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的病理变化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15 发布于甘肃

一、病因

心的病因,可由邪陷心包、痰火上扰、水饮遏阻、血热妄行、瘀血停滞等实邪引起各种病变。也可由神志和血脉受到损伤引起心神、心血、心阳不足的病变。还可因血的病变而引起面色、舌质的变化,以及汗液的病变。心与小肠相表里,还可因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受到影响,而发生小便的病变。

二、病机

在病因作用下,可以引起心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现把心的病变机理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心窍闭阻

热邪可以蒙被心包,上扰神明,而导致心窍闭阻,引起高热不退,神昏谵语之证。痰火闭阻心窍,神志失常,则导致癫狂等病。

心神失养

心阴血虚,神失所养,则可发生失眠、健忘等病。

痰饮阻遏

心阳不足,则可发生水饮凌心的病变,而出现心悸、厥逆、喘息、水肿等证。

血热妄行

血分之热太盛,可以引起血不循经,迫血妄行,造成各种失血证。阳络伤则上溢,发生吐血、咯血、咳血、衄血之证;阴络伤则血下溢,发生便血、尿血、妇女血崩之证。

瘀血停滞

瘀血在脉络中阻滞不通,则形成干血、死血;血液离经而大量停在体腔或腑器中,则成蓄血,如胸中蓄血,膀胱蓄血;瘀血闭阻心包之络,则发生心痛,称为厥心痛。 《圣济总录》说:“心痛诸疾,皆由邪气客于心主之脉。盖手少阴心之经,五脏六腑君主之官也,精神所舍,诸阳所合,其脏坚固,邪气未易以伤。是以诸邪在心,多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若心脉为瘀血所阻,称为真心痛,卒然心痛失音,唇面俱青,手足青冷至节,救治不及,可以立死,此则《医学正传》所谓“污血冲心”的病变。

心移热于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关系到小便的变化。心移热于小肠,可导致小便黄赤;若影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肠中水谷不分,则引起水走肠间,不能渗入膀胱,而发生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见心烦舌糜等证。

心病及舌

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红或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舌强语睿。

心阴血虚

心阴血虚,除发生神明失养的病变外,还可引起心悸,脉象细数无力等病变。还可导致面色苍白,毫不润泽的病变。《灵枢·决气篇》说:“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过喜伤心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贸和畅,营卫通利,心情舒断,表现出健康状态。若喜乐无极,超过了正常限度,便可导致心神的病变。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指过喜而气散不收,缓慢而不能摄持,这是由于喜伤心而神散不藏所致。所以,《灵枢·本神篇》进一步指出: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也就是说,过喜就可造成精神涣散,引起思想不能集中的病变,如出现喜笑不休或发狂等症状。在治疗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张用“恐胜喜”的精神疗法。因为恐为肾之志,肾属水,喜为心之志,心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能胜喜。又惊亦为心之志。惊是指突然遇到非常事件,如目击异物,耳闻巨响,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等等。由于过度惊骇,所以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造成神志的一片混乱。《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所以常常引起昏仆、癫痫、神识呆钝等证。反之,心气不足,也易发生惊悸、惊骇等病变。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