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黄人豨韦氏从红山文化区域南下凌家滩建立封豨王国,或号称“黄帝”

 澴川黄饮冰 2024-03-17 发布于湖北

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

第十八章  古黄人豨韦氏从红山文化区域南下凌家滩建立封豨王国,或号称“黄帝”

豨韦氏很古老。他从南向北迁徙,成为红山文化族群的一支,即古黄人豨韦氏,在距今5800年南下到凌家滩,作为凌家滩文化主体族群,联合当地的并封族群、东迁而来的汤家岗八角星族群的一支,建立了以凌家滩考古文化为标志的封豨王国。凌家滩具有双头猪、八角星的组合玉鹰,即是凌家滩封豨王国的国徽。

作为红山文化古黄人的一支的豨韦氏,从他进入红山文化区域,就被打上了古黄人的烙印。所以豨韦氏与黄帝,其实是一体的,只是豨韦氏在红山文化时期,可能没有出过黄帝。根据古黄人的“古黄人之帝即为黄帝”族群共识,作为凌家滩主体氏族的豨韦氏,其称号应该是“黄帝”。正是因为豨韦氏太早离开的原因,我没有将豨韦氏列入黄帝系列。

第一节  豨韦氏是古黄人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

1、在《庄子》的《大宗师》、《知北游》、《外物》等篇都出现了豨韦氏

之所以谈豨韦氏,是因为近期由于《红山文化考古负责人雷广臻:“黄帝并非中国人的祖先”》一文(2018220日满族文化网,作者慕容北瑶)》引发,我从我的框架对黄帝祖族和黄帝系统的历史进行了黄氏叙述。这种叙述导致了一个先楚文明认识论的群体的不满,他们认为黄帝不是汉族的祖先(与雷广臻一致),甚至把我踢出了他们的群。他们承认《经》《史》之前的上古史,对《经》《史》之后的历史不感兴趣。认为豨韦氏在2万年前祭祀虚宿,比伏羲氏还早,所以他们自称是“豨韦氏的后裔”。当然我不反对“先楚文明说”,因为我一直就在造说华夏江汉形成说,但是我不狭隘,豨韦氏是我们的祖先,黄帝同样是我们的祖先。

豨(狶)韦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氏族,也是传说中的古帝王名。在《庄子》的《大宗师》、《知北游》、《外物》等篇都出现了豨韦氏。

在《外物》篇里庄子说: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庄子认为豨韦氏时代是远古的最辉煌的时代,后世的时代没有超越豨韦氏时代的。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没落。这是庄子“尊古卑今”思想的体现。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历数了古今得道之人,以狶韦氏居首。豨韦氏居开天辟地的地位。这里也可以看到,黄帝也在其列,庄子没有把黄帝排除在古帝系列之中。

2、在庄子另一个古帝排列中,没有豨韦

但是庄子说话总有些不靠谱,前后理论也没有保持一致性,所以庄子的论述很杂乱。在庄子的叙述中,豨韦氏远古第一帝的位置也是不确定的。在《胠箧》篇中庄子又这样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庄子在这里又给出了另外一个古帝体系,而且在这个古帝体系里庄子认为最早的是“容成氏”,更不可理解的是没有豨韦氏,也没有黄帝。按照庄子这个排列,“先楚文明派”是以豨韦氏为祖呢还是以荣成氏为祖呢?我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反复强调庄子的论述,以庄子的论述为圣旨,这个庄子的论述是否圣旨?

