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赤坑廊桥的前世今生(转摘)

 龙行天下zcj 2024-03-15 发布于浙江

/大赤坑廊桥的前世今生/

城西15里的大赤坑,有座廊桥,以前叫成美桥,后又叫瑞应桥,通常人们因地名村名溪名同为大赤坑,故而桥也叫大赤坑廊桥,是大均景区入口的一处风景,庆景青通道上的大景观。作为世界非遗保护预备名单中的廊桥,无论是桥梁技术,还是人文历史,或是现实的审美,都值得留存研究。可以说这是一座十分有爱的桥。


先说成美桥。

成美桥是道光二年(1822年)由景宁四都(县西南一带)张村张纶捐资倡建。

此地乃庆景青水陆必经之地,从前为景宁县西的二、三、四、五都大部分地方通往县城的要冲。因发源于际头大赤寺和发源于余山天堂湖的两股水源在大赤坑村汇聚合流冲出峡谷,汇入小溪江处形成一个喇叭口,溪门宽阔。日常干旱时节过溪也无须多虞,一般也就膝盖骨大腿的水位。但景宁的气象一直是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暴雨就洪水滔天,水位一涨就常常无法通行。小桥没用,大桥难建,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景宁知县方应庄上任,感觉景宁一大半地方都受困于此,因此倡议建桥。此时受命造桥的是大均贡生李鉴堂。

李鉴堂是读书人,性情敦厚耿直,在书画上有专长,别号崧庵先生。他启动造桥工程后,选址设计定位,以及伐木做料等,忙得不亦乐乎,但一场洪水冲走了所有木料,他无法推卸责任,只有辞职谢罪,造桥工程不了了之。桥虽没建成,但李鉴堂此后为偿还各地捐资,回大均教书育人,建成明德书斋,方圆几十里趋而求学,倒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过了10余年,四都在国子监成绩特别好的才德君子一起商议谋划,说到动情处,一位叫张从焰的张君就慷慨激昂起来:“造桥修路此乃美举也。李鉴堂没建成,我们可以接着造,没必要因为不是自己开头就耿耿于怀。”于是就把任务交给他已经县学毕业的儿子张纶。想不到这张纶还真是个人才,工程在他手里顺利推进。他召集工匠,遴选梁材,乡绅士民捐资不足,就自己出资,11个月工程终于完工。想来张家是个殷实家族,说话豪气,做事扎实,而且愿意成就他人之美。

在景宁任训导的湖州举人闵思端,满怀深情和激情,写了《成美桥记》,当代散文家鲁晓敏读了之后说:“境界比我通达,文笔比我优美,叙述比我深情,他字字珠玑地在《成美桥记》中写道:雁齿排空,鼍梁架木,云霞吐纳,倒影流光。凡行者止者,莫不履康庄而歌坦途……”并感此文字有收纳天地气象。

如此美桥,功能强,贡献也大,但非常可惜的是:“同治元年(1862年),毁于匪。”让人扼腕之余不禁发问,究竟什么“匪”要毁了一条美好的桥。

查了县志,发现真是一场“匪”来横祸。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朱义所率流寇2000余人,由云和进犯我县,到处搜掠放火烧舍。一个小县哪能抵挡这么多肆意劫匪,各乡的团勇几乎没有价值,环县数十里尽遭蹂躏。直至10日后,招来青田瑞安劲勇,会合县南五都六都的六乡民勇共4000余人,奋勇剿杀,贼乃溃败,奔还云和。而在逃窜过程中仍一路放火烧杀。许多村庄民房乃至珍贵建筑包括成美桥,化为灰烬。

“同治三年(1864年),邑人叶凤端、柳冠东、张秉荣、李吉枚倡捐重建。”关于此次重建,县志中没有多余一字,但此桥安逸了50年,比张纶成美桥多了20年。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发大水,“群山萃崩,外舍全村淹没。”大赤坑漂去一人一牛,成美桥被冲走。而后才有瑞应桥。

建造瑞应桥与一个梦有关。

离大赤坑60里外的大地乡半垟村有个商人叫叶芳本,原并不富裕,但在福建建阳经营木材甚是顺利,十年经商使得家资渐丰,有良田百亩,可家中三代单传,人丁单薄。叶芳本结婚10多年只得一子,再无动静。某晚妻做了一个梦,梦见菩萨娘娘抱一男婴从桥上向她走来。夫妻俩很是惊奇和欢喜,叶芳本更是放在心上,路过庙宇桥头都特别恭敬,多行善举。

