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上古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快乐老年435 2024-03-18

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也称上古时期,在此期间也出现不少有名的贤臣,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上古时期十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涂山之会

大禹有了治水的功绩之后,最终,他取代了舜的儿子商均,但是这个时候要说他压服天下的还没有,最多也就是在他统治区域附近的部落有威望,那怎么办呢?

很简单,秀肌肉。于是大禹就挑选了三苗部落作为攻打的对象,花了一段时间把他们灭了,灭了三苗以后,大禹宣布在他老婆的娘家涂山这个地方召开诸侯大会。

事实证明,秀肌肉这个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看到禹居然把三苗部落打下来了,一众诸侯被震慑住了,听说禹要召开诸侯大会,赶紧带上礼物来开会。来了有多少人呢?根据《左传》的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所以可知,有一万多个诸侯国赶紧带着礼物来朝见禹。

这里面这么多的诸侯,不能说全部被禹的武力震慑的,也应该有一部分人是感激他治水的功德,所以来朝拜他的。但是根据人性来看,这样的人应该不多。

总之,不管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反正诸侯打会是开起来了。然后禹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顺便把诸侯进贡的额度给确定下来了。

由于涂山氏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所以大雨就想干点什么来,表示自己的功绩。后来想到轩辕黄帝也照开过诸侯大会,在那之后铸鼎记功,铸造了天地人三鼎。所以大禹决定铸鼎记功,黄帝不是铸造了三个鼎吗?那大禹就要铸造九个鼎,然后他就铸造了九鼎。

九鼎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镇国神器,代表君权。在东周时期。楚庄王就曾询问九鼎的重量,等到战国时期,秦武王就更绝,他去朝见周天子的时候,就直接打算把秦国所在地雍州的雍州鼎给带回去,结果鼎没带回去,人没了。

后来,秦灭东周的时候,九鼎自然也就归秦国所有了,但是九鼎实在是太大了,结果运输的时候居然掉一个,这就没办法了,又不能造一个新的补上。

所以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铸造了传国玉玺,那是在九鼎已经没有了的情况下,不然传国玉玺是比不上九鼎的。

据说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偶然得到了轩辕三鼎之一,然后就把自己的年号改为元鼎,所以说古代人对这种镇国重器还是很看重的,而且是越老越好。自从后唐传国玉玺不知道哪儿去了以后,后世也有很多皇帝为此而遗憾呐!

涂山之会影响与意义:涂山之会对夏朝的建立和禹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这次会议,禹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确立了王权,并获得了来自诸侯和部落首领的政治支持。涂山之会还标志着夏朝的正式成立,它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重要的篇章。涂山之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进步,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九、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影响:鲧禹治水的成功解决了当时夏朝面临的洪水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鲧禹治水的经验和成就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治水的基础,对后世的治水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伟大君主,他们的事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那么他们之间的禅让到底是怎样的呢?

1.基础信息:尧,他被尊称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号为“舜”。尧在位时,以德治国,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制定了九州制度,设立了太学,选拔贤能,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他还倡导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提倡人们遵循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舜,他是尧的继任者。舜在位期间,继承了尧的政策,继续推行德治,注重选拔贤能,任用了禹为水利工程的总指挥,使得洪水得到有效控制。舜还进行了巡视,考察各地的政务和民生,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禹,他是舜的继任者。禹在位时,主要负责治理洪水,他率领众人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广为流传的。禹治水的成功使得洪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记载缺失: 上古时期的内容很多都是失真的,变成了传说和谣言。信息在传递中会逐渐失真,在当代许多小事都会在口耳相传中变成都市传说与谣言。更不要说信息传递效率和人均知识水平的古代。

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时期更是如此,一个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夸张化浪漫化变成传说。更不用说再次之后又经历了上千年的加工与创作。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对黄帝的记载存在美化,称其为荐绅先生难言之。这说明在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对于一些重要人物的描述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禅让制?

