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机故障频出,工人上班吸毒,曝光人被“自杀”,波音到底怎么了?

 litianhe_001 2024-03-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最近,波音的麻烦很大。

前天3月15日,又一架新加坡航空的波音787-8型客机从天津飞往新加坡途中发生机械故障,空姐让靠窗乘客密切关注左侧发动机,随后备降在香港。

同一天,一架美联航的波音777-200客机在降落后,发现机身与机翼连接的位置有一块面板没了,应该是飞行时脱落。

而这已经是2024年以来,波音客机发生的第10+N次故障或紧急状况了(我已数不清次数),最近一周内连续发生三次事故,舱门脱落、引擎空中起火、起飞时轮胎掉落、各种设备故障,频出不穷。

巧合的是,就在3月9日,曾在波音公司任质检经理并曝光公司质量问题的约翰·巴尼特,被发现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

图片

要知道,约翰·巴尼特正在和波音打官司,原本计划在9日再次提供证词,而且还提前给家人说过,如果他出了什么事,肯定不会是自杀。

但没想到,9日他突然在车里“自杀”了。

虽然波音马上说,对巴尼特去世感到难过,但几乎所有人都怀疑,波音,你是不是为了掩盖丑闻而做了什么?

那么,波音到底怎么了?

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巴尼特到底举报了啥。

巴尼特是波音的老员工了,从2010年起,巴尼特到北查尔斯顿工厂工作,负责飞机制造的质检工作。

但是,巴尼特刚开始工作就傻了,工厂对质量问题的忽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波音787氧气系统存在严重缺陷,也就是说,一旦飞机高空失压,氧气面罩脱落的话,你戴上以后根本吸不到氧气,很快就会因为缺氧而昏迷。

图片

再比如,瑕疵品管理,是一个制造业最最最基本的要求了吧?发现质量有问题的零部件,应该果断停止使用。但有些时候,工人在知情的情况下,竟然仍然从废品库直接拿报废零件出来安装到飞机上!

巴尼特作为一个质量经理,肯定不能容忍,他也曾向管理层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波音飞机为了能在赶上交付日期,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相反,巴尼特“不懂事”的行为,让他开始处处被波音针对,在2017年安排他退休了。

退休后,收入可就少了一大截,于是巴尼特就开始起诉波音,说波音诋毁他的品格并阻碍了他的职业生涯,最终导致他退休。

巴尼特的起诉引来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调查,间接证明了巴尼特反映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

调查发现,北查尔斯顿工厂内至少有53个不合格零件“位置不明”。

FAA的话很含蓄,但其实透露出来的意思是,这53个不合格零件,很可能已经被装在了飞机上了,不知道哪个飞机正在带病飞行呢。

至于氧气系统的问题,波音倒是自己承认了,说“发现来自供应商的一些氧气瓶没有被正确部署。我们与供应商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片

本来这次FAA的调查属于“罚酒三杯”,但是在2018年和2019年,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的737 max接连坠毁后,让美国不得不开始重视波音的质量问题了,于是司法部和FAA开始对波音开展联合刑事指控。

2021年,为解决这个刑事指控,波音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同意支付25亿美元和解金并承诺遵守一系列条款,以换取延期执行协议,延期期限为3年,如果3年内不发生问题,那么相关指控取消。

结果呢?2024年1月,延期期限结束前两个月,美国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波音客机在飞行途中应急舱门突然掉落。对此,美国司法部介入调查,主要是看波音是否违反了延期协议。

可以说,3月份延期期限到期后,是波音的最关键时刻,波音要面临更严苛的审核,如果审核通过,那么波音就不会被起诉,如果不通过,那么波音麻烦就大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深知波音质量问题内幕的关键证人,竟然自杀了?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死亡原因,警方的用词并不是“Suicide”(自杀),而是“self-inflicted”(自残、自伤),很难想象,一个上个月还信心满满和波音打官司,并提前声称自己绝对不会自杀的 人,这个月在提供证词之前,竟然莫名其妙低以“自残”的方式自杀了?可能么?

图片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巴尼特的自杀是波音干的,但根据“谁受益最大,谁嫌疑最大”的原则,波音恐怕很难自证清白。

毕竟,波音太庞大了,关系着几十万人的饭碗,更关系着美国制造业的荣耀。如果出于这个考虑,似乎“解决掉一个提出问题的人”,也是一个波音和美国政府都能接受的方案了?