3、我不否定豨韦,也肯定黄帝

那么是不是我以此否定豨韦氏的存在呢?非也。我既不否认豨韦氏的存在,也不否认容成氏的存在,并且认为他们是先祖的先祖。比如这个豨韦氏,也叫狶韦氏,在夏代商代都演变成豕韦氏,没有人否认豨韦氏的存在。但并不能用豨韦氏否定黄帝在华夏族的历史地位。庄子也没有用豨韦氏否定黄帝的历史地位。

4、豨韦在考古中的真实存在

豨韦氏是个什么氏族呢?是一个崇拜猪的氏族。他反映的是,比黄帝、神农、伏羲更遥远的时代以前的一个时代——猪崇拜时代。传说中豨韦氏距今20000多年。但是在考古中,豨韦氏实际上并不是很遥远。

下图就是距今7000年到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之猪图腾。这个猪,当然是野猪。

河姆渡文化野猪图(距今7000年到5300年)

前些年不少人嘲笑湖南人黄守愚先生的“中国人是猪的传人”的造说,我说这个“猪的传人”的造说其实不好笑,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华夏起源时代的图腾崇拜历史。只是研究华夏文明,都不能太绝对。因为在远古的远古,猪崇拜也不过是华夏先民的崇拜之一。那个时候也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龙的概念。以猪为龙,在红山文化时期才有玉猪龙作为实证。

下图就是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个猪,就看着像家猪了!不是河姆渡时期的野猪形象了。

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6000---5000)红山文化豨韦氏图腾

从考古来看,猪在史前的上古中国东部,从河姆渡到山东到燕山北的黄水流域,在华夏居民生活的家中、死亡的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死后陪葬猪,也在一个时间段很盛行。

再看凌家滩文化的龙。这个龙越看越像一头猪。凌家滩的玉鹰,是鹰、前后有首双头猪、鹰背八角星组成,是一种综合图腾性质的玉鹰。凌家滩文化出现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江淮之间的巢湖地区。江淮是山东海岱与东南环太湖地区的中间地带。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凌家滩文化出现很突然,消失也很突然。凌家滩文化的文化兼容特色很显著,过渡特色也很显著。凌家滩之后,在凌家滩南方的环太湖出现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开始),在凌家滩西方的湖北地区出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两个文化,太厉害了!西部的屈家岭-石家河衍生出了夏朝;东部的良渚对商朝有深刻的影响。

5、凌家滩的豨韦与封豨或者说豨韦演变成封豨的考古证据

凌家滩的玉猪龙的造型,很独特,是已经出土的C型龙中唯一的首尾相连的造型。这种造型的玉猪龙,源头在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猪龙在红山文化的存在,我认为是豨韦氏在红山文化存在的证据,玉猪龙在凌家滩的存在,同样是豨韦氏在凌家滩存在的证据。但是因为红山玉猪龙氏C型,而凌家滩玉猪龙是O型,这个区别就是地域差异。所以我认为红山文化区域的豨韦氏族迁徙到凌家滩地区,形成了凌家滩地区的新豨韦氏。

凌家滩文化猪龙(距今5600年——5300年)凌家滩豨韦氏图腾

凌家滩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下图:鹰、猪与八角星的组合图(可能还有螺,鹰头顶是螺),这就是凌家滩联合族徽,也可以说是凌家滩古国国徽,由凌家滩诸族族徽组合而成。

凌家滩文化鹰、螺、双头猪和八角星组合(距今5600年——5300年)凌家滩联合族徽

其中的共身的前后有头的作为鹰翅膀的双头猪就是“封豨”的意思,这可能就代表封豨氏。这个鹰呢?明显雷同于红山文化,所以它来自红山文化。这个八角星呢?来自汤家岗文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个八角星与汤家岗文化的八角星是一样的,属于“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现在汤家岗文化。而高庙八角星是“八向八角星”。自己去仔细观察吧!猪来自哪里呢?也来自红山文化的猪图腾。“前后有头”共身双头猪,是江淮本地的,可以追溯到距今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

所以凌家滩文化居民是南下的红山文化的一支(猪鹰崇拜支系封豨氏)、江淮本地并封(前后有首共身双头猪)族群与汤家岗文化(汤家岗八角星)的一支联合组成的。

从猪崇拜的角度看,河姆渡文化崇拜野猪的一支人(豨韦氏),在很早就北迁而且一直迁移到了红山文化区域,带去了猪图腾,这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来历。在红山文化,猪族和鹰族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就是猪鹰联合体,是东北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猪鹰联合体最早离开东北,并一直南下到了巢湖地区,与凌家滩本地双头猪族群和东迁到巢湖地区的汤家岗八角星族群组成新的联合体,就形成了凌家滩古国的猪鹰八角星组合图腾或国徽。

