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武体育会总创立与精武文化形成—卢飞宏

 wenshengquan 2024-03-19 发布于天津

精武体育会总创立与精武文化形成

(摘自《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之四)

“张园比武”有同盟会的策划与支持的影子,应当说是同盟会成员策动了霍元甲迎战奥皮音的比武活动万众瞩目之下,在著名的“张园”内搭建大擂台,报上连刊登广告,在这场高调宣扬对霍元甲擂台比武的渲染中,也反映了同盟会出于当时政治和形势的需要,以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众思想。“张园比武”霍元甲不战而胜,报端大为宣扬,相关消息越传越广,国人一时为之振奋为乘势扩大影响和战果,又继续在此面向社会摆擂台比武。精彩的擂台比武活动,展示了霍元甲与徒弟们的精湛技艺,满足了上海人想看比武的愿望,让观众大饱眼福,热烈鼓掌喝彩。

(一)精武体操学校创立

“张园比武”后,农劲荪与霍元甲商议,于4月19日至21日,连续三天在《时报》上以“中国大力士”的名义刊登广告“诸君有愿比试者,即以入场券款作采,除园主二成扣外,余均归胜者。如愿比拳脚更佳,惟须早日挂号,以便在华界禀请租地也。再来函欲学诸君鉴,来函甚多,不胜遍复,怅甚,待比较后,拟立一学堂,以副诸君雅意,并提尚武精神,亦快事也。”可见此时的农劲荪与霍元甲已经早有了创办习武学堂的意愿。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上海的形势是“革命风气正酝酿中,爱国分子糜集沪滨,乘机发泄”此时同盟会正在浙江、上海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准备组织大规模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此时推翻满清的星星之火已在全国蔓延,陈其美、农竹等人顺势提出“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壮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的主张。同盟会这些主张与霍元甲意欲成立武术学堂的想法相契合,于是进一步促成了“精武体操学校”创办。1910年6月,一则以霍元甲名义发出的建校招生广告在《时报》、《申报》先后刊登,于是霍元甲在爱国人士陈其美、陈公哲、陈铁生、卢炜昌、姚蟾伯、农劲荪等支持与资助下,于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正式在上海成立精武体操学校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租用的一套房子里,年租金168银圆。以后名震海内外的精武体育会从此由这里启程,开始了致力于武术救国的艰难跋涉之路。学校由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任武术总教练并主持日常技击训练等。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有其历史的原因,顺应了时势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及其后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尚武、体操、兵式体操、体育成为同义词。“所谓尚武之形式者何也?习洋操也”“设立体育会、练身体、习兵操也”。晚清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在租界外来思想及基督教的影响下,一些商团、教育团体、风俗改良团体等新式社团纷纷兴起,其中包括体育社团,从而也催生了“精武体操学校”的成立。

