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讲 伏暑 气分证治(2) 营分、血分证治

 als的图书 2020-10-06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了伏暑气分证少阳气分这个类型。这次咱们讲阳明气分。阳明气分证呢主要表现为湿热阻滞在胃肠,阳明胃肠而又夹有饮食积滞。它这个证候的特点哪,是有外感的湿热邪气困阻了脾胃,导致胃的消磨功能不健全,脾的运化功能不健全,形成了饮食积滞。饮食积滞也是邪气呀,它是病理产物啊。所以积滞和湿热阻滞在胃肠,是这么个类型。

临床表现:身热,胸腹灼热,恶心呕吐,大便溏滞不爽,色黄赤,如酱,夹不消化食物,舌苔黄腻或者是垢腻,脉濡数。

这个大便哪,溏滞不爽,颜色是黄褐色的。它不光是稀便,里面还夹杂着不消化的食物,形容它啊就像是豆瓣酱似的。酱里面有豆瓣。因为湿热邪气阻滞在胃肠,正邪相争,所以出现高热,体温是高的,尤其是胸腹部,特别是腹部灼热。你摸摸病人的肚子,那个肚皮呀烫手。湿热阻滞在胃肠,由于胃肠有湿热夹积滞,胃气不降,所以出现恶心呕吐。脾不升清,水湿不化,下注大肠,大便就稀。胃里面不消化的食物下走大肠,它就有食物的残渣,不消化的(食物)。因为热,所以大便又黄、又臭、又粘,溏滞不爽,粘粘糊糊,黄褐色,内夹不消化的食物,就是豆瓣酱那个颜色。

舌苔黄腻或者垢腻。垢腻就是指灰褐色或者灰黑色。腐败的浊气熏蒸到舌,形成一层厚腻的垢浊苔。因为它是湿热,所以脉濡而数。这种临床表现,湿和热都很突出,但是以热为主,还是热重。

所以治疗啊既要清热又要祛湿,它有饮食积滞,还要导滞,因为它大便不爽,还要通下。这治法挺复杂,清热祛湿,导滞通下。

(图形演示:07:00)

代表方剂:《通俗伤寒论》的枳实导滞汤,这个方剂的组成啊,它很有特色。枳实、生大黄、川朴(川厚朴),这三个药是小承气吧,这个方剂里面有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是行气通下法,主要在行气。他用小承气还加了槟榔,就更增强了行气作用。这四个药呢,大黄通下,枳实、厚朴、槟榔都是苦温,行气,降浊。这几个药它们的作用是行气、通下,而且这个行气呢是下行,使浊气下降,再用大黄通下的同时,这三味药降气,使浊气下行,通肠道的气机,使胃肠道的气机通畅了,湿热就容易从大便里排出。所以不行气就不可能通下,光用大黄不行。川连就是黄连哪,清热燥湿。燥湿不只是黄连一味药,当然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槟榔、厚朴都是燥湿药,都能够行气燥湿。它们配合起来,苦降,这是一类。

连翘、紫草、木通这三个药,也是清热药,连翘能清能透,紫草清热解毒凉血,紫草也是滑肠药,清热、凉血、解毒。连翘、紫草配合起来,清热、解毒,透热。木通能够下行,从湿中泻热,现在不好用,换栀子,用栀子来代替木通,用少量的甘草来调和诸药。这个方剂里面加了神曲、山楂,神曲和山楂是消导药,消食导滞。这些药配起来,行气、通下、清热、燥湿、消导,有这么五方面的作用。

枳实导滞汤是通下药配伍降气、清热、燥湿、消导,它们共同发挥作用,使饮食积滞得以消磨,胃的功能,胃的蠕动功能就恢复了,湿热邪气向下走了,肠道的功能就恢复了。它是通过这些药的共同作用,来祛除胃肠道的湿热,消除积滞,而达到通下的作用。

湿热病一般来说不用下法,这个属不属于下法呢?属于下法,但是它不属于大下,和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不一样,虽然这个方剂里面有小承气,它是和那四类药配伍的。它组织得非常好。

