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5打假,曝光3款伪装度很高的问题白茶,看看你中招了吗?

 小陈茶事 2024-03-15 发布于福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很多人都有过买茶踩雷的经历。

前段在朋友圈,还看到有老同学在晒下午茶。

一个放晴的春日午后,将折叠桌椅搬出来,将庭院简单收拾布置一下。

摆上花,摆上茶具,布置温馨的泡茶空间。

趁着心情大好,那位老同学连续咔嚓了好几张下午茶美照,晒圈分享。

如此优哉游哉,羡煞了一众人。

然而,在那组“春日庭院喝茶”的9宫格美照里,同学在留言区却默默留下一个郁闷的表情。

再一看,原来底下还有一句话。

“今天专门拆了款大网红推荐的白茶,泡了一下,香气是一点也没有,茶味也淡,不知道是工艺瑕疵,还是其它别的原因,喝完后嘴巴涩涩的,舌头都给我喝麻了!”

美景当前,却突遇一泡劣质茶,真可谓大煞风景,破坏心情。

买茶叶,网红大V推荐的并不一定就是好茶。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亲自喝过觉得好来得重要。

不知不觉,又到一年315。

按往年惯例,照例给列位看官们,扒一扒茶圈的假冒伪劣茶。

多认、多看、多对比,才能避免买茶踩坑。

《2》

一、带梅子味的9年陈老白茶。

如图,这是茶友给我们私信发来的一手素材。

茶友:“看看这款老白茶怎样?”

茶友:“说是2015年存到现在的,能信吗?”

茶友:“整袋子打开时,我有闻到话梅味,不知道这是不是你们说的梅子味,的确有些酸,但我放在茶叶罐醒茶几天后,这股酸味就不见了,现在也说不清里面是一股什么味道,感觉很复杂。”

将这一连串问号,逐一来梳理。

点开图片初看,第一感觉是这款寿眉偏褐偏暗。

从梗叶大小分布看,干茶实物,梗略长,叶片偏宽。

应该是某款秋茶,非春寿眉。

话说,2015年的白茶存到现在,出现这种褐黄、暗褐色正常吗?

单从实拍图展示出的信息,暂且还不能断言。

但结合茶友下一句的描述,能看出它的仓储绝对有缺陷!

因为跑气,所以闻不出明显茶香;

因为受潮,在外界水汽缓缓渗透下,引起了不良发酵,造成酸败,导致干茶闻出话梅味、梅子味,一股又闷又酸的气息,在干茶上特别明显;

因为透气醒茶,所以让“变质酸”的气息,暂时飘散,但这款茶的受潮、变味、变质的本质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对于这种变味白茶,劝大家不要喝。

仓储规范,陈化顺利的老白茶,不会轻易出现梅子味。

只有存茶失败,才会如此。

行文至此,也不再卖关子了,这款茶的真实年份并非2015年。

要是没猜错,它的真实出产年份不过是5年以内。

因为它的梗叶连接太过完整,叶片纤维还没彻底老去,完全不像存放接近9年的状态。

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骨骼密度会下降,老年人普遍骨质略疏松,腿脚不如年轻时那么灵便。

一幅唐宋时期的古画,跨越千年后,绢布与绵纸的纤维日愈脆弱,一碰就散,需要文物修缮师耐心修补。

而一款老白茶,历经多年存茶时光后,茶梗与叶片内部的植物纤维也会日渐老去,变得更脆弱。

存茶期间,但凡遇上整理仓库,搬运移位等外力影响,或者是打包分装发货时的轻微磕碰,都会出现梗叶分离,叶片碎裂。

9年陈的老寿眉散茶,如果能做到像图中展示的样品那样,丝毫不碎不裂,等同于一位90岁的老奶奶脸上没有长一条皱纹。

这等怪异现象,显然说明它的年份有假,乱标乱编年份!

白茶叶片纤维的“强韧度”,好比是一个人的骨龄,是估量年份的好办法。

通过上述推导,这款茶的真实年龄不超过5年,但奇怪的是,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暗褐色叶片?