之后叶芳本路过大赤坑,看到过往人们涉溪过水吃尽苦头,想起妻子的梦,他顿悟——菩萨娘娘托梦让他造这座桥。这菩萨就是大赤坑村供奉的鸡冠寨上寨岩宫宫主陈十四夫人。民间传说陈夫人很灵验。

他对妻子说要独资造桥,妻子也很赞成。鸡冠寨的那山叫凤山,妻子名张凤,冥冥中注定有缘。叶芳本立马在大赤坑买了一块山林,雇人上山选材伐木,请工匠造桥。溪中砌了8个石墩,桥墩之间直架8根原条大木,按照板桥技术,铺盖结实,一条70余米的大桥接通了两岸。为实时监护木桥,叶芳本还在桥头修葺了一座行将倾圮茶亭(今云鹤民宿处。此过路廊茶堂原为40里外的高演任氏七世祖任敬英于明万历初年捐资60两银倡建,专为过溪歇脚之用。清道光时重建),雇人护桥烧茶,方便行旅。

说也神奇,桥造好的第二年,叶芳本的妻子就生了个大胖小子。结婚20年,尚能再得一子,一家人欢天喜地,便又在上游顺水处置买树山,以供日后修缮之用。

四都宣德乡助理员叶镜云、叶方良等9人将叶芳本事迹备文呈报县府。知事秦琪委任叶芳本为宣德乡自治助理员,并赠匾“见义勇为”,叶芳本善义美名,就此传开。

民国9年(1920年)七月,又一次发大水,而且发特大洪水,大赤坑木桥被冲得没了踪迹。



叶芳本赶到大赤坑,看着汹涌的洪水,心疼得不得了,直怪自己没想周到。只想到一般大水,没想到有特大洪水。他想起从福建过来一路上走过的桥,最让人放心的还是木拱廊桥。于是下决心造风雨木拱廊桥。

叶芳本将造木拱廊桥的想法报告给县政府知事,希望得到支持,可是迟迟没有回应。知县许之龙督乡绅李瑞阳、潘彬、李锦春与叶芳本一起募资造桥,但未拨启动资金,直到第三年新知事张应铭上任才答应拨款1000元,几位乡绅看到资金太少,都面露难色。

叶芳本回到家,与张凤商议。夫妻俩觉得,既然缘结此桥,就无论多少困难都一定要把桥建好。因此,组织人马继续四处募捐筹资。

大均有位财主叫李岩囝,做水陆生意,家资丰厚,在县城有8处房产,乃全县首富。如果他能带头多出钱,那这工程还是有希望的。结果他只捐4块。叶芳本说:“首富尚只捐4块,那是提示我不要造桥喽。先动工吧,钱不够再想办法!”

他请来工匠。先后几伙工匠看了,都说这里溪宽水大造木拱廊桥太难了,都摇摇头回去了。到哪里请造桥师傅呢?叶芳本步行三日,翻山越岭到几百里外的泰顺县请造桥名匠。他先向造桥师傅献上花红包,接着说大赤坑过溪行旅种种困苦艰辛,恳请师傅前往景宁主墨造桥。造桥师傅被叶芳本的诚心所感动,就带着徒弟来到大赤坑。

造桥师傅到坑口一看,这里地势平坦,河床很宽,要造木拱廊桥确实十分困难。怎么办呢?他沿着大赤坑往上游走,看了整个地脉山势,说道:“廊桥是最讲究风水的建筑。此地两水汇合成大赤坑出峡,周边山势一是虎,一是蛇(或龙),一是凤鸡,凤山处下,常受冲击,得堤防下山态势的蛇虎气。凤鸡一受冲击就要振翅而飞,因此桥不能建在翅膀任何关联之地。”

叶芳本听了点头称是。大赤坑村的姓潘人也说:“难怪以前此桥屡建屡毁,也难怪祖上与福建人争夺风水那么厉害。”

原来,曾有福建阴阳师路过,发现此地山势非凡,风水卓绝,就将其祖辈骨殖用棕衣包裹了偷偷塞到凤山崖下的蛇王洞里,以求自家发运。

大赤坑潘家人发现了,告诉族中长辈。潘家请了风水大师破了福建人做的局,并置换上本族先祖骨殖,又在鸡冠岩下相应位置造了潘家祠堂,增强稳固了风水。于是大赤坑的潘家得此风水长佑,家族发展顺畅,实力更加雄厚。

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最佳地理科学。叶芳本与师傅共同择定桥址,启动建设。

作为乡绅的潘彬深感叶芳本的赤诚,又是受县知事之督,也积极动员家族力量参与建设。家族财主潘耀祯捐献了巨资。首富李岩囝坐不住了,看到造桥师傅不一样的定位,也感受到了叶芳本的决心,他找到同是大均人的本次县督领衔桥董李瑞阳商议,是否应该补捐。