用这个方剂有什么作用?它属于轻下、缓下,它不是急下。因为它不是阳明燥结,不是燥屎,不可能一攻而下。你必须是湿热和积滞排除了,才能下。所以不能急。它的剂量很轻,通下的作用也轻,作用也和缓。也正因为它是轻下、缓下,所以呢这个方剂要反复用,一次下一点,一次下一点,就把胃肠道的湿热积滞一点一点往下刮,可以连续攻下十次、二十次。它不像大承气呀,一攻而下,一次就下来了,这个不可能,因为湿邪粘滞,再加上气机阻滞不通,很难攻下,所以要缓慢地攻下,反复地使用,连续用它十次、二十次都没有问题。到什么程度算成功了?大便干了。就像叶天士所说的:“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伤寒的阳明腑实证它是燥热内结,用三承气苦寒攻下,猛攻急下之后,大便一稀马上停止,不能再下了,再下就伤阳,说明它邪气尽了。只要大便干就可以下,稀就不能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湿温也好,伏暑也好,都是湿热性质的病,它大便只要是稀,就说明湿热邪气没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就(是)必须大便干了,这一回说明没有湿邪了,要停止攻下了,只要是大便稀就可以反复攻下。

这个方剂的特点,大家掌握几个方面呢?通下法可以用,但是不能猛攻急下,要配合行气,气机通,湿邪才能够下行,要配合清热燥湿,湿不去热不去,气机也不会通。还要配伍消导,因为它的胃的消磨能力很差,湿热困阻脾胃,所以要加消食药。有时候可以这么用,在这个方剂里面加上保和丸。保和丸6克,同煎,包或不包都可以。这是阳明气分湿热。

③营分、血分

刚才咱们讲过了,阳明气分湿热的证治。下面讲第三大类。伏暑的第三大类,是邪气入营分、血分,出现营分证、血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可以由气分传来,也可以由心营,营热传来。它初发不是有两种类型吗?

一种是发于营分,一种是发于气分嘛。气分热如果通过治疗之后,湿邪渐解,热邪不解,可以入营、血。那当然,发于营分的就更容易出现营、血证了。

举了这么两种类型。

(1)心营热盛,下移小肠(气营两燔)

第一种类型是心营的热盛下移小肠。心营热当然属于营分证,小肠呢?属于气分。心营的热下移小肠属于气分。所以这个证候啊,实际上是气营两燔。既有营热阴伤,病在手少阴心,又有小肠气分的热盛。是火脏和火腑,手少阴和手太阳同病。

临床表现: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甚或躁扰,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红绛,脉细数。

发热日轻夜重,就是身热夜甚,日轻夜重嘛,日轻也是热呀。就是24小时持续发热,白天轻夜里重,换个名词就是身热夜甚。这个就是营分证的热型。由于营热盛,正邪相争,所以发热。夜间阳入于阴,阴不制阳,所以夜甚。这是典型的热入营分。心烦躁扰不寐,营热扰心,出现了神志的症状。口干不欲饮,是热蒸营阴。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是营热阴伤,热灼营阴的表现。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可以下移小肠,由火脏下移到火腑,所以出现小肠热盛。因为小肠它的功能(是)泌别清浊,分阑水谷,(从)胃里面进来的食物,通过小肠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由脾输送全身。糟粕再由小肠来分阑,水走水道,谷走谷道。就是水的糟粕通过小肠的气化入膀胱,谷物的糟粕通过小肠送入大肠。由于心热下移到小肠,小肠就有热。小肠的热盛通过它所输送到膀胱的浊水,就是热水。当然啦,小肠热盛,它不仅输送水是热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还要消耗啊,浊水里面的水液也被它消耗了,消耗了呢小便就浓缩了。实际上啊,是由小肠下移到膀胱,膀胱也有热。这样呢,就出现尿液浑浊,黄,尿的时候热。小便浑浊,色黄,排尿的时候尿道有灼热感。因为它输送的是热水,甚至于有尿频、尿急、尿痛。因为它这个水液是粘滞的,所以它尿道不通畅。尿道不通畅小便就滴沥而出,排尿不通畅,小便不利,滴沥而出。由于热的逼迫所以就尿急、尿频。尿急是指不能等待,一有尿就得赶紧尿,这叫急。频呢,是次数增多。这种病人他的临床特点:有尿就得赶紧往厕所跑,去了半天挤几滴,还挤不多,过一会儿又得去。原因就是因为小肠热盛,灼伤津液,水液粘稠,导致膀胱气机不利,所以小便排出困难,滴沥而下,灼热,尿道疼痛。再严重可以灼伤血络,尿中带血,热淋、血淋

