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一篇刘洪彪的一幅经典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是,也有人觉得我分析得不够透彻,说得不够到位,一些朋友指出,希望我能逐字逐行地进行一些分析,例如两个字之间的关系,两行之间有什么呼应,墨色为什么要那么变化,书法的艺术性又是如何表现的,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大家的批评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本人很喜欢刘洪彪先生的这幅作品,现在就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上面的这幅作品,可能是“四人展”上的一幅草书作品,尺幅很大,并且是用狂草书法展示其书法艺术。首先,这幅狂草作品从整体上来看,有疏有密,用空间营造疏密关系。第一行只写了四个字,加上最后那个长竖线,既有空间和时间关系,也给出了草书的节奏感,在第二行,则是正常书写,不过,这里面有字的大小交替,此行写得很规范,其中的变化就在于字的大小。第三行除了字的大小变化外,还有行的摆动,忽左忽右,增加了行气,这样做的目的是赋予书法的灵动感。 第四行就更有意思了,字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依次进行,最明显的还有第四行与第三行上半部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空间,到了“悬”字时,最下面的一个横画突然将上面这个空间堵住,而横线下面又出现了一个小的空间,与上面的大空间相呼应,这就是制造了矛盾,后面又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又形成了一个新矛盾,矛盾关系交替进行,第五行时,则又写得很正,行与行之间,正侧交替,展现书法的生命力。 第六行与第七行基本上都是采用盈亏的方法进行,什么意思?即:第六行写满了,而第七行则不写满,一长一短,又是一种新的矛盾关系,而第八行只写了两个字,剩余部分则是大空间,与前面的许多小空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大的矛盾关系,这还不行,而最后两行为什么写得十分紧密?其实这是为了弥补前面那个最大的空间,疏密得当,处理矛盾的方法着实让人佩服。 还有就是墨色上的变化。上面主要是对章法的简要判断,但这还远远不够,书法的矛盾性不只是字的大小、疏密、空间上的变化,当代书法艺术性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表现方法,那就是墨色上的变化。从第一个字开始,饱蘸浓墨,一笔写,直到墨色干枯,这样做既能写出墨色的在时间的变化,还能达到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 当然,墨色地变化并不是单纯地书写,墨色有时候也是为了配合章法,或者说,章法中也需要墨色来完成它的使命,因此,可以说,书法中为了表现艺术性,就需要字的大小变化,空间上的疏密变化,气息节奏上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也都需要与墨色配合起来共同完成,既然有这么多的变化,而且还要在同时来完成,这就需要考察一个人书法的功力。我认为,想要在这么大的宣纸上一口气写完这幅作品,没有相当的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基于此,我认为,这幅作品便是刘洪彪先生的代表之作,大家觉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