中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时期,据史书记载,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这种禅让制的实施被广泛传颂,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然而,对于尧舜禹时期的具体情况,历史学家们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有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尧舜的记载存在美化,这表明古代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保持审慎的态度。

比如《太史公自序》中的“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帝王传位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另外,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也对古代帝王传位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篡位夺权比禅让更为可信,认为禅让完全是政治上的欺骗手段。他在《韩非子·五蠹》中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这段文字表明韩非子对于古代帝王传位的方式持有批判的态度。

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禅让制。在罗马帝国,皇帝通常会选择一位有才干的养子作为继承人,将权力传承给他。这种制度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力交接方式。

七、仓颉造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享年110岁。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相传当初仓颉也用结绳记事,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当时的仓颉在黄帝手下做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时,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六、涿鹿之战

事件简介:涿鹿之战是炎黄二帝率领的炎黄部落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进行的一场大战,是华夏民族的奠基之战。

战后炎黄部落与部分九黎部落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我们也就有了“炎黄子孙”与“黎民百姓”的称呼。

相传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善使兵器,特别能打。他麾下的九黎部落已经掌握了金属冶炼工艺,可以制作青铜等金属的兵器和盔甲,武器装备远胜于炎黄部落。

阪泉之战后,炎帝臣服,黄帝成为黄河流域各部落共主,占据了肥沃的土地。而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部落既有先进的武器,又民风彪悍,自然也想与黄帝争一争。《史记》中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约公元前26世纪,蚩尤率部向中原进军,首当其冲的就是居于豫东的炎帝。炎帝领导的神农部落把技能点都点在农业上了,军事实力较弱,仍在使用木质和石质兵器的部民哪里是拥有青铜兵器的九黎部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蚩尤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了炎帝的所有疆土。

炎帝战败后就去求援黄帝,黄帝自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欣然答应与炎帝联手对付蚩尤,随即征召各部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展开战斗。

黄帝麾下都是经历过阪泉之战的熊、罴、狼、豹、貙、虎各部精兵,但蚩尤也十分勇猛,下辖九黎八十一部不仅人多势众,武器还十分精良,在实力上远胜于炎黄联军。在战斗中蚩尤命夸父率领巨人族为先锋,自己亲率九黎部众和魑魅魍魉、风伯雨师等紧跟其后,主动对炎黄联军发起进攻。即便炎黄联军作战十分勇猛,但也难以抵挡装备和人数占优的蚩尤联军,很快败退。

双方相持三年,黄帝九战九败,率部退到涿鹿。而战争也迎来了转机,因为之前一直被蚩尤压制的玄女族选择加入黄帝阵营,黄帝阵营实力大增。黄帝审时度势、考察地形后,决定在涿鹿所在的青丘与蚩尤联军展开决战,涿鹿之战拉开帷幕。

涿鹿山南面是灵山,东面是灵山河谷,河谷两侧都是壁立千仞的高山,河谷最北端的谷口便是青丘。这块地方的气候也有规律可循,在夏秋季节时往往会弥漫数日的大雾,大雾过后会天降暴雨,继而引起山洪。如此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绝对是击败九黎的绝妙战场,黄帝只需要将蚩尤联军引入河谷,便能利用天时地利击败蚩尤。反观蚩尤,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但在策略和战术方面根本不是黄帝的对手。

涿鹿之战中,天气果如黄帝所料,接连三天的大雾,五步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但黄帝早就命风后制作了指南车,大雾对炎黄联军影响不大。蚩尤联军这边就不同了,即便早就习惯了在多雨多雾的环境中生活,但仍不敢轻举妄动。炎帝便趁机率军向蚩尤发起进攻,好在蚩尤有风伯雨师的帮助,很快稳定战局,开始组织人马反攻。炎帝不敌后向灵山河谷撤退,蚩尤不知这是诱兵,率军紧追不舍,结果黄帝早就在青丘设了伏兵,又打了蚩尤一个措手不及。