6.豨韦氏的起源地不在江汉,但是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豨韦氏西迁到了江汉

下图是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他的造型与红山文化C型龙相同,与凌家滩文化玉猪龙不同,首尾不相连。石家河文化玉猪龙时间是最晚的(相对于以上的玉猪龙)。从这里的比较,“先楚文明派”把豨韦氏的起源地定为在江汉地区就有些勉强和不妥。

石家河文化玉猪龙(距今4600年——4000年)

7.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把豨韦氏的起源地说成是先楚呢?因为距今5300年后,豨韦氏从凌家滩西迁到了江汉。我从黄守愚的《中国人是猪的传人》一文中疏理出一些论据如下:

《方言》:“猪,北燕朝鲜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豭。淮扬之间谓之猪子”。《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地形训》中所列三十六国家之一的豕啄民,又称“狌狌”;《山海经.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可见,封豨是南楚一带所崇拜的大野猪神,而豨韦氏是早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崇拜野猪神的封豨部落之首领、挈天地之创世主。

以上的论述,因为时间久远,谁也没有看到过和经历过,我是不反对的。但是我要指出的是,豨韦氏是远古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也有不少人根据庄子的论述,认为容成氏才是最早的祖先,这也不妨碍黄帝为华夏族之祖的地位。

看到“祖”字,我仔细地观察了“姐”字。“且”起源于用牌位祭祀祖先的时代,以前是用“尸”。这个“姐”字,可能就是对女系姓族时代的女性祖先的称呼,但后来就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姐”了。所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这句话,也是相对的。在两个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联合体之后,“神”和“祖”是会归并到一起进行祭祀的。(黄饮冰2018326日星期一)

第二古黄人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对于在距今5800年到5300年出现于安徽南部巢湖的凌家滩文化,现在也出现了一种从西亚而来的解释。对于凌家滩文化是一种迁入性文化的性质,我是肯定的,但是来自西亚的某个角落的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为什么呢?

凌家滩最显著的文化遗存,就是流行以玉为贵。凌家滩的玉器中,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在西亚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根源。相反地,凌家滩的玉文化遗存与千里之外的燕山东北部的红山文化玉文化遗存有很突出的共性,特别是两地玉文化中都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这种文化上的共性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1、豨韦氏从上古走来,一直就生活于中国境内,其历史一直延续到三代

这种必然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在《豨韦氏是远古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一文中,我已经解开了这个联系——中国上古古老的氏族豨韦氏。豨韦氏从上古走来,一直就生活于中国境内,其历史一直延续到三代。豨韦氏,也叫狶韦氏,上古豨韦氏的图腾是野猪图腾。在三代,豨韦氏演变成了豕韦氏。以后还有室韦。有人说豨韦氏、豕韦氏、室韦族,都是音变,实则一体。历史上的室韦族与豨韦氏、豕韦氏有没有关系真说不清楚,也可能北上豕韦氏与胡人一起形成室韦族。

在庄子的叙述中,豨韦氏是华夏最祖老的氏族,处于开天辟地的首位。但是中国历史意向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模式,古老的氏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势力就会衰微,就会从中心氏族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位于其他新兴的氏族力量,这就是中国史前就存在的氏族统治制度。

2、考古中豨韦氏的存在

在考古中,的确可以看到豨韦氏的存在,当然,这个存在体现在史前广泛存在的“猪”崇拜上。最早的诸图腾,就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猪图腾。下图就是距今7000年到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之猪图腾。这个猪,当然是野猪。

河姆渡文化野猪图(距今7000年到5300年)

当然啰,在史前的墓葬中,有很多史前遗址都是有以猪陪葬的习俗的,以猪陪葬当然是猪崇拜的体现,但是制作成猪的图像进行崇拜,目前最早的是河姆渡。所以河姆渡可以看成是豨韦氏的起源地。也就是说,在河姆渡生活的人群中,产生了一个以猪为图腾的族群。很显然,在河姆渡,这个猪图腾族群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这就是豨韦氏或豨韦家族。这个豨韦氏一直向北迁移,最终来到了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成为了红山文化族群的一部分。

以上的推理的根据,就是在距今6000年红山文化区域出现了玉猪龙,猪头与红山文化的龙尾结合,产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下图就是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个猪,就看着像家猪了!