李瑞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岁进士(据大均李氏族谱。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五种贡生之“岁贡”的雅化别称),与民国志士叶仰高及柳景元等6位学子公派日本留学,被称作“景宁七子”,因思想进步,聆听孙中山先生演讲,加入同盟会,回国后首任景宁务本学堂堂长,辛亥革命后任县教育科科长,力主革新,男女平等,改建景宁县立女子学校,民国12年(1923年,即督造廊桥这年)被选为县议会议长。见李岩囝来找,思想也深受触动。李瑞阳晚年致力于民众利益,调解乡村纷端,热心公益,正是受叶芳本造桥精神的影响,因此动员李岩囝和其他富户积极捐资,支持造桥工程。

得到资金助力,叶芳本造桥工作顺畅多了。

工程顺利推进。民国12年(1923年)十二月,廊桥终于落成。县政府特此举行盛大的竣工典礼。周边几十个村庄的人们欢天喜地赶来参观,大赤坑热闹非凡。人们真的是“莫不履康庄而歌坦途”。

这次建好的廊桥不同凡响。桥身与两岸的基墩大大高出水面,桥身距水面足有四层楼高。木拱廊桥的关键是基底墩座要稳固。山的对岸是大赤坑村田园,易受洪水冲击。此次修筑用大块条石和巨大块石垒砌成岸基和桥基,其高度足有二层楼高,比之前大路还高出一丈多。由于师傅对风水地理掌控自如,大赤坑洪水位水龙再也冲击不到桥基与桥身,建后好顺利经受住了历次大洪水。

“长虹卧波,雁翼排空。”庞大的身躯倒映在溪流上,显得霸气十足。廊桥木拱底架由27根一尺余径原条巨木和16支九寸径原木及6条横档相互叉衔组构而成,已经被现代物理学证明是最稳固的力学结构。总长50多米的桥身,将两岸如龙的山脉连接在一起,有一种孤独遗世的绝美,将溪流水面与天空及高山之间,让古人与现代人以及未来人之间,构画了一道历史的彩虹,能够相互沟通,读懂那个心情,那种精神境界。

大赤坑廊桥看似朴实无华,但是美丽依旧。尤其是鸡冠寨上斜晖脉脉倾注到廊桥时,一种沧桑的大气和宏阔的古韵,在大赤坑里外弥漫开来。走在桥上,清风徐来,一汪碧水如明镜,两岸青山似画屏,廊桥掩映于水光山色之间,竟是如此质朴、自然。建筑之工自不必说,单檐双披,软脊翘角,榫卯紧衔,精巧别致,叹为观止。加上富有禅意的桥名,成就了天下独绝的那一桥。

作为桥名,成美与瑞应都很美。张纶父子以成人之美的涵养,接手了别人开端的工程,不在意是否一定要自己开创,大有当代干部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意味。叶芳本在成人之美的含义上,更兼具一往无前的勇猛刚强和宽厚包容。他把桥名改为“瑞应桥”,是把对家的责任,对妻的宠爱,对未来的期许,以他成功的商业经验和稳妥的办事风格,全部倾注其中。据叶氏宗谱《叶芳本先生行状》,叶芳本少年寒困,经商发财后,依然淡素,“食弗嗜膏梁,衣不尚轻裘”,对邻里困难多有接济,甚至“婚嫁乏赀”也“助资成事”,而有纠纷构怨涉讼,则“竭力排解,助金释事”,成了远近闻名的“积善之家”。即使获得景宁知事赠给“一乡善士”匾额和浙江省长赠给银质嘉禾褒章(据叶柏青老先生介绍,此二奖品他儿时曾见,因1929年家宅遭火而湮没),他仍然保持“初心”,毫无“骄态”。叶芳本享年86岁,儿孙兴旺。人们说那是他行善积德的福报。


作为见证人,叶芳本的孙儿叶铭(字柏青)还讲述了与廊桥亲密接触的难忘经历。

1949年5月11日晚,为赶赴景宁县城欢庆解放,叶铭等知识青年共10余人在桥上宿夜,第二天一早目睹了解放军与民兵配合,举旗追击国民党败兵。

红旗一展过桥廊,天堑从此是康庄。自1985年沙湾公路通车后,大赤坑廊桥作为桥梁的交通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但它的美学精神和景观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赏识。大赤坑廊桥为浙江省第三长单栱木质廊桥。2004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3年作为“处州廊桥”组成,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立碑。现为中国廊桥申报“世界非遗”的骨干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