蚩尤在前方敌情不明的情况下,选择原地整顿。爆雨随之而来,早有预料的黄帝已经命应龙提前在灵山河源头水关垒石筑坝,等到坝中蓄满水后,应龙掘坝放水,洪水顿时冲入河谷,将蚩尤联军淹没,一时之间哀嚎遍野。等洪水退去,黄帝便率军杀来,丝毫不给蚩尤喘息之机。伴随着八十面夔牛大鼓的擂呜,炎黄联军如潮水般涌入蚩尤营寨,蚩尤联军一败涂地,蚩尤也被应龙所杀。

九黎蚩尤氏政权被黄帝击败后,九黎部落就此四散逃亡,至于九黎族最后的下落,根据史书的记载有两种可能:

1.融入华夏成为“黎民”。我们现在常说黎民百姓,而在上古时期“黎民”和“百姓”则有着不同的含义。黄帝击败蚩尤之后,部分九黎人战败被俘,他们便被称为“黎民”,而取胜的黄帝部落联盟,因聚集了不同的氏族群体,又因古人以百而言多,因而被称为“百姓”。《国语·楚语》有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也就是说当时“百姓”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总称,而“黎民”则是指奴隶。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中,战败的蚩尤部落部分人成为了奴隶,直到春秋以后奴隶制逐渐废除,这才开始融入到华夏族群当中。

2.四散逃亡成为部分少数民族祖先。除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之外,其他的九黎人有的向西和向南逃亡,成为了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

蚩尤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尤其现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如苗族、瑶族等,将蚩尤视为抵抗外族侵略和捍卫族群利益的英雄。

苗族和瑶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中常常会提及蚩尤的故事和形象,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此外,蚩尤还被尊称为战神,他在这些民族的历史传说中被视为祖先和英雄,代表着勇气、智慧和族群的团结。

此外就是有关蚩尤的长相,后世相传的人语兽身的蚩尤天生与常人长相不同,像个怪物,这完全是虚构的,因为这可以从现在所留存的史籍和出土的一些考古文物中可以证明蚩尤并非野人或怪物,只是长得丑陋了些而已,应该和明太祖朱元璋差不多。

而蚩尤之所以被描述成“人语兽身”的像个怪物,虽然本领非凡,一是因为人类对于“不同”从古至今都有着排斥的心理,二是因为后来封建王朝的儒家学者们又把黄帝作为正统,所以把蚩尤当做反面教材,对他大加抹黑,三是关于上古时代的这段历史的古籍资料缺乏,最终才会造成这些问题。

五、阪泉之战

1.战争简介:阪泉之战是黄帝在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

2.战争起因:神农氏自公元前30世纪攻并斧燧氏后成为天下共主,传至黄帝时期已经是第九代炎帝在位,过了四百年,日渐式微,诸侯部落相互征伐而莫能止。

黄帝,姬姓,传说他都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传说黄帝发明造车作为舆乘,因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泛黄,遂称黄帝。炎帝,姜姓,是发祥于姜水的那支古族后裔。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古氏族日益繁荣、昌盛,分裂出很多氏族,发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3.战争过程:

黄帝执政之后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部落势力发展迅猛。

随着黄帝部落日益强大,加上炎帝暴虐百姓失去民心,越来越多的诸侯开始归附黄帝,威胁到了神农炎帝的统治,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约公元前26世纪,阪泉之战爆发。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双方列开了阵势。

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用火围攻。风助火势,使得轩辕城外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大破炎帝火攻战术。

黄帝立即开始反攻,率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并嘱咐手下军士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伤他的性命。

随后在阪泉河谷中,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继续挑衅。黄帝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不断提高,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

黄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就把洞穴挖到炎帝营地后方。某天,黄帝兵将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4.战争影响:黄帝仰慕炎帝先进的农耕及医疗技术,决定冰释前嫌,与炎帝共同治理天下,炎帝欣然接受。战争结束后,炎黄二帝与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了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炎黄二帝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

阪泉之战影响巨大,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四、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氏,亦称神农,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

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

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传说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如下: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很明显,少典、有乔都应为古国名或部落名。