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6000---5000

这个玉猪龙,就是河姆渡的诸图腾与红山文化的龙图腾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构图组合,反应的就是不同文化和崇拜的人群之间的组合。对于红山文化族群来讲,蛇形龙是族群整体文化的共性,外来的人群要融合进入族群,前提就是承认蛇形龙的领导地位。要融入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文化,这种自己原本的文化也是值得族群主体尊重的,所以保持个性,自己原来的猪图腾也会保留,这就形成了猪头与龙尾的新组合,这个新组合就成了自己的新图腾。所以豨韦氏进入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作为红山族群的一个新成员,拥有了新图腾——玉猪龙。

以上就是豨韦氏北上的历史推理。这个历史推理是个假说,但是从图腾看,是真实存在的。

再看凌家滩文化的龙。这个龙越看越像一头猪。凌家滩文化出现在距今5800年到5300年的江淮之间的安徽南部巢湖地区。江淮是山东与环太湖地区的中间地带。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凌家滩文化出现很突然,消失也很突然。凌家滩文化的文化兼容特色很显著,过渡特色也很显著。凌家滩之后,在南部的环太湖出现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开始),在西部的湖北地区出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两个文化,太厉害了!西部的屈家岭-石家河衍生出了夏朝;东部的良渚对商朝有深刻的影响。

3、从玉器看,凌家滩文化来源于红山文化

凌家滩的猪龙的造型,很独特,是唯一的首尾相连的造型。但它的雏形,就是上面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红山文化的特色,是把玉石雕塑成崇拜物的形成像(直接塑像),而不是像良渚文化一样去把玉石雕塑成不同的器型,然后在不同器型的玉器上去雕刻崇拜物的形象(塑器刻图或像)。

凌家滩文化猪龙(距今5800年——5300年)

很显然,凌家滩的玉猪龙的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凌家滩文化来源于红山文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

凌家滩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与红山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也是同样的传承关系。这里就不分析了。

4、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凌家滩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实一直看我的历史叙述的人,自然就会明白。因为这里逻辑我早就说明了。凌家滩文化出现的时间点是距今5800年。这个时间点是史前一个小冰期开始之前的时间。这个小冰期就是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这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与历史上的所有大冰期或小冰期一样,引起的就是人口的南下运动。这个小冰期对红山文化的影响,就是从距今5500年开始,红山文化在东北进入衰败期。因为距今5500年,可能就是人口大量离开东北南下的时期。

但是对于豨韦氏来讲,在小冰期的之前,就选择了南下,而且一直南下到了凌家滩地区,这个南下运动可能豨韦氏本族,人口不多且行动迅速,所以没有引起其他族群的注意故而沿途没有受到干扰。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豨韦氏在东北期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凌家滩的玉鹰上可以解析出来。

下图就是凌家滩的玉鹰:鹰、前后有头猪与八角星的组合图。

凌家滩文化鹰、前后有头猪和八角星组合(距今5800年——5300年)

这个鹰呢?明显来自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也有猪图腾。凌家滩的这个猪呢?变成了双头猪。对于双头猪的解释,“前后有首”体现的是“封”,“前后有首”的双头猪就是“并封”即“封豨”。所以凌家滩的这个从东北而来的族群,是猪鹰崇拜的豨韦氏族。在东北期间,豨韦氏也融入了鹰族群,形成了豨韦鹰氏族,进入凌家滩,融合当地的“并封”族群,形成封豨鹰氏族。

同样的,豨韦氏退回南方,会遇到本地族群,也会遇到新的族群,与新的族群也需要建立新关系。新关系在哪里呢?在鹰猪图腾背上的八角星上。很显然,这个八角星图案就是一个新人群进入的标志。