这一点,从事后美国媒体诡异的一片沉默,也许就能窥得端倪。

图片

随着巴尼特的死,波音似乎安全了,但乘坐波音的人,可就危险了。

毕竟,质量问题也许会被掩盖,但并不会消失。

我们随便搜索一下,仅仅2024年过去的这两个多月时间,波音就发生了多起事故症候。

我先选几个给大家掌掌眼。

今年1月5日,美国一架波音737MAX 9型客机在空中发生舱门掉落,事后调查显示,在舱门掉落之前,门上至少有3个螺丝孔是空的,大概率是飞机在生产出厂时就没安装。

图片

▲飞着飞着,舱门没了,就问旁边的乘客怕不怕

1月10日,新加坡航空飞往韩国的一架波音787-10客机起飞后发生空调组件故障,舱内气压不稳,被迫返回,这架客机的机龄仅为0.3年,属于全新的飞机。

2月5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37-900客机在飞行时发生引擎起火,从窗户可以看到引擎如同火箭发动机一样向外喷火。

图片

还有上周3月7日,美联航一架飞往日本的波音777在起飞时轮胎脱落,砸烂一辆汽车,随后迫降。美联航事后声明,波音777两侧各有6个轮胎,设计时就考虑了安全性,丢失一两个轮胎没关系。

3月8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37在降落时轮胎又发生故障,冲出跑道坐在草地上。

图片

3月11日,一架从悉尼飞往新西兰的波音787-9“梦幻”客机发生“空中急降”事故,飞机突然下坠,造成至少50名乘客受伤。

总之波音近期的事故五花八门,实在是太多了。

显然,波音的品控不但没有因为FAA的调查而加强,问题反而日益严重。

这么多事故症候,最后竟然没有发生坠机,我们只能说是运气,可是谁能保证,坠机不会在明天发生?

这可是波音啊,美国最辉煌的飞机公司,全世界民航班机的先驱者,创造过人类飞行史上的无数个第一,那么为啥质量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原因很简单,波音的品质控制体系,已经崩溃了。

今年1月份波音飞舱门发生后,FAA对波音进行了6周的审计,发现波音公司“在质量把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全部89项审计中,波音公司通过了56项,33项未能通过,未通过占比超过37%,共发现了97处可能不合规的情况。

特别是在针对737Max机身承包商Spirit AeroSystems的调查中,报告显示有7项审计不合格,不合理超过50%。

报告中提到了Spirit在生产过程中,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葩现象。

比如,出事的737MAX9,设计载员180-220人,根据FAA要求,如果超过200人,那么就要开四个逃生门。波音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在所有生产的飞机上都开了四个逃生门,如果客户购买选择低密度布局180座的型号时,就要把两个逃生门堵上。

然后波音质检工程师在验收时,发现被堵住的门框周围有5个受损的铆钉,于是下达了整改通知单,但等工程师去验收的时候,发现Spirit压根没修,只是拿油漆把铆钉又涂了一遍!

图片

波音的工程师非常生气,再次下达了整改通知,然后Spirit不得不去修,但是修的时候,不小心又把门框里面的胶条给弄坏了,为了修这个胶条,Spirit只能把门给拆了,重新更换安装。但问题在于,装好门之后,用来防止逃生门移位的4个螺栓中,有3个竟然忘了装了!

我们小时候组装玩具,经常出现装完多了几个零件的事,玩几天就散架了,这很正。可是你这是载着200人的飞机啊!你都没发现螺栓没装吗?

因为波音工程师并不知道Spirit拆舱门的事,所以他只是检查了铆钉之后就放行了,也不知道螺栓没装。

就这样,少装了螺栓的飞机,一路通过了质检,交付到了航司的手上,经过多次起落震动,导致内外限位装置无法再限制舱门,再加上起飞后客舱加压,舱门受的压力加大,最终boom的一声,舱门脱落。

图片

其实这个例子,只是波音现在的质量管控问题的一个缩影。报告中还提到,FAA曾目睹Spirit公司的机械师使用酒店房卡检查飞机的门塞,还看到Spirit的机械师在门塞上涂抹肥皂液体作为适配中的“润滑剂”,然后用湿的干酪布去清洁门塞。

更可怕的是,这还只是FAA发现的问题,那么没被发现的,还有多少?不敢再想下去了。
那么,你以为只有Spirit工厂有这个问题?不,质量问题在波音的工厂普遍存在。

半岛电视台一名记者携带隐藏摄像机深入南卡罗来纳州的波音工厂,发现了波音飞机工厂内部的惊人秘密。

记者发现,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摸鱼,有的甚至在吸食毒品,吸high了之后,再去打螺丝......对这种行为,管理层毫不关心,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帮助他们戒毒或开除他们。

图片

记者问工人,这么组装出来的飞机,你们愿不愿意坐?结果15人中有10人表示不愿意乘坐,比例高达67%,而且他们还让家人也不要去坐波音。

工人们还爆料称,工厂管理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90%的问题选择视而不见,显然,这已经不是责任心问题了,而是质控体系的问题了。

图片

除此之外,工人素质也是波音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波音为了迎合“政治正确”,搞了个DEI计划,意思是多样化、公平和包容性。为了这个DEI的执行,波音搞了一套指标体系,其中有一项非常核心的是要按照族群、宗教、文化和性别去向比例去招人,比如黑人必须招多少,LGBT(同性恋或跨性别者)要招多少,LGBT比例直接与企业的高管绩效挂钩。

咱们暂且不否认黑人和LGBT的素质,毕竟这涉嫌歧视了,但问题是,你作为一个造飞机的企业,招人的首要条件不应该是工人的技术水平吗?