心营热盛,损伤营阴,就要凉营养阴,也可以叫清营(凉营养阴,清利火腑)。凉营养阴是针对心——手少阴心营热阴伤而来。清利火腑是针对手太阳小肠。

代表方剂:《通俗伤寒论》的导赤清心汤,这个方剂的组成:用鲜生地、原麦冬,就是生地、麦冬啊,来清营养阴,也可以叫凉营养阴。木通、竹叶、莲子心、灯心、益元散。这几个药,清利水道,清心利尿,导热从小便而出。这里边(的)药不都是利尿的,像竹叶、莲子心并不利尿,但是它们能够清心热,能够导热从小便走。这几个药配合起来清心,清心就能清小肠啊,清利火腑,导热从小便而出。益元散是六一散加朱砂,朱砂也是清心的药。俞根初啊他有个特点,他用药特别好用朱砂,你看,灯心用辰砂染,什么叫辰砂染呢?就是用朱砂来拌灯心。茯神用朱茯神,就是用朱砂染茯神,这是里面都含有朱砂,能够清心。茯神用朱砂一拌,能够清心安神,茯神本身是安神药,没有清心作用,用朱砂染了以后,朱砂有清心作用,朱砂是甘寒药。再用粉丹皮凉血透热,透血中伏热,因为它热已经深入血脉损伤营阴了,所以透血中伏热。莹白童便一杯,童子尿,滋阴降火。这个方剂呀,这些药组合在一起,能够凉营,能够养阴,能够清心,清利小肠火腑,利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这里边最明显的利尿药就是益元散。那么为什么他没有用那些利尿药?猪苓啊、泽泻啊、车前子啊,为什么没有用那些药?这个病人的小便不通特殊,因为他营热阴伤,津液不足,水液粘稠,小便涩滞。阴伤得很重,所以你大剂量地利尿利不出来,它没水,你利什么呀?小便涩滞的原因是因为水液粘稠。粘稠的原因是因为津液损伤。所以必须在滋阴的前提下才能利尿。这个方剂生地的量最大,大剂量的生地配麦冬,通过滋阴来利尿。所以找找它这里面没什么大的利尿的药啊?就是个益元散,益元散能有多大劲?三钱益元散没有多大力量啊。重点不在于利尿,重点在于滋阴。通过滋阴使他的津液恢复了,再加一点通利的药,小便就通畅了。所以要把这个主次搞清楚,这个实际上是个气营两燔。小肠热盛是气分热盛,心营热盛是营分热盛,清利火腑就能透热转气,所以这里边有个透热转气的问题。它也用了淡竹叶,那些清心利小肠的药,实际上都是透热转气药,使营分热透出。

(2)痰瘀阻滞心包

第二个类型,痰和瘀阻滞心包。

临床表现发热夜甚,痰盛气粗,神昏谵语,四肢厥逆,漱水不欲咽,口唇爪甲青紫,舌蹇短缩,质红绛,苔黄燥,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者是紫晦而润,脉沉数。

病因病机

(图形演示26: 50)