这个八角星来自哪里呢?来自汤家岗文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个八角星与汤家岗文化的八角星是一样的,属于“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现在汤家岗文化。高庙八角星是“八向八角星”。说明西部湖南地区的汤家岗文化族群有人东迁了,在凌家滩与南下的豨韦氏组成了新的联合体。

所以凌家滩文化是南下的红山文化的一支(猪鹰崇拜支系豨韦氏)与本地族群(并封,双头猪即并封)及汤家岗文化的一支联合组成的,但豨韦氏处于主体位置。

总结起来就是:从猪崇拜的角度看,河姆渡文化崇拜野猪的一支人(豨韦氏),在很早就北迁而且一直迁移到了红山文化区域,带去了猪图腾,这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来历。在红山文化区域,猪族和鹰族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就是猪鹰联合体。猪鹰联合体是东北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距今5800年,猪鹰联合体最早离开东北,并一直南下到了巢湖地区的凌家滩,与凌家滩本地并封族群和东迁到巢湖地区凌家滩的汤家岗八角星一支组成新的联合体,形成了并封(双头猪)鹰八角星组合图腾。

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消失了。那么辉煌一时的凌家滩文化族群哪里去了呢?我说过距今5300年,中国上古文明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就体现在湖北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横空出世了。夏朝直接就是来源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商朝的良渚文化的特色很浓厚。

凌家滩的玉器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但是凌家滩的这种制作工艺在良渚文化中没有继承下来。所以凌家滩文化不可能是良渚文化的源头。也就是说,良渚文化的源头在环太湖本地,凌家滩文化对良渚可能有影响,但是从玉器的制作工艺看,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凌家滩文化消失后其人口的主流去向不在良渚文化。

下图是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他的造型与红山文化C型龙相同,与凌家滩文化玉猪龙不同,首尾不相连,但是工艺是一致的。石家河文化玉猪龙时间是最晚的(相对于以上的玉猪龙)。如果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直接来自红山文化,那么湖北地区的玉龙出现的时间就要早到距今5600年,与凌家滩至少是同时。但是石家河文化的玉龙出现在距今4600年以后,所以这个石家河龙的来源,在凌家滩。

石家河文化玉猪龙(距今4600年——4000年)

所以,凌家滩文化居民的去向,是湖北的江汉地区。豨韦氏在距今5300年后,逐渐西迁了。到石家河文化时期,为江汉地区带去了玉龙形象。豨韦氏也就成为了石家河居民的一部分,成为了江汉地区的早期居民的一支了。随着石家河文化的北上,豨韦氏也进入到中原。陶唐氏时期有小国豕韦,夏商时期也有豕韦国。东北的室韦可能是豨韦的后裔。

凌家滩文化在距今5300年从凌家滩地区消失,其原因可能跟良渚文化的兴起有关。这以后再说吧!(黄饮冰201844日星期三于孝感)

第三节 凌家滩的主体族群是古黄人豨韦氏,最早的夷崇拜玉人在此出土

一、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缠腰”造型看,凌家滩人最早从尸崇拜进化成了夷崇拜

对于什么是“尸”,什么是“夷”,我已经说得很多了。先有“尼”,由“尼”引发出“尸”,由“尸”演化出“夷”。实际上甲骨文中是没有文字“夷”的,只有“尸”和“人”。我以前也说过,甲骨文中的“人方”就是“人方”,不是“夷方”,所以甲骨文中的“人”并不是“夷”。

从文化的逻辑看,“尼”“尸”“夷”是一体的。“尼”是祭祖活动中代替祖先接受祭祀、享受祭品的人,这个“尼”就是祖先之“尸”。我以前说过,如果不理解,就可以看看西藏的达赖喇嘛和班禅。达赖和班禅是宗教领袖的称号,起源自第一代班禅和达赖,从第二代达赖和班禅开始,担任达赖和班禅的人都是前任达赖和班禅的传世灵童担任,所谓的转世灵童就是“尸”。在《山海经》中,就有很多“xx之尸”的名称。在古人那里,“尸”不是“死人的尸体”,而是先祖或神灵在人间的代表。这说的又是重话。

