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念做戎(róng)

 庆祝我447 2024-03-15 发布于北京

戍戌戊戎顺口溜: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念做戎(róng)。

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本句根据字形特点编写,戍字中间有一点,戌字中间是一横,戊字中间没有。

shù,声母:sh,韵母:u,声调:第四声。

xū,声母:x,韵母:u,声调:第一声。

wù,声母:w,韵母:u,声调:第四声。

十字交叉念做戎(róng),本句同样根据字形特点编写,戎字一横一撇看起来像十字。

róng,声母:r,韵母:ong,声调:第二声。戊成为干支之一,

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属阳之土,地支之戌属阳之土。这两句同样根据戊戌汉字意思编写。

戊己土的来历。与木火金水不同的是,土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季节来对应。北斗的斗柄怎么指,也指不出一个第五方来。实际上,它可以说就是中心点。

在阴历五六月,土星出现在中天,这时候我们称这个段夏天为长夏(主要指六月),意思是从夏天里生长出来的意味着一个过渡。此时湿土之气当令。

为什么是湿土之气当令呢?

因为在夏季最后一个月,气候最为潮湿,多阴雨,空气中的湿度也大。以土为枢纽,木火金水各安其位。我们甚至可以把地球本身也当做土。毕竟,只有地球这个大土,才能承载木火金水这样的四气。人类依托于地球才能感知四时流转。《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说法,不仅仅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为长夏,属土。而且,春、秋、冬三季的最后十八天都归为长夏。寓意着土这个五行并没有它的专属之位。而是寄居于金水木火之中,代表着五行转化、四季流通之间的过度。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谈地支时会谈到的八字,辰戌丑未四土为四季的衔接之处。辰为春末之土,未为夏末之土,戌为秋末之土,丑为冬末之土。地支为地道,体现地球生态对四季流转的反应,这是后话。

同样的,我们看看天干中代表土的戊和己这两个字的本意。《汉书》中大概这样记载:

『戊土:高岗之土』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戊即是茂,它相当于一个人或者某种生物最盛大的时期。丙是生机最旺,但还有成长的空间。丁是已经成形、成人,但还没有经验,仅仅是长成而已,还不是体力脑力的巅峰。而戊,已经到了内外最壮的时候,物壮则老。所以我们又称戊为老阳,因为老阳再进一步的话,就会转阴了。所以戊土,这样的阳土往往被看作巍峨之山、高岗之土、大的建筑、高高的台子。正因为它的高,所以,往往需要其他干支的低来陪衬也因此,戊土最容易出领导、老师和演说家,因为,他们都是站在高台上,让下属们、学生们、听众们,作为陪衬,听他的讲话,看他的表演。这种高高在上的阳土,往往离我们较远。不符合土的真意,土为坤,为卑下,为厚德载物,为承载污秽,戊土可以说是违反了土的真意

『己土:田园之土』

那么,符合真意的土是己土。《汉书》是这样说的: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以纪识。这里的纪,同记,指的是有明确的特点可以标识了。这是事物发展到快完全成熟,可以结果实的前夕了。我们知道己土为阴土,阴为质欲成形。如果说戊土代表着气到了顶点,那么己土代表着形到了最成熟的状态

中央戊己土 是怎么来的

来源于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时,甲为木、乙为木、丙为火、丁为火、戊为土、己为土、庚为金、辛为金、壬为水、癸为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然后天干与阴阳五行配对五方时:

1、甲、乙为木、东方

2、丙、丁为火、南方

3、戊、己为土、中央

4、庚、辛为金、西方

5、壬、癸为水、北方

所以说”中央戊己土“。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




五行来历:天地未分之时,被称为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没有生成,昼夜寒暑没有交替出现,没有风雨雷电,没有草木山川。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

、木、水、火、土合称五行,是指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金木水火土是根据什么来的。

五行学说(最早在学说中出现)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劳动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