病情挺复杂,这个病变在伏暑里面是个重证,它是热邪灼液,热邪灼伤津液。气分的津液被灼伤形成痰,血中的津液被灼伤,血液粘滞就成瘀。它既有痰又有瘀。痰怎么来的?热邪灼液。瘀怎么来的?热邪灼液。气分的津液凝聚就成痰,痰就可以蒙蔽心包。血脉中的津液不足,血液就瘀滞,血液瘀滞就阻塞了经脉,阻塞了经脉心窍就不通。它是外边有热痰蒙蔽,里面有瘀血内阻。何秀山的按语啊,对这个犀地清络饮他加了一个按语,说得也非常精辟,“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这句话非常好啊,他说“热陷包络神昏”,热邪陷入心包导致昏迷,什么原因呢?不是痰迷心窍,就是瘀阻心孔。这话说得非常经典。热邪灼液成痰,蒙蔽了心包,这是一方面。另外热邪灼伤血中的津液形成瘀血,瘀血堵塞了血脉,心也闭啊。痰瘀阻滞在心包,那心神还不内闭吗?人还不昏迷吗?所以他的表现,出现身热夜甚,这个好理解,心营热盛,营阴损伤。“痰盛气粗”,肺里面的津液灼伤成痰了,肺和心包都在上焦啊,所以蒙蔽了心包啊。肺里面有痰,宣降失常啊,肺气上逆,可以喘,同时,喉间呼噜呼噜有痰声,呼吸气粗急促。痰热阻滞气机,痰热加瘀血阻滞气机,阳气不通,不能达于四肢,就四肢厥逆。因为热邪蒸腾了营阴上潮于口,他就口干不欲饮,漱水不欲咽,就是不想喝水,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舌红绛,血中津液伤了。为什么“望之若干,扪之原有津液”?是叶天士的话啊。“望之若干”,看这个舌是干的,用手摸一摸呢,还不太干,还滑润,或者是紫晦而润。那就说明他血中的津液蒸上来了,所以舌不是那么干燥,但是并不等于他阴不伤,说明阴伤得很重,是营阴蒸腾到舌面,所以尚润。甚至于严重了,血液瘀滞得非常严重,出现紫晦舌,但是它也不干,营阴上潮。因为血液瘀滞,血行不畅啊,所以口唇、爪甲青紫,嘴唇指甲都是青紫,末梢循环衰竭,是这么种情况。舌蹇短缩,转动不灵活,是因为痰阻包络。手少阴心经的别络系舌本,痰阻心络,舌就往后缩。为什么有黄燥苔?因为它痰盛。所以舌绛也好,紫晦也好,那是舌质,舌苔是黄燥的。气分有痰热,血分有瘀滞,你说他是营分证还是血分证?这个证候应该说是气血两燔,气血两燔,实际上是气营血三燔,它也包括营。那就是说,气分有痰热,营阴损伤,血液瘀滞,形成瘀血。瘀血当然是瘀在血分啊,它是气血两燔证。

怎么治疗?——开窍啊。怎么开?既要豁痰又要通瘀,所以它的治法是清心豁痰,通瘀开窍。光化痰不行,光活血也不行,因为什么呢?痰化开了,瘀血还阻塞心孔啊,开不开。光活血,血脉是通了,外面还有痰热蒙蔽着啊,也开不开。必须化痰和通瘀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开窍的目的。那么痰和瘀是怎么造成的呢?——由于热造成的,所以前提是清热,清心热、豁痰、通瘀、开窍。

