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人体全息图精华版(收藏)附:腹部全息 肠胃调理

 勇敢的芯2 2024-03-17 发布于湖南

“反射区”就是指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在其足、手、耳等部位均有相对应的解剖位置。“穴位”亦称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当一个人的某个组织器官或五脏六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将在人体的足、手、耳等相对应的反射区上产生组织变异,刺激这些有组织变异的部位就会有疼痛感,也叫做压痛反应。
有病变的反射区除表现压痛反应外,触摸这些有病变的部位时,可感觉到像砂粒感、条索状、块状物等组织变异的情况,这些变化对疾病诊断、疾病治疗都十分重要。因此,反射区既是疾病诊断的部位,也是疾病治疗的部位。
以中医为理论基础,以反射学原理为依据,当人体某部位或器官出现病态时,如果对反射区等特定部位进行刮痧、按摩、拔罐、针灸、敲打等刺激,就能获得治疗能量,继而通过经络传递,使之透过皮肤直达经脉,传入体内,直达病源,进而调整和激发身体的免疫力,调节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本篇将人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全息反映配图精华版都整理出来了,值得想学经络穴位的收藏!
1、全息元是针灸按摩之精髓

Image

一级全息元:以肘膝为脐,腕踝为颈,手足为头的“一级全息元”

以腕踝为脐,手掌、足掌为胸,手指、脚趾为头的“二级全息元”

头部全息元

Image

上下肢相应部位的穴位功效类似。

人体上下轴对称关系。

人体前后对应关系。

人体纵向对应规律。

四肢部一级全息元

Image

(a)下肢阴面打开的内脏投影图(b)下肢阴面合拢,阳面向外的体表投影图

Image

(1)足相应于头,太冲相应于目,临泣、地五会相应于耳,照海相应于咽喉。

(2)三阴交相应于胸。

(3)阳陵泉相应于胁肋。

(4)足三里相应于胃。

(5)曲泉相应于脐。

(6)委中相应于腰。

(7)血海、伏兔相应于小腹。

上肢部一级全息元

Image

(a)上肢阴面合拢,阳面向外的体表投影图

(b)上肢阴面打开的内脏投影图

(1)大骨空相应于眼。

(2)二间、三间等穴相应于咽喉。

(3)劳宫相应于心胸。

(4)鱼际相应于胃。

(5)内关相应于小腹。

(6)二白相应于肛门。

手三里和足三里:都有调理肠胃的功能。

上巨虚与上廉:治疗胃肠病功效类似。

委中和尺泽、曲池:都可治疗膝部疾病。

神门和大钟:都能“去心性之呆痴”。

阴郗和复溜:都可以治疗盗汗。

承山和二白:都可治疗痔疮。

少泽和至阴:前者治疗乳疾,后者纠胎催产,两者都与妇产科疾病有关。

鱼际和公孙:前者治疗小儿疳积,后者治疗“胃心胸”疾病。

2、头部全息图

Image

Image

3、手掌骨全息图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4、手部全息图

Image

Image

手部反射区图(左手掌、右手掌)高清图解

Image

手部反射区图(左手背、右手背)高清图解

Image

5、眼睛全息图

Image

Image

6、耳部全息图

Image

7、足部全息图

Image

8、腹部全息图

Image

Image

9、脊椎全息图

Image

10、鼻部全息图

Image

Image

11、面部全息图

Image

Image

腹部全息诊断

腹部全息触诊法是医者以手掌或手指密切接触腹壁,以检查腹壁的坚软温凉,有无压痛和癥瘕等,通过腹部全息元脏腑投影区,触摸腹部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内脏的疾病。腹为人体内脏的重要外象,腹内藏诸多脏腑,是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位。因此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在腹部相应穴位和部位就有所反应。所以腹诊为重要的诊法之一。

Image

(一)腹部全息穴区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是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如上图)。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大小肠;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如下图)。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应。

(二)腹部全息诊手法

腹诊时,医者的手不应凉,也不要突然用力按压,特别对腹痛及神经过敏患者,以免引起腹肌紧张。一般常用的腹诊手法有以下两种:

