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大师中,有一位“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 《陈寅恪传》

 三个石头读书 2024-03-17 发布于广东

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得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 《近代中国史学昆仑:陈寅恪传》

相关文章:

1

国学大师陈寅恪

这期说说民国大师中的大师,陈寅恪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胡适他没有一个学位证书,但他写给妹妹的一封五百字家信,就超过我30多个博士头衔。

刘文典西南联大教授里面,我配拿40元的薪水,陈寅恪配拿400元!(一向很有个性的刘文典捧一不忘打一,说沈从文只配拿4元,这也算是一个南渡北归的著名桥段)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留学、抗战、斗争、学术研究等历程,充满了传奇。

他和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成为当时清华四大国学导师

如果灿若星河的民国大师群体有级别,陈寅恪一定是国宝级。

2

参考书目

读陈寅恪先生的传记,主要参考了刘斌编著的《近代中国史学昆仑:陈寅恪传》,辅助参阅《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南渡北归》(岳南)《快刀文章可下酒》(邝海炎)这几本书籍。

《陈寅恪传》按照时间顺序,对陈寅恪家世、经历交代比较完整,对他的朋友社交关系(吴宓、傅斯年、季羡林、胡适等)也有重点说明,对其主要作品和学术成就有基本的介绍。

《史家陈寅恪传》由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所著,有些和大陆读者不同的立场观点,侧重陈寅恪的诗文、史学著作,相对偏学术造诣和历史研究成果,以及其诗文作品的详细介绍,偏学术,略显晦涩。

《南渡北归》,岳南先生的名著,展现了国破家难的历史时期,一大批民国大师的悲情人生,其中第三册《悲秋风》阐述陈寅恪人生最后的日子。

《快刀文章可下酒》,几年前偶然读到此书,小众,但绝对是可反复阅读多遍的好书。

该书作者邝海炎写他在文学,历史、实事和思想方面的心得和体悟,借用陈寅恪的四句诗组成的集句,鞭辟入里,印象深刻:

“千古文章有孤坟”——谈文学

“读史早知今日事“——说历史

“自由共道文人笔”——论时事

“吾侪所学关天意”——评思想

3

公子中的公子

陈寅恪出身江西义宁陈家,而陈氏一门,代代出英才,前后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


陈寅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三代”,他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三立的儿子,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所以,陈寅恪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

  • 祖父陈宝箴——湖南巡抚,维新变法骨干;

  • 父亲陈三立——近代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

  • 大哥陈衡恪(又名陈师曾)——国画大师,北京大学中国画导师,北京美术学校国画教授,鲁迅、李叔同挚友、张大千伯乐,惜英年早逝,娶妻黄国巽,湖南最早的留日女学生之一,秋瑾同学。他们的婚姻介绍人叫杨昌济,杨昌济有个女儿,叫杨开慧,对,你没有看错,就是主席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骄杨”——杨开慧。

  •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学识深广,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上,均有重要发现。

  • 侄子陈封怀,也就是陈衡恪之子,中国植物园之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其母亲也出自著名的绍兴俞家。

妻子唐筼,其祖父唐景崧,台湾巡抚。而唐筼曾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有一个女学生叫许广平

可以说陈寅恪是要家世有家世,要才华有才华,“公子中的公子”毫不夸张。

陈氏一门,三代英才,洵不多见。其后的盛极而衰,更是令人伤感。

陈宝箴墓毁庐倾,陈三立因日军破北京城后绝食而亡,陈寅恪本人晚年双目失明,股骨骨折,夫妻双双在文革中含恨离世。读来令人如鲠在喉,心里有一种压抑的感伤。

4

教授中的教授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一生通晓蒙、藏、满、日、梵、巴利、波斯、西夏、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文字,尤精于梵文、西夏文、突厥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先后从事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研究,著述精湛,在学术史上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开拓出了崭新的学术路径,这其中陈寅恪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所授皆为前人所未逮,服膺其倾世之才,陈寅恪授课时出现了不仅学生云集而且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来听课的情景。

当时的哲学大家冯友兰,职位已至清华文学院院长,见了陈寅恪仍然毕恭毕敬,每次分别时皆会向陈寅恪深鞠一躬。

由此可见其“教授中的教授”之风范。

5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身披睥睨世人的才华,博闻强记,通晓十多国语言甚至波斯、希伯来、印度的古语,开辟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古史的多项空白研究领域,可以说,他一身兼具史家学识,儒生思想,诗人气质。如果不是生在一个乱世,会是怎样的一个史学界传奇?

1927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举国震动。作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被推举撰写王国维挽联,他写下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千古名句。

日军侵华时,随着西南联大和燕京大学辗转流离,坚持研究和教学;香港沦陷后因不愿接受日军的胁迫和招安,逃离香港;双目失明后,历经十年完成巨著《柳如是别传》;因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拒绝了郭沫若赴北京任职的邀请。

在文革初期的斗争折磨中,双目失明股骨骨折早已不堪其辱的陈寅恪,却为他的妻子唐筼(yún)提前写好了挽联,这段读来,真是让人潸然泪下,肝肠寸断,三百年一遇的国学大师,竟落得如此凄风惨雨。1969年前后40天,夫妻二人相继离开人世,从此一代大师陨落人间。

这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为陈寅恪和唐筼夫妻合葬墓的墓志铭。

一百年之后读到这句,仍然光芒万丈,直叩人心。

三个石头

2024.3.16

参考文献:

  • 《近代中国史学昆仑:陈寅恪传》刘斌

  • 《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

  • 《南渡北归》岳南

  • 《快刀文章可下酒》邝海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