代表方剂:《通俗伤寒论》的犀地清络饮,清络就是通血脉的意思。这个方剂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你看,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四个药,这不是犀角地黄汤吗?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这个不用细说了吧,所谓散血,包括养阴,通过大剂量的滋阴药,地黄用八钱嘛,稀释血液,补充血中津液使它稀释,再加上活血的药,通畅血脉,这样使血液恢复流动,瘀就化开了,这(是)犀角地黄汤的原方,清心、凉血、滋阴、活血,四个药都是凉血药,而且又滋阴又活血。它这用犀角汁是什么意思?犀角的用法,犀角、羚羊角都一样啊,(磨汁、锉末、镑片),这么三种用法。一种是磨汁,就像咱们研墨一样,把那犀角啊,比如说拿个大粗碗的碗底,在碗底上研,沾点水研,把那(犀角)末啊,蹭下来,跟研墨一样,那水里就含有犀角了,这是犀角汁,犀角本身并不是汁,是醮着水在粗碗上研,研完了以后那个水,像研墨一样。再一种用法就是锉末,拿锉锉下末来,一般都是冲服。再一种(镑片),拿刨子刨,刨很薄的片,这种是煎服。犀角、羚羊角(有)这么几种用法。现在,都有末,犀角不用了,用水牛角,水牛角量要加十倍,大剂量地用,现在都有粉,可以冲服。这里边的化痰药,咱们先找化痰药,竹沥、姜汁。煎服法里头有鲜石菖蒲汁,把石菖蔳,新鲜的,捣汁。这叫三汁,竹沥是水,生姜是汁,石菖蔳是汁。有干什么作用?——三汁豁痰。豁痰,主要是竹沥和菖蒲。竹沥大苦大寒,竹沥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一种是人工的。天然的是竹子节上流下来的水,就等于竹子得了关节炎了,从关节上往下流水,那个水收集起来就是竹沥。如果你不收集,它水流到地下,和土沾在一块,干了,就是天竹黄。所以天竹黄的作用和竹沥的作用是一样的,化痰。大苦大寒,这是天然的。再一种就是人工的,人工的是把青竹子,青的啊,新鲜的青竹子,里边的节给它打通,打通以后斜着支起来,下面拿火烤,一烤它就出汗哪,那个水收集起来就是人工竹沥,也是苦寒。现在竹沥啊有100毫升一小瓶,密封的,很好买,一次30克,你那一瓶呢分三次,一次是33克吧,33毫升吧,要不然呢就分四次,一次25毫升,都可以,量要大,小了不行。竹沥是大苦大寒,它容易伤胃,所以用的时候呢,要配姜汁,把生姜捣汁滴在里面,生姜是辛温,制约它(竹沥)这个苦寒,防止它伤胃。实际上啊,这个竹沥是非常难喝,有一个又苦又焦的味,喝了以后容易呕吐,加姜汁实际上是止吐,既护胃又止呕,有这么个作用,防止它喝了竹沥以后吐。石菖蔳辛温芳香,它能够化痰开窍,所以捣汁用的量更大啊。这三个汁合在一块,共同地来起豁痰作用,主要还是竹沥和菖蒲。菖蒲芳香能够开窍。三汁豁痰,是从外面把痰豁开,开心窍。

粉丹皮、生赤芍、原桃仁。就是丹皮、赤芍、桃仁这三个药,它(们)不是汁,叫三物,用三物来通瘀。这三味药活血化瘀。当然,要想活血化瘀必须先稀释血液,这个方剂里边还是地黄的用量最大,用鲜生地,新鲜的,不是晒干的,它里面含有很多的地黄汁,来滋阴。血液里面津液充足了,不粘滞了,再加上三物一通瘀,瘀血才能散开。没有滋阴的药,这瘀是散不开的。

连翘透热转气。实际上啊,豁痰也好,通瘀也好,都是在起透热转气的作用,痰和瘀都可以阻滞气机,都可以使营分、血分的热不能外达。所以豁痰也好,活血也好,豁痰通瘀都有透热转气的作用,再加上连翘,在这个基础上使邪气转气分。

它还用了两个特殊药,一个是鲜茅根,一个是灯心草。灯心能够清心热,清心利尿,在这儿用它来清心。鲜茅根甘寒,养血滋阴。鲜茅根配生地能够滋阴凉血,补充血中津液。

这个方剂呀组织得很好,你从理论上分析,痰、瘀蒙蔽心包,既能豁痰又能通瘀。但是它的作用不够,真正(病情)到这个程度,口唇、爪甲都青紫,出现循环衰竭,瘀滞很严重的情况下,这个药的力量不够,可以配入安宫牛黄丸,增强豁痰的力量。用犀地清络饮配安宫牛黄丸。单用安宫牛黄丸不行,因为安宫牛黄丸没有活血作用,它不能通瘀。用犀地清络饮豁痰通瘀,再加上安宫牛黄丸,作用就更强了。你分析分析它的方剂,组织得非常好,三汁豁痰,三物通瘀,针对痰、瘀。当然哪,热性病,伏暑也好,春温也好,风温也好,暑温也好,咱们前面就讲了一个豁痰开窍,没有提到活血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痰和瘀同时出现,这个方子非常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么内伤病里面有没有这种情况,不是外感病,不发热,有没有?其它的病有没有?有。

