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内障中医治疗

 大乌乌 2024-03-18 发布于北京

中医古籍中无白内障之名。今之所谓白内障一病,包括在内障眼病这一大类之中,如圆翳内障、如银内障等。唐代《外台秘要》将本病称为“脑流青盲眼”,谓:“无所因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痒……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症状描述颇为仔细。由于各人睛珠混浊的程度、颜色、形态、位置及原因不同,名称各有所异。宋元时代《秘传眼科龙本抡》一书,对内障眼病分类有23种之多,每种症候,均作了具体论述,后世的《世医得效方》、《审视瑶函》、《证治准绳》、《目经大成》等医书也多有论及。在病机方面,《龙木论》认为主要由肝风或肝脏积热所致,元代倪维德则强调“阴弱不能配阳”,肾阴不足为其本。明代《针灸大成》认为其病因为“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在治疗方面,古代治法也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医家誉为“开瞽第一品方”,《龙本论》中还载有20首治疗内障眼病的专方。针灸治疗,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记载,以后的《千金方》、《龙木论》均有许多介绍。《针灸大成》在提出针灸处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此外,中医还较早运用手术治疗本病,如《外台秘要》“用金篦决”,《龙木论》较详细地论述了金针拨障术。中医认为本病由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外伤、暴力等原因引起,肝开窍于目,目得肝血而能视,瞳神为水轮属肾,肾精充足则精采光明。若因年老体衰,精气不充,或因劳心过多,阴血专耗散,或先天禀赋不足,则可导致肝血不足、肝阴亏损及肾精不足,且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故肝肾阴虚常同时存在。精血不足,肝肾两虚,则晶珠失养而成内障。年老体弱,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匮乏,目失濡养,则导致本病的发生,且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亦可导致本病。年老之人皆少动多静之体,血运因之而迟滞缓慢,久而形成瘀血。又因外伤、暴力,晶珠惊震,气滞血瘀,侵扰神水而逐渐混浊变白。另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充盈,也可使晶珠失荣,以致内障渐生。

【辨证分型】

1.肝肾阴虚

证候:晶珠混浊,视物昏花,眼前黑影,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潮热盗汗,舌红苔白或少苔,脉细。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昏花,腰膝瘦软,脉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昏花;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开窍于目,精血同源,肝肾阴虚则脑髓、骨胳失养,故头晕耳呜、腰膝痠软;而舌红少苔、脉细也为阴虚之征。

2.脾肾阳虚

证候:晶珠混浊,视物昏糊,视远不清,形寒肢冷,面色毗白,喜热畏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昏糊,喜热畏冷,大便溏,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肾阳虚衰,脾失健运,精气不能上贯于目,晶珠失养,渐变混浊,故视物昏糊;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喜热畏冷;阳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下注则小便清长,脾肾阳虚,水谷不得腐熟运化,故大便清薄;舌淡苔白,脉沉弱皆为脾肾阳虚之征。

3.气血不足

证候:晶珠混浊,目暗无神,视物朦胧,不耐久视,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肢软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朦胧,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气血不足,不能润养于目,晶珠逐渐混浊,故视物朦胧,不耐久视,目暗无神;气虚血亏,不足以生神及充养周身,因而神疲肢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肝热上扰

证侯:晶珠混浊,视物不明,头昏眼胀,或目涩头痛,或生眵流泪,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不明,眼胀头昏,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热循经上攻头目,蒸灼黄精,目失濡养,致晶珠变混,视物不明;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见目胀头昏,急躁易怒,甚则头痛,生眵流泪;口苦咽干,脉弦数也为肝热所致。

5.阴虚挟湿热

证候:银障渐发,目涩视昏,眼干不适,烦热口臭,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或细数。

辨析:①辨证:以目涩视昏,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素体阴虚,中湿化热,目失阴津濡养,更被湿怫郁,故晶珠混浊,目涩视昏,眼干不适;热扰心神,则心中烦热;湿热郁遏胃肠,升降失常,水湿不化则口干不欲饮;浊气上升则口臭;浊气下降,气机不利则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或细数也为阴虚挟湿热之象。

6.血瘀型

眼前黑影飘移不定,视力减退,同时可兼兄肝、脾、肾三脏虚损之表现。舌质有瘀点,脉弦或涩。

【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枸杞子10g,菊花10g,熟地15g,山萸肉10g,泽泻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当归10g,白芍10g,楮实子10g。阴虚有热,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清热;腰膝痠软,加杜仲、桑寄生以益精补肾,强壮腰膝。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明目大补汤《审视瑶函》加减,生熟地各15g,白术9g,茯苓15g,党参9g,白芍9g,甘草6g,当归9g,黄芪15g,制附子6g,肉桂6g。脾虚湿停,大便溏薄,去当归,加薏苡仁、扁豆健脾渗湿;四未发凉,改肉桂为桂枝,并加细辛以辛温通阳;完谷不化,纳差者,加焦三仙以开胃化食。

3.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加减。黄芪15g,党参9g,葛根15g,蔓荆子9g,炙甘草6g,当归9g,拘杞子15g。心虚惊悸,头晕少寐,加五味子、远志、茯神以养心宁神;若纳滞无味,加枳壳、焦三仙以利气和胃。

