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苦短浮生若梦,苏轼6首诗词:在青山绿水之间,寻见人生哲理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4-06 发布于广东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时,过大庾岭作了“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过一次崇高险峻的大庾岭如同受一次重要的洗礼。

苏轼一生坎坷,一生不断被迫地迁徙,却主动地走出丰富的人生。

在游历的青山绿水之间,去寻见人生哲理,在幽居的生活里发现无穷乐趣。

[01]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府,在徐州抗洪有功,但他的仕途并没有因为这个政绩而有所改善,徘徊在权力核心之外的他感到无言的孤寂。

这一天,苏轼来到彭城的燕子楼。燕子楼是唐代著名将领张尚为其爱妾盼盼建的一座小楼。

盼盼美貌非凡,能歌善舞,白居易曾参加过张尚书的宴会,还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张尚书逝世后,盼盼感念旧情,未嫁他人,在燕子楼幽居数十年。

那天晚上,苏轼留宿燕子楼,梦见关盼盼,醒来后却重寻不见,他怅然若失,终于悟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月光如秋霜一样冰冷,夜风如秋水一样清凉,如此秋夜寂静清幽。

弯弯的河港里鱼儿欢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轻落,只可惜这美妙的月夜无人欣赏。

三更的击鼓声传来,树叶铿铿的落地声清亮,将我从幽梦里惊起,独自在这茫茫夜色里,走遍园里的每个角落。

流落天涯无依的我,早已望穿回乡的山路和故园。当年的燕子楼也空荡无人,只留下飞来飞去的燕子。

古往今来如同梦幻从未醒过,留下的只是那旧欢新怨。想象多年后人们对着黄楼夜景,也会为我长叹唏嘘吧。

苏轼之所以提到多年后别人对着黄楼感叹,那是因为在前年八月徐州城遭遇大水。

苏轼亲自率领民众抗洪,并且建楼于徐州城东门,五行中土能压水,土又是黄色。所以命名为黄楼。

苏轼由此想到自己修建的黄楼,若干年后是否也会如燕子楼一样人去楼空,从而借此设想后人对着黄楼凭吊自己。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在外漂泊为官已有数年之久,他早已身心疲惫。

看着眼前的黄楼不免让他感到无限惆怅和迷茫。盼盼已杳无踪影,化为历史的尘埃,只剩下这空荡荡的燕子楼,紧紧锁着轻轻呢喃的燕子。

世间的一切,无不是空梦一场。千年之后,后人真的就如苏轼所料在伤感着关盼盼,在感慨着他这一晚夜宿燕子楼的情景。

人生如一场梦,只有清醒的人才知其为梦,然而清醒的人却何其少。那些自以为醒来的人,并非真正醒着,而是仍然在梦中。

所以庄子才会感叹:不知庄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古往今来,莫不是如此。

[02]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在黄州时的种种心情十分复杂,因为仕途不顺,他只能在山水间寻找乐趣,对景色有了敏锐的感知力,一些看似平淡的景色,在他眼中也会衍生出别样的情致。

只见远处是葱郁的树林,高山隐约可见;眼前是茂密的翠竹,生长在夹墙角边,将墙围了起来,增添了一丝绿意。

他的目光由远改近,最后落到他所居住的房舍里。在院落边,有一个小小的、早已干涸的池塘,里面长满了枯草。这时,阵阵蝉声传来,凌乱的叫声让人心烦意乱。

这些景色在他眼中杂乱不堪、了无生气,也是他当时的心情所致。他被迫过着隐居的生活,所有政绩都化为乌有,前路茫茫,不知归期;

再加上经历生与死的煎熬,度过无数个漫长无助的黑夜。他的内心早已乌云密布。

有几只白色的小鸟从头顶飞过,不知要飞到哪里去,它们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整个天空任由它们翱翔。

满池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顿时让人精神一振。他说荷花是“细细香”,说明那扑来的荷香是淡淡的,有着一股清雅之气。

在乡村的田野上,他拄着杖藜在夕阳下独自徘徊。他的生活就是如此单调,索然无味,像是在打发时间,而不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隐士生活。

尽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微雨,让漂泊不定的人享受到一日的清凉,但是谁又能想起他这个被贬在黄州的词人。

唐代李涉有一次当他无意间经过幽幽竹林中的禅院,并与鹤林寺高僧谈禅悟道闲聊。

聊天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写下了“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苏轼也只能是自宽自慰,“又得浮生一日凉”。

嘿嘿,好与不好,日子一天也就过去了。

这首词处处透露出一种萧索,一种无奈和沧桑。

他只能在院子里徘徊,或独自漫步乡间,无所事事,孤独苦闷。

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能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磨时光;

只能留意眼前的景色,以此获得一丝乐趣。

同时,他深刻感受到生命在流逝,人生像满池的荒草那样毫无生气。

尽管他无所事事,但生活的压力从未减轻,朝廷的俸禄少得可怜,加上他喜欢饮酒,喜欢游山玩水,日子很快就难以为继,他必须另谋出路。

一时间,生活的苦恼与内心的忧愁一并涌来,但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无路可走时,就是柳暗花明。

[03]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平山堂在扬州市大明寺一侧,为欧阳修所建,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对其一生影响巨大。