我给大家举个例。我弟弟一个朋友,是开大卡车的司机,向河北省保定地区那边走,开车开得挺快。一个小伙子,20多岁,骑自行车走。他(司机)把人给挂个跟头,摔出一米远。摔出以后当时就昏迷,送到医院,过几天呢,经过治疗清醒过来了。这个人哪,神志昏糊。你要说他不明白,你叫他他也知道,喂他饭,他也吃。但是呢,昏昏沉沉,反应很迟钝,两眼发呆。治到这个程度,医院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就是一个重度的脑震荡,他老吐。就出院了,出院了你也不能把人送回(他)家去啊,就在家里养着人家。这怎么办呢?让我去给他看。我看了看哪,舌苔厚腻,黄腻苔,两眼发直,没有热象,他不发热,舌质紫暗。这我就想起何秀山这句话来,他说:“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 ,这不是热陷包络,但是他神志也不清醒啊。苔那么厚,那么厚的舌苔,那肯定是痰哪。舌质紫暗,肯定是有瘀啊,实际上也是痰迷心窍,瘀阻心孔。唉,我倒是没用犀地清络饮,用的是什么呢?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就这方。吃一个礼拜以后。这个已经是一个多月了,出院一个多月就在家里,天天是这个老太太喂他,还得找人看着他,(他)还说胡话,你一喂他他也知道嚼,但是头痛,昏昏沉沉,血压也不高,你要说他有危险,也没有,就老也不清醒。吃了一个礼拜(药),舌苔就退了,薄了,精神也好了,说话也明白了,也不用喂了。那再吃,连续吃了一个月,什么事也没有了。就用这个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思路怎么来的呢?我就想起何秀山的那句话了,痰闭心窍,瘀阻心孔,你不管是不是热性病,他只要有这种表现,就是这个思路,你倒不一定用他的原方,总归化痰、活血这两个必不可少。有些个病人,比如说缺氧的昏迷,也是化痰、活血。所以咱们就掌握这么个原则,昏迷的病人,神志不清的病人,你不管是外伤造成的,或者是热性病造成的,或者其它原因。把何秀山那句话浓缩一下,就这么四个字(非痰即瘀),神志不清的原因,非痰即瘀,不是痰就是瘀血,而且往往它是既有痰又有瘀,是两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啊,化痰活血。如果有热,那当然你要清热凉血了。所以这个方剂呢实际上是气营两清。豁痰,清气分热,凉营活血,是清营、血分的热,也可以说是气营两清,再加上连翘、灯心。灯心把热往下引,连翘使热向外透。组织得非常好,力量虽然轻,但是思路非常好。就如刚才我举的这个病人,安宫牛黄丸也吃过,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得把这个人治好啊,也不起作用,安宫牛黄(丸)不能活血呀,它是豁痰开窍,没有活血的作用,他舌质紫暗,脑震荡外伤性瘀血,就加上活血的药。

这个提供给大家以后临床作为参考。

伏暑就讲完了,伏暑的内容不多,大家可以这么考虑啊,咱们就讲了这么几个类型,实际上伏暑不只局限于这几个类型,凡是暑温病出现的证候,它都可以出现,暑温病可不可以出血?热盛可不可以导致动血、发斑?可以。伏暑也同样可以。因为这些内容在暑温里面讲了,这就不再重复。所以咱们这(只)讲了一个痰瘀阻络、蒙蔽包络,这个络是指包络,蒙蔽心包络的昏迷。那么营分热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进一步发展,可不可以导致出血、高热、神昏躁扰、发斑、吐、衄、便、尿?可以啊,怎么治疗?也是犀角地黄汤,一样。因为暑温、湿温、伏暑这三个病,都属于湿热病的范围,所以它们在证候和治法上都是相通的,就是吴鞠通所说的“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它们出现的证候都是一个来源,哪一个来源呢?湿热邪气。所以临床前后互参,你了解暑温病,你别忘了伏暑和它有同类的表现,湿温也可能,互相参照,你别局限(于某一个病证),说伏暑,讲义里面讲了六个证,就这六个证?不见得。临床千变万化,可以出现很多证。你和湿温、暑温,互相借鉴,互相参考就行了。大家一定要打开思路,就掌握这三种类型,虽然是三个病,它们都是湿热病,无非是: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这三种类型。

关于伏暑病的出血证咱们就不讲了,因为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了。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