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品讀历史 2024-03-18 发布于广东

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邻国,中哈两国互利友好,来往紧密,它位于中亚地区,土地面积27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传承千年的游牧文明国家。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90多年前,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曾经出现过一次人间悲剧,国内因饥饿等非正常原因大规模死亡,总人数超过3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这是个悲剧,它不是因为天灾,更不是战乱,而是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失败的结果。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本是一件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但它就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如今看来有多么的荒唐,当时的民众就有多么绝望。

遗憾的是,对哈萨克斯坦造成严重破坏的大饥荒,却没有在近代史上留下太多的浪花,许多人不知道这段冷门的历史。

它不该被遗忘,让我们一起重拾历史,不要忘记警示。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每一次惨烈的迫害,总是有着令人振奋的正义理由,发生在哈萨克斯坦的大饥荒也不例外。

1928年,在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推动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开始了,也就是苏共中央的“一五计划”。

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改变前苏联农业国家的现状,使其快速转变为工业国家,当然,领袖的野心不止如此,他想通过五年的工业化建设,使综合国力赶上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在当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被前苏联当局广泛宣传,为此也迎来了大量加盟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前苏联当局必须向外界证明其制度的优越性。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一五计划”实施后,城市中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农村则实行农业集体化,具体形式是办集体农庄,土地国有,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大部分生产资料强制公有化。

但农业集体化有前提条件,对象必须是有固定耕地的农民,而地广人稀的哈萨克斯坦,是历史上的突厥人后裔,他们自古以来都过着游牧生活,既没有固定的土地,也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数据显示,1926年的哈萨克斯坦有25%的人从事农业;38.5%的人从事牧业;32.2%的人农牧兼从;10%的人依然过着传统游牧生活。

这意味着国内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从事着牧业,换句话说:大部分哈萨克人以畜牧业为生。

在这里推行农业集体化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总不能把牧民们的牛羊集中在一起饲养吧?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不仅管理难度大,而且草场根本承受不了,依然要通过游牧才能满足牛羊对草料的需求,最终不过是从一户人放牧变成集体大规模放牧而已。

很显然,畜牧业是无法实现集体化的。

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很多牧民甚至开玩笑调侃,“骑着骆驼是进入不了社会主义的。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苏共中央自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早在政权建立之初就对畜牧业存在着偏见,认为其“具有与社会进步相抵触的落后的性质”。

翻译过来就是,畜牧业是拖社会主义的后腿。

那么,消灭畜牧业就成了哈萨克斯坦农业集体化的首要任务。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1929年,随着苏共中央召开相关会议,心急的领导层再也不愿意多等,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饿死数百万人的大饥荒即将拉开序幕。

新的政策要求1932年起每年要向苏共上缴160万吨粮食,如果是上缴160万只牛羊,对哈萨克斯坦的来说只是小意思,但说到粮食就捉襟见肘了。

为了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当时的地方负责人宣布:到1933年,哈萨克的56.6万户牧民家庭中至少要有54.5万户实现定居。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他认为,只要牧民定居下来成为农民,进而从事农业,才能有粮食上缴。

实际执行中,当局并没有向那些被强行要求定居的牧民提供房屋、建筑设施和农具,他们根本无法耕作。

所谓的集体农庄其实什么都没有,有些甚至还建在连水都没有的戈壁滩上,在这里维持生活都困难,更别提从事农业生产了。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也许会提出疑问,既然哈萨克斯坦以畜牧业为主,三十年代又没有出现极端天气,那时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怎么会发生饥荒呢?

真实的历史,远没有想象的诗情画意。

为了让牧民定居下来,苏共中央派出军队强行抢走了牧民们了的牛羊,同时焚烧牧民的帐篷,驱赶他们进入农庄,在不满情绪的影响下,牧民们宁愿把牲畜就地宰杀,也不愿上交给农庄。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定居到集体农庄后,残存的牲畜缺乏过冬的草料,大部分都没有熬过冬天就饿死了。

以常见的牲畜羊为例,1928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的羊共有18950万只,到1932年全国的羊总数锐减为138万,畜牧业遭到了灭绝性的打击。

依靠传统的畜牧业已无法填饱肚子。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农业呢?

被鼓吹充满优越性的集体农庄,实际上只开垦出不足原计划15%的土地,根本无法实现粮食自给,粮食产需完全失衡。

至此,畜牧业被摧残消灭,农业又没有发展起来,哈萨克斯坦彻底陷入两难的绝境之中,震惊世界的大饥荒就这么上演了。

根据哈萨克斯坦官方公布的数据,1931年-1933年发生的大饥荒,一共导致该国近300万人口非正常死亡,约150万人被迫逃离故乡,人口总损失达到当时总人口的60%-65%。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举国上下饿殍遍野,草原上饿死的农牧民堆积如山,惨食子女的悲剧开始上演,邻里之间为了生存展开殊死争斗,为了一片面包都会相互杀戮。

触目惊心的大饥荒夺走草原的一切,那些逃难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再回来了,原本国内人口最多的哈萨克族,在大饥荒之后变了少数民族。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更令人深思的是,前苏联当局虽然对大饥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苏共中央的领导更多是在决策层面发挥作用,政策的真正执行者,绝大部分是哈萨克人,是他们的变本加厉、公报私仇的对待同胞,加剧了饥荒的严重程度。

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官方始终坚持宣传,90多年前的大饥荒是一场人造灾祸,他们还将每年5月31日定为受难者纪念日。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那么,这场灾难又是如何收场的呢?

农业集体化的尝试失败后,坐在莫斯科的决策者们终于发现,哈萨克斯坦无法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实现全面社会主义的转型。

1934年,在苏共中央第17次大会上,前苏联的领导层一致认为哈萨克斯坦集体化的失败,是因为当地牧民不愿意过定居生活。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多么荒唐的理由?

当然,发生大饥荒的事,他们是绝口不提的。

那仿佛只是一次发生在实验室的实验而已,结果失败,但没有人会在意小白鼠的死活。

完。

后记:

经常看到网上有人盲目崇拜前苏联模式,一厢情愿的以为如今的俄罗斯,乃至曾经的苏维埃联盟成员国都在怀念前苏联时代,实际上,虽然前苏联和斯大林确实伟大,但没有任何人会怀念他们。

谁真的想重回苏联时代?

只有少数不明真相的中国网友而已。

电影《哭泣的草原》描写了大饥荒时期的哈萨克斯坦,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影片中人民对待前苏联是什么态度,一目了然。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前苏联“改牧为农”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