现在的研究成果是认为在甲骨文中,“尸”和“夷”是通假字,这也是可能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尸”是什么时候转化成“夷”的。既然有“尸”和“夷”是通假字的认识,那么可以认为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夷”的概念了,在结合《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关于“黄夷”的诸夷的记载,所以很有可能“夷”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还是依附在“尸”上,这种现象在华夏文化中是常见的,如“华”就可以是“花”,古人没有发明出“花”字,就借用“华”指代“花”。尽管在上古文字中只有“尸”字,但是在有些意境中,“尸”的表意是“夷”,这就是所谓的“通假”。

我以前对“夷”专门解码过,认为“夷”是祭祀活动中祭祀主体的转换而来。在祭祀活动中,远古没有死者为重、“事死如生”,所以就要用“尸”作为先祖的代表;后来孝子们成为祭祀活动的中心,人们是对孝子表达对逝者的悼念,所以就产生了“夷”,“夷”是孝子的形象直描产生的文字,在祭祀活动中,孝子们都是身穿孝衣(古时谓之披麻戴孝),在孝子的腰部都扎着一根稻草绳。这个稻草绳是单股绞成的,专门用来捆稻草或其它作物的秸秆的。我们孝感话称之为“yaozi”(要子)。

捆稻草用的要子

“夷”中间所谓“s”,不是“弓箭”,而是“稻草绳”,是“孝子的形象”。这个结论,是我个人的结论,是我的独立发现。

——金文夷(由尼演变出尸,尸演变成夷)

对“尸”的解释

在史前出现的玉人上,“尸”和“夷”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如下所示:

红山文化——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玉人。这是“尸”,玉人的腰间是没有“腰缠物件”的。

凌家滩文化玉人(直立造型),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这个玉人才是“夷”。在玉人的腰间是有“腰缠物件”的。

石家河玉人像(来自石家河文化官方网站)

这是“尸”,在玉人的腰间是没有“腰缠物件”的。这个玉人,是一个裸体玉人,与红山文化的裸体玉人是一样性质。不同在于,石家河的这个裸体玉人,明显是穿着内裤的。

黄饮冰201892日星期日。

二、凌家滩文明的本地来源

距今5800年到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无不体现出华夏上古文明的本土共性。

1、祭台。发掘出来的凌家滩的祭台,位于最高处,经过三层夯实而成。凌家滩的墓葬讲究朝向、分区,有等级区域划分。

2、玉器.凌家滩出土的玉龙、玉鹰、玉猪、玉人,制作精美,造型美观。玉龙身上一个精细的小圆孔;玉人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男女有别、准确的服饰仪表表达,足以证明当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青铜制作工具的存在。

3、鹰。在中国本土(东亚),红山文化就出土了玉鹰,凌家滩出土玉鹰就没什么奇怪的了!距今5600年到距今5300是一个小冰期,降温必然导致红山文化农耕居民南移,有一部分红山文化居民加入到凌家滩是可能的,红山文化也喜欢猪,很容易接受凌家滩的猪文化。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鹰

4、八角星。凌家滩玉鹰背上的八角星,与汤家岗文化八角星属同一类型。尽管苏美尔也有玉鹰,玉鹰背上也有八芒星,但是苏美尔玉鹰与凌家滩玉鹰没有共同性,苏美尔玉鹰背上的星图,与凌家滩玉鹰背上的星图也没有共同点,是两个不同文化的不同玉鹰。

汤家岗文化八角星

5.双头猪造型(并封)。对于双头猪造型,《山海经》就有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山海经.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屏蓬、并封都是双头猪。区别在于,屏蓬是“左右有首”,就是有并列的两个头;并封是“前后皆有首”,就是前面一个头,后面也有一个头。

《史记·天官书》说:“奎曰封豕,为沟渎。”《史记.正义》注解:“奎,苦圭反,十六星。娄三星为降娄,於辰在戌,鲁之分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奎宿就是一只“前后皆有首”的“双头猪”。这是我把凌家滩与封豨氏联系起来的根据,也是我认为封豨氏最后迁到了湖北的根据。

