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了解和引导,但不要轻易评价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4-03-18 发布于四川
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了解和引导,但不要轻易评价
       今早,有一位朋友问:“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明确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对这个问题过去几乎没有好好想过,说不好。抛砖引玉,说了这样一些看法。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某高校做学生认知和行为测试,比如在进教室门口放置挡路的桌椅,看进门的大学生会不会挪开以方便后来者进出。结果发现进出的大学生大多不管不顾,自己过了就不管他人了,测试者对此过程偷偷录像。后来测试者把入镜的大学生们召集在一起,问他们“如果你进门发现有挡路的桌椅,你会顺手搬动一下,让后来者方便同行吗”,参与者大多说“当然”“举手之劳”。当大家说完,测试者放出录像,被试的大学生看到录像中的自己,一些同学不好意思,个别同学对此有了新的说法“社会分工不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个故事启发了我,对其道德行为的评价,最好的方式不是考试。如果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考察道德修养,可能很难得到真实的东西。我执教“教师职业道德”,不是把它当成知识课,而是当成人生修养课。由此,在课程中,我很少采用纸笔测验的考核方式。
      另外,在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我经常说到我上《我喜欢》的例子。

     当老师问“喜不喜欢陈老师?”“喜不喜欢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怎么办?回答不喜欢,可能导致尴尬和让老师生气;而不回答又可能冷场。这时是不是都得说“我喜欢”。这里的提问本身是对学生的为难,学生的回答可能成为粉饰和掩饰,不是他们的真话。用这种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测评肯定是不行的。还有,情感问题也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很多高大上的说法和表达可能只是“假大空”,情感评价可能导致“假大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情感评价导致了“假人”,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意。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轻易进入学生情感的“秘密花园”,更不要践踏学生情感的“秘密花园”
      教育不要轻易评价情感,但可以了解情感、理解情感、疏导情感。就学科教学而言,可能有这样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个别的、私下的、匿名的。比如:
      可以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比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等,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询问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态度和看法,了解他们参与学习的情感状态。
      使用匿名调查。比如设计一份问卷,让学生匿名填写回答他们对学科的兴趣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压力等情感方面的问题。
      还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了解他们对学科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