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锚定三“新”三“产”三“化”

 YANCHENG江洋 2024-03-15 发布于江苏

■ 聚焦三“新” 在融合创新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首发创作赛##精品长文创作季#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增长路径与生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明晰了以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的生产力跃迁路径与全方位生产方式变革要求,凸显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在融合创新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充分认识三种创新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原始创新相对于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逆向创新等而言,表现为源头创新、一次创新或零次创新等,是指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创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技术发明、开辟前所未有的产业新方向、实现发展理念的新跨越,是科技增强引领力的基石。集成创新相对于单项创新、分散创新等而言,表现为整合式创新、融合创新、融通创新、系统性创新等。开放创新相对于自主创新、独立创新等而言,表现为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共同创新、开源创新等。原始创新是最具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创新,也是所有创新成果的支撑和基础;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是关键,能够快速推动创新资源的集成融合,并提高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三种创新模式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强化三种创新形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研究。目前我国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不足,欠缺原始创新和技术源头供给。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的关键一环。关键核心技术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保证。特别是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爆点”,应当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全面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强化多主体协同攻关和开放合作,提升体系化能力,实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有效贯通,从根本上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激发三种创新形式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路径在于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以科技引领经济质量高速发展,关键在协同创新。既要突出高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也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集成创新水平,还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范围内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战略,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并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形成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创新链条。

■ 锚定三“产”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我国已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在利用新科技、新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中培育新产业的发展体系。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繁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中争取主动权的关键,是我国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引领力量。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聚焦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众创空间,推动形成“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正反馈循环。沿着“基础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计—商品产业转化”路径,夯实技术策源基础,梯次布局产业发展,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等特征,强化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社会资金放心投,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全国一盘棋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

■ 聚力三“化”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有共同的内核——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坚持三化协同发展作为方向指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夯实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系统、全角度、全链条改造,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加强政策服务引导等系统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算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功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掘,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大芯片领域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动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推进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创新,推进超级计算机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打造高质量算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算法和软件领域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向量子计算、光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算力领域的探索,加大对算法和软件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提升高质量算力的软件基础。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

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成本,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锚定三“新”三“产”三“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