工业制造是需要技能的,也是需要组织纪律的,连性别都搞不清的人,能有足够的服从性搞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吗?

结果就是近些年波音工人的素质直线下降,很多人进来之后压根不学技术,波音还很难开除他们,整个生产环境乌烟瘴气,不出事才怪了。

难怪就连马斯克都发文讽刺说:“你想乘坐 'DEI 招聘’优先于您安全的飞机吗?”

图片

有人可能奇怪,波音作为一家造飞机的公司,为何对质量问题如此漠视呢?难道不知道质量问题可能关乎公司的生死吗?

其实吧,波音早就不算实业公司了,而是一家金融公司。

当年,波音在西雅图待得好好的,非要搬家。高管们觉得,凭啥华尔街坐在办公司里挣大钱,我就要辛辛苦苦呆在工厂里?所以干脆把总部搬到了金融更发达的芝加哥,距离工程师团队2600公里,不用再听工程师们的聒噪了。

到了金融业发达的芝加哥之后,波音就成立了一家“波音金融公司”,对外开展贷款业务。

图片

这个业务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很多航司想买飞机,但没钱,那么波音就贷款给你,你拿着飞机运营后挣的钱还利息。或者说,有的航司资产轻量化,就找其他航司租飞机,波音也可以提供押金贷款。

到了今天,波音的金融业务,已经成了波音内部最赚钱的业务,利润率达到了23%,而造飞机也不过10%。

尝到金融的甜头之后,波音开始了“轻资产化”,开始以改革供应链的理由,把大量业务都外包出去,比如前面的Spirit,其实一开始就是波音的工厂,后来独立出去了又承包了波音的业务而已。

业务外包后,效率的确更高了,成本也更低,利润率增加导致股价抬升,高管们分红个个眉开眼笑,但问题在于,波音对供应商的质量管控能力直线下降。

很多时候,不是波音不想管,而是如果管了,不仅管不住,而且还会影响波音的股价。

比如“自杀”的质检经理巴尼特想按照技术标准、施工标准、安全标准去制造每一架飞机,这没错,但这必然影响机型的交付周期,如果交付周期变长,年收益必然下跌,这意味着投资人和高层拿不到分红。

所以,当维护股价成为波音高管唯一追求的时候,出现各种奇葩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图片

比如如果单纯是一家飞机公司,想涨股价就要推出新机型,但波音的钱都拿去给高管分红了,哪来的钱搞研发?于是就只能搞换汤不换药的升级,借此推动股价,737Max就是这样诞生的。

737Max为了省钱,用了旧起落架,但由于起落架太短,新换的省油发动机直径太粗容易擦地,于是只能把发动机在机翼的位置往前、往上移,但这改变了飞机重心,会造成更大的抬头力矩而使得飞机容易失速。

于是,天才的波音工程师想了一个主意:飞机不是容易抬头么?我装一个自动低头的系统不就得了?

图片
▲波音的MCAS系统(机翻)

于是,一个会让飞机自动低头的MCAS系统诞生了,接收到仰角传感器的抬头信号后,会自动让飞机低头。

结果就是,一旦迎角传感器故障,飞机就会一头扎下去,飞行员拉都拉不回来,而波音为了尽快拉升股价,又没有经过长时间试飞就把飞机匆匆推向了市场。

波音737Max在2018年和2019年半年内连续发生的两次惨重坠毁事故,造成346人遇难,都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

图片
MCAS系统出现事故,会让客机向地面俯冲

某种程度上说,波音其实就是美国的一个缩影,脱实向虚、积重难返。

当资本只想玩“钱生钱”的游戏,不愿意老老实实搞制造业,这才有了去工业化,才有了大量的上下游产业链消亡,这又反过来导致技术工人的断层,反映在产品终端,就是制造业的水平越来越差,哪怕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客机也不例外。

在这个过程中,高管们忙着挣钱,没人关心飞机会不会摔死人,至于谁敢指出问题,就让谁消失,对于有着“被自杀”传统的美国来说,太简单了。

图片

这次吹哨人的“及时”死去,也许能让波音暂时渡过难关,但美国的难关,该如何渡过?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滑向衰落,至于真的为国家操心的巴尼特的人,早已死去了。

也许,这就是资本主义美国的必然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