战,亲征未必奏效。但赵光义想法坚决,指出“今者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昔先帝破此敌,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为今日事也。朕计决矣,卿等勿复言。”在一面准备亲征的工作时,另一面宋太宗也与大臣们总结了后周与宋太祖历次伐北汉的失败原因,周世宗是因为“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 而宋太祖则是因为“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随后又分析当下征讨北汉的优势,宋太宗认为:“今者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彊。昔先帝破此敌,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为今日事也。”旋即,在完成了禁军调配后,宋太宗集合了宋军大部,精锐尽出,誓要一举灭汉。

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宋军集结十余万主力尽数北上,太宗派遣大将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人先行率所部围攻太原, 又令前锋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 “以断燕蓟援师。” 三月,战斗正式打响。赵光义派遣郢州刺史尹勋主攻隆州,客省副使齐廷琛、洛苑副使侯美主攻盂县,引进使、汾州防御使田钦祚前往石岭关与郭进配合作战。不久,郭进所部在西龙门寨击溃北汉军。不久又与辽军先锋遭遇,宋军士气正盛,趁辽军立足未稳半渡而击,郭进身先士卒率军突击,辽军措手不及全军溃败。副将塔尔等人战死,主帅耶律沙、穆济在随后赶到的耶律色珍部的掩护下只身逃走。

宋军在石岭关打援获胜以后,迅速扩大战果。四月七日,折御卿攻占位于太原上游的岢岚军,截断宁武方向的潜在援军进军路线。十六日,宋军攻克隆州,二十日,折御卿又破岚州,斩杀北汉宪州刺史霍翊,随后不久晋绛等州都巡检使陆万友攻占石州。至四月底,宋军在北汉境内已取得绝对优势,北汉只剩下太原、汾州等二、三座城池坚守。原本北汉控鹤指挥使裴正欲图偷袭宋营,率军出城后却反被宋将米信击攻,裴正战死,出城的北汉军非死即降。此战之后,北汉驸马都尉卢俊冒死再次出城前往辽国求援,却无果而归。北汉官兵自知不敌宋军,从此不再出战,在城中绝望的等待城破那日的到来。与此同时,宋太宗车驾抵达太原,各路宋军也陆续赶来,太原城下,宋军精锐尽出,北汉真正迎来了末日时刻。

史载,此时的太宗皇帝眼见宋军已成泰山压顶之势,于是“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挥戎旅”到太原城下督战,侍从进谏,他说:“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忍坐观!”宋军将士闻言,士气更加振奋,争先冒死攻城。从二十四日夜起,宋太宗连日督战,宋军勇猛进攻,北汉以哀兵顽强反抗。宋天武军校荆嗣首先登城,杀死守城兵数人,北汉守军拼命射箭还击,使荆手足受伤而退。主攻南城的李汉琼冲上城头,被乱箭射中面颊。铁骑军指挥使呼延赞登减四次,坠下四次。马军都军头韩起登城,身受十三处创伤,再次登城,又中八箭。在宋军全力攻城下,到五月一日,北汉逐渐支持不住,太原羊马城率先被宋军攻克,其守将北汉宣徽使范超出城投降,然而攻城宋军以为其出城作战,当下把他抓住斩首。北汉国主刘继元发现范超降宋,便将其一家统统杀死,首级扔到城外。但北汉人心已散,这些动作并不能阻止部下的不断投降。五月三日,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主将郭万超投降。此事一经流传开,刘继元的亲信纷纷离散,出城投降,太原危在旦夕。

眼见太原城破在即,宋军也杀红了眼,常常不经通报便擅自斩杀俘虏,五月初三,宋太宗再次亲临战阵,见宋军各营“士奋怒,争乘城,不可遏”,担心其会在城破后屠城,连忙撤下部分部队,并亲自起草诏书,要求北汉国主刘继元从速出降。五月五日,太宗见北汉城中毫无反应,又督诸将急攻,“士卒奋怒乘城,矢石交发,梯冲并进”,此时的北汉枢密副使、左仆射马峰正见军情危急,抱病进宫,流着眼泪劝说刘继元投降。刘继元见大势已去,派人向宋太宗“上表纳款”。次日,刘继元率百官出城投降,北汉灭亡,其十州一军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和三万军队全部归宋。北宋就此终结了唐末以来的乱世纷争,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