中国在考古中也发现了双头猪,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

考古出土的双头猪造型,在距今7300年的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双头猪(并封)图案,距今6800年到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有双头猪鹰八角星组合图徽。双墩遗址出土的双头猪造型距今7300年,双头猪造型与苏美尔八竿子打不着,毫无联系。

双墩文化双头猪,前后皆有首,为“并封”,即为“封豨”

彩绘猪形盒(封豨)

1986年湖北荆州江陵雨台山56号楚墓出土。这也是我认为封豨氏后来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迁徙到湖北江汉地区的原因

6.双墩出土的陶塑人头像是东亚人特征。这里说一下,双墩遗址出土了距今7300年陶塑人头像,其人面,属东亚人面貌特征。

双墩遗址陶塑人头像

黄饮冰随笔2021410日。

三、凌家滩玉鹰与苏美尔鹰没有共同之处,苏美尔鹰背面的图案是波斯菊,不是八角星

1.凌家滩玉鹰造型与苏美尔鹰造型的对比。对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很多人把它与西亚苏美尔人的鹰图腾进行联系,认为凌家滩玉鹰造型来源于西亚苏美尔。这种造说没有依据。

可以仔细观察凌家滩玉鹰与西亚苏美尔鹰,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鹰头构造不同,双翅膀造型不同,背上的图案也不同(不可否认,两者圆圈是相同的),说明它们的文明背景根本不同。

凌家滩玉鹰

苏美尔鹰

2.所谓的苏美尔鹰背上的八芒星,其实是波斯菊,也就是桑格花。对比一下,说苏美尔鹰背上的图案是“星”,的确没有给人“星”的感觉。与波斯菊倒是极其相似。多正规的波斯菊啊!与星没有关系哈!

波斯菊
   
如果是波斯菊,那问题就来了。因为波斯菊原产地是美洲墨西哥。距今5000年前的苏美尔人,很有可能见不到波斯菊。这问题就来了,背上背着波斯菊图案的苏美尔鹰,是什么来路呢?网友已经说了,苏美尔鹰造假的可能性太大了。我相信“花”与“星”的区分,普通人都会是很清楚的。

3.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红泥土,这可能是凌家滩时期存在烧制红砖的证据。距今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发现了成片的红泥土。这可能就是凌家滩时期烧制红砖建筑的遗迹。根据发掘出的红陶块,陶土是经过8001000度高温烧制出来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通过高温烧制泥土加固的方式,建造房屋供人居住,这是用烧制砖制造房屋的原型。由于历史久远,加上凌家滩地区洪水和海浸频发,红砖建筑倒塌,红砖化成了红泥。我们知道西亚发现了同时期的大量的文字泥砖,因为凌家滩的烧制红砖已经化成了泥土,两者在砖的问题上实在无法比较。但是根据西亚苏美尔泥砖的存在,说凌家滩古人会烧制红砖没有不可能的地方。黄饮冰随笔2021413日。

黄饮冰2021513日星期四重新编辑。本文是对史前猪文化多次思考形成的组合文章。本次发出使用题目:《凌家滩的主体族群是古黄人豨韦氏,在凌家滩时期尸崇拜进化成了夷崇拜》。修改题目的原因是夏和夷作为远古崇拜的存在,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先祖祭祀文化的不同而已。根据考古材料,我认为夏图腾是半坡遗址(距今6800-6300年)的“人面鱼纹图”,夷图腾是凌家滩(距今5800-5300年)有腰缠物的玉人。他们同源于祖先祭祀仪式“尼”,不同的是“夷”经过了“尸”进化成“夷”。“夏”和“夷”同源于祭祖文化“尼”,夏朝及以后才演变成种族标志,即西夏与东夷。这次再发,是因为新的凌家滩断代是距今5800年到5300年,改题目为《古黄人豨韦氏从红山文化区域南下凌家滩建立封豨王国,或号称“黄帝”》202403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