这大概率与受潮有关。

叶片上发褐、暗沉、黄褐的“老气”感,并非是年份太老,而是存坏受潮。

受潮的白茶,色香味一概会受损。

在水汽的攻击下,叶片本身的叶绿素受损。

导致整体看不到一点绿,露出暗沉没气色的暗褐叶片底色。

《3》

二、半新不老的2018春寿眉饼。

之前在网上看到晒图,有茶友称他买了一饼2018春寿眉饼。

拆开看到实物后,总感觉有些怪。

但自己作为一个新手也不太懂茶,看不出问题所在。

所以把图片发出来,让大家帮忙看看。

如图,乍一看, 图中呈现出来的信息量很大。

看完图片后的第一时间,再回过头,重新确认茶友的描述。

这,这确定没说错吧,商家标的是2018春寿眉饼?!

就算隔着屏幕没法闻到茶香,也没法试喝体验。

从图中展现出来的茶饼实拍信息,就能发现许多雷点。

其一,用料太差。

从茶饼外在品相,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款春茶。

因为叶片太大,丝毫没有春茶的柔嫩娇柔感。

同时,芽头与白毫的数量少得可怜。

芽头仅有零星分布。

叶片偏宽,偏大,同时在叶片背面没有看出明显茶毫。

大家注意看,饼面正上方,还能看出一大片老叶。

即便是春尾采摘的寿眉,也不该如此,初步怀疑是立夏之后的用料,并且采茶过程粗放,没有半点体现精细用料感。

其二,较多叶片破碎。

茶友实拍展示出来的茶饼是背面,中间带有饼窝。

看向整体时,肉眼直观感受就是“乱糟糟”。

从茶饼中心向外,能看到大量碎叶,较少完好叶片。

凭此可以再一次佐证,它的用料并不精。

其三,对比色分明。

看向整体时,整块饼的视觉观感很突兀。

绿的地方,过分鲜亮簇新。

褐黑的地方,又过分暗黑低沉。

乍一看,半新不老,新老交织,很是突兀。

就像一个人,同时集齐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长相,一半青葱,一半苍老,怎么看怎么古怪。

若没猜错,这种反差色茶饼,是先渥堆做旧。

然后,再掺杂部分新茶一起压饼。

这虽然避免了“一片黑”的问题,但这种极端反差色,也暴露出了它的马脚!

《4》

三、长梗一级白牡丹。

昨天有茶友在私信里,发来一张图。

“请鉴定一下这款一级白牡丹,达不达标?”

恕直言,这一看就不是一级白牡丹。

从外观,就能看出“3不像”。

芽头略瘦,叶片略宽,茶梗略长。

叶片与叶片之间(专业说法是叶间距),相距较远。

这说明,这款茶的采茶时间靠后。

对照不同等级的白茶白牡丹,勉强只能算中下品相的二级白牡丹,或者是三级白牡丹。

与一级白牡丹的形象,差得有些远。

白茶里,白牡丹等级划分最多。

国标当中,一共列有4级。

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特级白牡丹,民间称之为“牡丹王”,拥有近似白毫银针的长相,芽头肥壮,白毫密布。

一级白牡丹,标准写照是芽叶娇嫩,芽头饱满,叶片是细窄的,形似柳树叶子。同时,茶梗短、嫩、细,存在感不显。

标准长相的一级白牡丹,整体是“芽白叶绿”。

嫩叶与茶芽占比超过9成,绝对不会有这么长的梗。

至于再往后的二级、三级白牡丹,规律如下:

越靠后,茶芽日愈瘦下去。

越往后,叶片慢慢展开,从窄变圆。

越到后面,茶梗越长。

从买茶角度看,买到等级标注不实的白牡丹,也是一件糟心事。

虽然说,没有恶劣到像做旧茶、变味茶那样,完全不能喝。

但花了高价却入手低等级白牡丹,着实太坑。

《5》

茶界的打假,没有尽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圈内,诸如此类的买茶踩坑经历,不胜枚举。

这篇能做到的,也是列出典型。

希望大家能通过他人的购茶经历,以及鉴茶解读,提升自己的分辨力。

进一分,有进一分的欣喜。

多看多比,能有效揪出一眼假的问题茶。

要想彻底买对适合自己的好茶,光靠看,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闻过,试过,尝过。

确保方方面面表现出色,才是一流好茶。

色香味出众的优质茶,买入手才不会踩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