1.伏手压按法 医者以右手掌伏于患者胸腹,五指微浮起,先徐徐抚摸胸上二三次,然后转向腹部。诊时手掌轻轻随患者呼吸进行,无阻其气,再渐重压,左旋右还,候胸腹内之静躁,诊肌肤滑涩润燥。诊者用右手还是左手腹诊,对腹诊本身无大影响,主要随诊者本人的习惯而定。

2.三指深按法 医者以右手示指、中指、环指之腹侧,微微按腹皮,审候凝滞、结聚。若深按有结聚,宜辨大小以及疼痛与否,如按有微小之征,再以中指探按之;或以三指直立深探,以察腹底之候。

(三)腹部经穴全息诊法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他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应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示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Image


1.梁门穴 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症,当其胃黏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 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

3.鸠尾穴 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4.日月穴与巨阙穴 日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如顶撞,呼号汗出。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 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4寸,旁开2寸。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四)腹部全息穴区按触诊法

腹部全息诊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加剧者为实。本文所论述的腹部全息诊法,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腹部全息诊法。这些腹部全息诊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作用。

腹部按触诊法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腹壁的紧张度、弹力性、肌肉、脂肪、筋膜、皮肤等情况,以了解相应脏腑、组织的状态,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1.辨凉热 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2.辨疼痛 凡腹痛,按之隐隐胀痛,属气滞胀闷,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腹直肌挛急,即腹肌触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患者会感到疼痛。腹肌挛急疼痛多为实证,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3.辨苦满 胸胁苦满的患者在按触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或胸胁部位,气机不畅,但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如脾胃、肺等的病证影响肝胆或胸胁部位而产生胸胁苦满。

4.辨腹胀 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膨胀。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另外,有些高度肥胖的人,亦见腹大如臌,但按之柔软,且无脐突及其他重病证象,当与臌胀鉴别。

5.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症状。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有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

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病变脏腑主要是脾胃。从仲景所述病证和用药看,病变性质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病邪有寒有热或寒热交错,亦可夹有湿邪、痰饮、食积或气机逆乱等。

6.辨肿块 肿块的按诊要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情况。

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但积和聚不同。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左小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小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为肠痈。

腹中虫块,按诊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7.辨悸动 悸动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悸动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悸动等。

心下悸:提示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二:一是心阳受损,失于宣通,二是水饮内停,或水停于胃,或水停下焦,上凌于心。水停于胃者,除可见自觉症状外,叩诊可觉波动感。

脐下悸:脐下悸提示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机逆乱,多见于奔豚病中冲气上逆,病人除有脐下悸外,还可伴有精神不安,心神不宁等症状。二是水饮内停,尤其是水停下焦。

8.辨感觉 按触小腹并有无力空虚感。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之腹证。不仁又为感觉不灵及功能障碍的意思,所以,截瘫、昏迷病人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复等,亦属于小腹不仁的性质。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这种症状可见于下焦虚证。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

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该腹证多见于女性。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移向髂窝。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少腹急结是淤血的体征。

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少腹部的腹候提示病变涉及的脏腑主要有大肠、膀胱、子宫及附件,病机以淤血最多。


肠胃疾病调理:小腿全息疗法+手针

肠胃疾病的预防:早上8点半前之前需要吃干食,中餐后不喝水,晚餐后多走,不喝冷饮和刺激性食物。冬天记得保暖,腿部一定要保护好。
气道口:第三、四趾靠近第三脚趾的位置;解溪穴到膝眼连线的1/2处。

Image

一、找到小腿上的堵点:膝关节最高点与解溪穴的1/2處,靠胫骨外侧这一区域,找到后轻轻点按30秒不等。

Image

二、找到解溪穴轻轻点按

Image

三、找到足中趾背靠近第四脚趾侧

Image

以上三个位置重复操作三遍
一次操作一只脚就可以了,两条腿換着做。
手指堵点:找到手指第二指关节长度与宽度的1/2处靠近小指侧旁开一个区域。

Image

手指的点按30秒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