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欧阳修读了苏轼的文章后大为叹赏,本打算提拔为第一,他误以为是自己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开嫌疑直接就将它列为第二,也就是说,凭真本事,苏轼本来可得第一名。

但这件事不影响苏轼一生对恩师欧阳修的尊。

三次经过平山堂,半生便转瞬而过。不见恩师已有十余年。如今只见当年他题在墙壁的墨宝,依旧龙蛇飞舞。

苏轼一生三次经过平山堂,第一次是离京任杭州通判时;第二次是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现在他黄州赴汝州时经过扬州,又来到平山堂。

三次来到平山堂,也是他三次调任,三次辗转,心中不免感怀。

时年48岁的苏轼已过半生,与恩师阔别十年,也是对自己十年间辗转不定的人生感慨。

想要凭吊恩师欧阳修,当他凝视欧阳修留在平堂山墙上的墨迹,仍然能感受到曾经的气势,就好像恩师还在自己眼前一般,不禁唱起恩师自己作的词。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读着恩师的词句,苏轼心中无限感慨,恩师的词意直达:趁现在年轻,及时行乐。

想当年,他初到京城,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使他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在欧阳修不遗余力的帮助下,他才能有今日的成就。

恩师仙去,一切皆已成空,白乐天有诗言“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巧妙的用了“休言”是反用,人世沧桑之感扑面而来,不要再说万事都是空,其实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那些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梦中,到最后仍会归于虚空。

[04]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在重阳日涵辉楼宴席上与黄州知州徐君猷对饮。

徐君猷没有因对方被贬而显出怠慢之意,与苏轼交情深厚。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有借酒消忧,打发秋日时光。

世间万事到头都是转眼成空,所以不要再提往事。

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明日黄花:古人重阳节都要赏菊、节后菊花逐渐败谢。

苏轼也有《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重阳节过了,菊花也就没有人关注了,就如中秋节过了,你再给别人送月饼也不合时宜。

在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

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只是菊花凋萎,蜂蝶均愁,届时多少有点时过境迁的迟暮之感。

被贬黄州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剩的矛盾心境,带着牢骚的自嘲总是有一丝诙谐的趣味。

[05]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当然,性情旷达的苏轼难免也有伤感之时。他寄居黄州,生活在东坡之下,想要避开世间的纷纷扰扰。

苏轼明明已经离开了朝廷,心中却仍有渴望。或许是心有不甘,或许是壮志难酬的苦楚,他注定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生活在藩篱下,享受人间至乐。

那是一个春夜,他在东坡宴饮,醉了复醒,醒了再饮,饮了又醉,回到临皋寓所时已是三更。

这时,童仆早已入睡,他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鼾声。当他轻轻地敲门时,全然没有回应,想必睡得太沉,没有听到敲门声。

他不忍打扰童仆的清梦,于是倚着手杖静静地伫立在江边,听那江水奔流的声音。他这样潇洒旷达地站在那里,恍如出尘脱世的仙人。

他醉酒,醒来又是心事重重,脸上写满宦海的沧桑。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他想起过往,不禁有些愤恨。

曾经在朝为官,看似风光无限,但是那时他却是不自由的。

不知何时他才可以忘记功名利禄,尽情地享受眼前的风景。

这是他内心的困惑与忧伤,是他对人生的思考,那种毫无希望而又无处安身的孤独感让他发出深沉的叹息。

命运是如此难以把握,既然如此,又何必那么执着,不如好好欣赏这江中美景。

夜深人静,晚风已停,水波不兴,良辰美景,他多想泛一叶小舟,与江海融为一体,潇洒的度过余生。

乌台诗案之后,他无法再像从前那样积极入世。

他看到了政治的可怕、人心的险恶,他一心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将希望寄托在江海之中,渴望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他的人生却不是自由的,除了待在黄州,他哪儿也去不了。

人在官场总是身不由己,人一生为了报效祖国,一展宏图,但是总是被人排斥于外。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幡然醒悟,谁都向往桃花源,黄州如此幽静之处,纵然身穿布衣,所食不过菜疏瓜果,却也悠哉游哉。

世间之事莫不归于黄土,何必执着于此,不如枕着夜色,在静谧的江边沉沉睡去。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作完这首词的第二天,黄州城遍传苏轼昨晚挂冠江边乘着小船东去的消息,当时的知州也是苏轼好友的徐君猷大惊失色,以为“州失罪人”而罪责难逃,等他赶到临皋的时候发现苏轼还躺在床上鼾声如雷。

[06]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这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写出了一种超然的生命姿态。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

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苏轼饱受政治纷争之苦,一直漂泊不定,未曾有过片刻的安宁,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惆怅的。

他凝望着夜空,不再“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

此时此景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在不同的时期,苏轼的心境也有所不同,但“人生如梦”却贯穿一生。

一切都如梦一场,最终都将化为尘埃,化为虚无,过于执着只会失去生活的意义,让自己更累。

他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名利和功业都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变幻无常,一味地追求只会徒增伤悲。

万事万物都有覆灭的一天,人的一生也不过是像“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那样转瞬即逝。

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才学出众却未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

既然命运如此,那就“且陶陶、乐尽天真”,享受当下,而不是执着于虚无缥缈的未来。

不念昨天,不期明天,不纠结于过去与未来,只有远离官场,回到田园中去,才能找回真正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