4.肝热上扰

治法:清热平肝。

方药: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12g,草决明12g,赤芍12g,青葙子12g,木贼12g,荆芥12g,麦冬12g,栀子9g,羌活9g,大黄6g。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实者,酌去大黄、栀子;无外邪者,去荆芥,羌活;头痛目涩,生眵流泪,加蔓荆予、菊花、白芷以祛风止泪,清利头目;急躁易怒加柴胡、制香附以疏肝理气。

5.阴虚挟湿热

治法:滋阴清热,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阎氏小儿方论》加减。生熟地各15g,麦冬9g,枳壳9g,甘草6g,茵陈15g,枇杷叶9g,石斛9g,黄芩9g。若湿热重,酌去生熟地,加茯苓、厚朴、黄连等健脾清热利湿;若阴虚重,加拘杞子、菟丝予以滋阴补肾。

6.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祛障明目。

方药:丹参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9克,枸杞子12芄,菊花9克,白蒺藜6克,蝉蜕6克,夜明砂6克,青葙子6克,草决明12克,磁石6克,神曲9克,桑椹子9克,陈皮9克。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者,重用青葙子、磁石,加石决明、炒枣仁;口渴欲饮,汗出尿频,加黄芪、花粉、石斛、葛根;口臭、便秘、苔黄腻,加黄芩、大黄、桑皮、藿香。

【白内障专方治疗】

(1)治障汤

组成:熟地15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9克,谷精草9克,白蒺藜9克,枸杞9克,决明子9克,菟丝子9克,菊花6克,石斛6克,五味子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一疗程。同时加服维生素C200毫克,每日3次。

(2)化障汤

组成:生石决30克,磁石30克,生地12克,枸杞12克,白芍12克,密蒙花12克,菊花12克,夏枯草9克,石斛9克,谷精草9克,白蒺藜9克,女贞子9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

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炒白术;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龟版;服药日久,疗效不显,加牡蛎、鳖甲、昆布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通明补肾丸

组成:石决明30克,人参60克,生地60克,桔梗30克,车前子30克,茺蔚子60克,白芍30克,细辛15克,大黄9克。

加减:血压偏高加菊花、钩藤;头晕加天麻、龟版;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小便淋沥加泽泻、丹皮;回艮睛干燥加枸杞子、石斛。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等量蜂蜜制成丸药,每丸重9克,早晚空腹各服1丸。

(4)驻景金水合方

组成:本方可分为两部分。

①驻景丸:楮实子25克,菟丝子25克,茺蔚子20克,木瓜10克,苡仨30克,三七粉3克,鸡内金10克,炒谷芽30克,炒麦芽30克,枸杞15克,怀山药25克。

②陈氏金水丸:净慈姑粉300克,玄参120克,白芨12克,百草霜120克,升麻30克。

用法:驻景丸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陈氏金水丸制成丸药,每日2次口服,每次6克。或上二方一起制成丸药,每日2次口服,每次10克,3个月为一疗程。

(5)消障汤

组成:生石决30克,草决明15克,谷精草12克,生地12克,赤白芍各12克,女贞子12克,密蒙花12克,菊花、沙菀子各12克,白蒺藜12克,党参12克,黄芪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白术;合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加牡蛎、钩藤;合并糖尿病者加麦冬、天花粉、熟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白内障针刺法】

体针加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睛明、球后、承泣。配穴:第一组:翳明、合谷、足三里、肝俞、肾俞、脾俞、光明;第二组:心、肝、肾、皮质下、眼、目1、目2(耳穴)。

操作:每次主穴取1~2穴,配穴第一组取2~3穴;第二组耳穴压丸,取4~5穴。眼区穴位,缓缓刺人0.5~1寸,得气(针感扩散至眼球)为度,不提插捻转”其他穴位,得气后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双侧均针,15次为一疗程;耳穴上以王不留行子一粒置于0.7×0.7厘米小方橡皮胶布上,予以贴敷,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次,每次10分钟,每次一侧,3日换1次,左右交替,5次为一疗程。

耳穴埋针

取穴:主穴:眼、肝、肾。配穴:内分泌、交感、神门。

操作:主穴必用,配穴任选1~2穴。耳廓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住经严格灭菌之图钉形揿针,选准穴位刺人约1毫米深,用胶布固定,并按压3~5分钟,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发热潮红。每次贴一侧,3~5天换贴1次,左右交替,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1周。

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光明、三阴交、足三里、养老、曲池、内关、合谷。配穴:肾俞、肝俞、血海。

操作:每次取1穴(双侧),体弱者酌加配穴1穴(双侧)。取注射用维生素C100毫克(2毫升),或第1疗程,用当归注射液2毫升,加维生素C注射液0.5克混合;第二、三疗程取维生素B1注射液50毫克、维生素B,9注射液100微克、当归注射液1毫升,三者混合,用5毫升注射器吸入药液,每入选定穴位,得气后,快速推入药液1~1.5毫升,每日1次,主穴轮流取用,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穴住冷冻

取穴:祛障穴。

祛障穴位置:两睑裂部及上、下方角巩缘。

操作:患眼用地卡因作粘膜麻醉之后,用棉签蘸液氮微量,迅速冷冻祛障穴10~15秒,冷冻后外用氯霉素眼药水或利福平眼药水点眼,每1~2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