又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个炎帝,而应为榆罔。

又很多人说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尸子》。《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这里要说明一下,按《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是一个部落,它的首位领袖不是“炎黄”中的炎帝。《尸子》中说的七十世应该是整个神农氏共传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纪》不一样。

由于上古时的记载缺乏详尽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所以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目前还没定论。

三、伏羲氏创八卦

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伏羲氏是八卦、文字、医药、琴瑟等的发明者,教人结网、渔猎、嫁娶,创立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或“文皇”。伏羲氏还与女娲氏为兄妹或夫妻,共同补天造人,拯救了天地之灾,被认为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伏羲氏是三皇之一,位居东方,以木德而治天下。

伏羲的诞生极其神秘色彩!相传伏羲的母亲,是华胥部落的一位名叫华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外出游玩,来到雷神居住的雷泽,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她很好奇,伸出一只脚,在这巨大的脚印中缓缓踏下。归来后,她怀孕了,不久生下了一个人头蛇身的男孩,取名伏羲。

伏羲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后来伏羲成为部落首领,教部落族人制作简单工具,发明弓箭,猎杀野兽,驯养野兽,制作简易渔具,织网捕鱼,带领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众生进入畜牧生产初级阶段!伏羲建立了婚嫁框架系统,创造了日历,发明了乐器。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符号——八卦!

当时,人们对天空中的云雷、闪电、风雨、雾雪等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众人纷纷过来询问伏羲,伏羲却无法解释大家提问的问题。这些事情,他一直都想弄清楚,可是想来想去,就是找不到头绪!有空的时候,伏羲试着自己思考。他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了解地面上各种生物的变化,对自然界飞禽走兽的活动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解和研究,于是,深受启发,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印记,制造八卦!

伏羲发明的八卦中,乾坤代表天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通过这种方式,他解开了自己思考过的宇宙奥秘,掌握了山河法则,天人合一的法则,终于解开了一些别人多年未解开的谜团。

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符号系统,也是易学的基础。伏羲氏根据八卦演变出六十四卦,并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为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燧人氏钻木取火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遂明国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人,五氏之一。燧人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开创了史前火文明。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fú)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wěi)氏.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带。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聚集地。

一、有巢氏构木为巢

有巢氏,又称“大巢氏”或“巢皇”,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关于有巢氏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据《庄子·盗跖》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另据《韩非子·五蠧》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这种说法是合理而真实可信的。从人类进化史角度看,人类由古猿而类人猿而猿人最后进化成我们今天的人,是一非常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们可以将“构木为巢”视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至于“民悦之,使王天下”,我们以为“王”无非是氏族部落首领而已,“天下”也非后世所谓之一统之天下。原初人类,人本来就少,彼此相距遥远,见也不易,所谓“王天下”者,岂区区百里之天下耶?

此前,我们中国考古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180万年的西候度人及云南元某人(170万年),最近在河北张家口的泥河湾进行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的中国古人类活动遗址。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是在埃及及两河流域(现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地),距今大约300-500万年。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石头工具了,象砍砸器、刮削器等,他们靠采集和猎狩生活。在丛林中古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大的猛兽。人们受鸟巢的启发,于是想到了在树上筑巢而居。这样人们白天采摘、捕猎,晚上则上树入巢而眠,就不用再担心为猛兽所害了。还有人认为,猿人也是由猴子进化而来,所以古人类构木为巢生活在树上,也就没什么可奇怪了。

“构木为巢”以避兽害这一事实当发生在距今150万年以前,甚至更早。距今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古人尚无人类进化史的知识,另外那时候的人们对远古之事也无时间上的概念,统称之为“上古”。这样我们就可明白为什么他们及后世将有巢氏也列为“三皇”之一,并且还“使王天下”了。

此外,有巢氏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延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氏族部落。有巢氏的贡献在于教会族人隔空建屋、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发明土葬、族外通婚等。这些发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发明和创造的。

注:本文不含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小说事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