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仗邓华坐镇指挥,8个团打不下美军1个团?惊动毛主席

 凤凰山居士 2024-03-16 发布于江西
齐齐讲史2024-03-16 03:10北京

“各位,我们面对的情况十分艰难。但救援一定会来的,让上帝保佑我们吧。”

这是美2师第23团团长弗里曼的战前动员讲话,看起来美军指挥官很悲观,但不曾想正是由于这次坚守,成就了美军军历上一次奇迹:“志愿军三个师对美军三个营,结局却是志愿军惨败。”这也大大出乎美军的意料,美国人认为这是朝鲜战争中中国军事行动的一个谜。

很显然,连美国人都想不通志愿军为何会输的这么惨。

这次诡异的战斗便是砥平里战斗,一场规模不算大的战役,志愿军指挥官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上将,他便是邓华。邓华堪称我军第一智将,因为在关键时刻,他总能拿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想想三打四平,他建议林彪增兵,结果林彪没采纳,战役失败;打锦州时,他建议林彪调整部署,林彪采纳了,结果锦州顺利打下来;解放天津时, 他建议调整作战方案,毛主席采纳,结果29个小时拿下天津,歼敌13万人;解放海南岛战役,邓华的威名更是闻名全军;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他曾建议推迟推迟战役,结果彭总没采纳,后悔不已,说:“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但在砥平里战斗中,邓华却栽了跟头,战后他心情沉重地向全军做了检讨。即便如此,但毕竟损兵折将,影响士气,按照彭总的一贯风格,他不得挨批。但出人意料的是彭总却不动声色。在军事会议,关于这场战役,彭总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话:“邓华同志有一个电报发给各军了,你们好好看看。”这个电报指的就是邓华做的检讨。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关于这次战役,彭总的内心已经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并非是针对邓华,而是看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美军一个团,法军一个营,荷兰一个营,被我军8个团包围,由邓华指挥却拿不下。

但一直以来,上到军委下到志愿军总部都把美军看做纸老虎,所定的目标是每战消灭美军两三个师。此战便是当头棒喝,彭总决定回京向毛主席当面汇报。

但谁也不曾想到,此战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一道分水岭。李奇微是这样评价这次战役的:“砥平里战斗很重要,是参战以来,同中国人作战中第一次坚守住了”。

既然此战如此重要,邓华到底是如何输掉的,彭总又为何故作镇静?

前三次战役,联合国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丢盔弃甲,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举占领汉城,逼近三七线附近。

但美军退出汉城并非是不能坚守,而是李奇微为了避免美军遭遇更大的损失。这一招不得不说李奇微还是有两下子的,避敌锋芒这一策略运用的很娴熟。

撤退之前,他将汉城付之一炬,志愿军没有捞到任何有价值的物资,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很显然,他还会打回来的。

果然如此,就在志愿军准备休整,补充粮弹之时,1月24日,李奇微正式启动了“霹雳作战”计划,开始了全线反击。

这是美军自参战以来的首次反击,彭德怀针锋相对的制定了“东放西顶”的策略。韩先楚指挥西线以38军、50军、人民军1军应对美军10万余主力的进攻;邓华指挥东线39军、40军、42军、66军及人民军2、5军团应对南朝鲜5万余兵力的进攻。

很显然,彭总把主要兵力用在东线,形成局部优势,达到西线配合,东线歼敌的目的。

邓华终不辱使命,在东线取得了第四次战役的主要战果,横城大捷歼敌1.2万,俘虏7800人,迫使敌军后退26公里。乘胜,邓华又发起砥平里之战。

砥平里是以南侧火车站为起点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一个小村庄,有两条重要公路在此交会,周围有8个小山丘。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地方,但从军事角度讲,这里是美军西部战线和中部战线的分界点,一旦突破志愿军就可以向南长驱直入,而且将美第8集团军分为两截。

其战略意义及其重要,邓华获悉这里的守敌只有敌军4个营,见有机可乘,即抽调39军、40军、42军共8个团的优势兵力,准备歼灭敌军。

砥平里敌守军指挥官正是美2师23团团长弗里曼,他得知被志愿军包围后,非常慌张,请求撤退。但就在这时,李奇微却下了死命令:“不许后撤!失去砥平里将使第8集团军的作战完全失败!”正是在李奇微的严令下,砥平里的美军开始了死守。

因为兵力有限,弗里曼将兵力收缩,组成一个直径1.6公里的圆形防御阵地,阵地的南边是丘陵,其他三面皆为水田。弗里曼根据中国军队善于夜战的习惯,将兵力重点布置在南面。

夜里这里的温度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2月13日晚上10点左右,志愿军发起了攻击,但却只有丘陵方向,其他几个方向都没有受到攻击。这让美军感到疑惑不解,志愿军占据兵力优势,完全可以四面围攻,不是胜算更大?

2月14日夜里,志愿军的攻击继续,但仍然是只攻了一个方向,且投入的兵力不多。这样,美军很容易就抵挡住志愿军的进攻。而2月15日,因美军援军一个团赶到,邓华下令撤军。

至此,砥平里战斗结束,美军第一次成功守住了阵地。这场战斗打的不温不火,一锅好饭做成了夹生饭。

兵法曰:十则围之。志愿军的兵力几乎是敌军的8倍,完全可以四面包围,但为何却只攻击一面,给敌以喘息之机。原来这里面的确是出了问题。

首先,志愿军的攻击部队来之三个军,大家相互不熟悉,各自为战,就连发起进攻的时间都难以统一。有的打起来了,有的还在观看,进攻的兵力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在发起进攻之前,连地形都没有勘察,对敌军一无所知。实际上美军得知要被围,早已加强了工事,安排好了火力配置。志愿军贸然进攻,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

而这一切都缘于轻敌思想,由于刚刚取得了横城大捷,有点飘飘然了。当时前线指挥是由40军军长温玉成指挥,邓华当时并非亲临前线,只派了作战处长杨迪到前线督察。但温玉成毕竟只是个军长,指挥本部人马当然没问题,但指挥别的军未必能全力以赴。如果当时,邓华能够亲赴前线指挥,或许结果会不同。

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此战却非同小可。正如李奇微所言,美军第一次守住了阵地,正因为受到此战启发,李奇微终于明白,志愿军也并非不可战胜的。

而彭总也因为此战,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8个团打不下美军1个团,自入朝作战以来,志愿军还没有遇到过这样情况。即便是邓华轻敌了,但也不至于如此。

让彭总最担心的并非邓华轻敌了,所以对于邓华的这次败仗,他没有批评。真正让他不安的是美军的这种巨大变化,之前的战斗基本是,美军每遇到志愿军攻击,就慌了,着急着逃命,溃不成军,这次是他们第一次抵抗了,而且居然成功了。

李奇微是何等精明,既然彭总发现的这个问题,那李奇微能不明白吗?如果美军以优势的武器装备,坚决抵抗,志愿军要消灭美军是很难的了。彭总因此看到了战局的转折点,大量歼灭美军已不可能。

果然,李奇微在获得砥平里作战经验后,很快制定了“杀手作战”、“撕裂者作战”计划,坚决开始了反击。

利用第四次战役间隙,彭总回京向毛主席做了详细汇报,砥平里失利当然是一个重点。最终,毛主席做出指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此后抗美援朝战争逐渐由运动战转入防御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