精武体操学校宗旨为“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学校表面上,这是一家民间教授武术的团体,以教学武术为主要活动,但却与革命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担负着为推翻清朝培养革命力量的重任。学校第一批学员73名,霍元甲采用武术传统教授方法,亲自教授霍家祖传的迷踪拳术霍元甲自此与徒弟刘振声在上海以教授武术为业,开展以武术“强国强种”的征程。霍元甲曰:“拳术公有,人各私秘,安能望学术之进,民族之强耶?”他接受新思想,胸怀宽广,抱负远大,光明磊落,以民族大义为重,令人钦佩。霍元甲有高超武技与武道修为,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品质和心怀天下的格局克服传统武术保守思想,倡导武术界为强国强民服务。从此霍家迷踪拳开始向社会大规模传播,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从而为后来精武体育会与精武武术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霍元甲是“精武体操学校”发起人与创办人之一,成为中国近代武术教育的先驱和代表人物。精武体操学校的创立为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在上海传播武术搭建了平台同时也是为振奋民族尚武精神的需要,以及同盟会出于革命培养军事人才的需要。精武体操学校成立,上海的一些学校、工厂及社会团体,纷纷向精武体操学校聘请教员,教授武术技艺。霍元甲上海之行,得到了江湖上最为强势的组合之助,得到了上海民众的广泛支持。他力挫西洋大力士和打败日本柔道队武士,名震上海滩,从此登上了中华武术的巅峰。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的燕赵侠风,哺育了无数悲壮的英雄豪杰。霍元甲燕赵大地侠义之士的杰出代表,有根深蒂固的儒家“家国情怀”思想和侠义精神,他武艺高强,怀以武术报国之志,胸怀远大,特别是在接触进步思想之后,积极寻求武术救国之路。他深知要弘扬中国武术以达到强的目的,仅凭一人之力是绝无可能做到的,必须将千千万万中国唤醒,让国人积极参与其中才有可能实现。久怀强种强国信念常言:“欲要国强,非使国中人人尚武术不可”,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显示出他崇高的武德修为与先进思想。又说:“西方精研一技术,数百年才有功,今余之拳术,已传七世,不啻研究数百年矣”。指出对武术要精研之,发愤图强,才能有实际用途,这是霍元甲的期望。这样的进步思想,在国势衰微的清末,尤为切合国人习武强身、振兴国运之思潮,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精武体操学校有浓厚的同盟会背景,它的身后是众多社会名流和精英的支持,如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并称“精武三杰”,加上陈铁生也称为“精武四杰”。他们是精武会第一批学员,又是商界巨子,更是精武会早期得以发展壮大的功臣,其中包括同盟会的代表人物陈其美、农劲荪等人。同盟会创立之初,屡屡受挫,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军事力量势在必行。萍浏醴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东新军起义堪称辛亥革命的前哨战,早已先后发动。彼时陈其美在上海发展党羽,广交社会各界人士与帮会,支持成立精武体操学校。以精武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同盟会壮大势力,应对日后革命的需要,以及在军事队伍建设方面,都有着相当臂助同盟会对精武体操学校寄予了很大期望,这也为日后精武体育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据孙中山的亲密助手邵元冲,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其时有北方拳术家霍元甲到申,先生(陈其美)重技术,就相结识,谈论间颇觉霍君富爱国思想,乃运动上海各界人士为技击者谋划创办学校,挑选同志中志向坚定体格强健者,由霍君传授拳术,并及军事,以应革命之需要。”(《陈英士先生革命小史》)事实证明,精武体操学校第一批73名学员,均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战乱年代,精武体育会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很多会员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

从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来看,它包括同盟会等一些革命军前身之前与清王朝所作的一切的斗争,从此方面出发,霍元甲与辛亥革命有一定的联系,他以“打擂”比武的形式与创办精武体操学校的行动,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国人灵魂,培养武术与军事人才,为辛亥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精武体操学校主持会务者多为同盟会与粤籍商界人士,他们遵霍之意,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辅以有益之学科、正当之游艺”,逐步把精武体操学校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教育团体。精武文化,乃文乃武,惟精惟一,兼收并蓄,包容开放,既继承与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又结合时代的特点,与民族救亡结合一起,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创新性、延展性与开拓性。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办,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打破武林界狭隘的门派观念,倡导广泛团结武林英豪,停止因门派之争而引发的不断内斗,武术这一国粹奉献给国人,用以自立自强,强国自卫,雪洗“东亚病夫”耻辱。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是中国第一个以武术为主,兼容其他各项近代体育运动的综合性民间体育团体,它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陈其美,浙江吴兴人。中国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与孙中山交厚,蒋介石的结义大哥,早年留日,入东京警监学校学法,回国后为同盟会在沪浙联络党人,策动革命运动。加入上海帮会,是青帮首领,曾任沪军都督。1909年至1910年,先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进行革命宣传。二次革命时,被推为上海讨袁总司令。1915年10月被孙中山委任为淞沪司令长官。1916年5月18日,“倒袁运动”被刺杀身亡。中国精武体操学校(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前身)倡导者。农劲荪,名竹,字劲荪,安徽宣城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创始人之一、首任会长。农劲荪出身满族官僚家庭,曾赴日本留学,后在天津怀庆会馆开设怀庆药栈,宣统年间迁居上海闸北。陈公哲(1890—1961),广东中山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创始人之一,第一届董事。创立初期主持日常工作。为了精武会发展,不断捐资散财,以致于家道逐渐败落。在他的努力下,精武会于抗日战争前发展迅速,从上海到广州、港澳乃至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建起了分会。卢炜昌,广东中山人。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创始人之一,第一届董事。曾就读于上海堡黎英文书院,后在上海德国礼和洋行任英文秘书。陈公哲离任后,卢炜昌较长时期主持精武日常工作。姚蟾伯,江苏吴县人,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创始人之一,第一届董事。姚蟾伯对中国柔派武术颇有研究,造诣甚深,是精武体育会中练习中国柔派武术的杰出代表。这些精武会元勋们出钱出力力挽狂澜,使精武会规模不断扩大,制度逐步健全,并随着时代潮流为精武体育会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9年制定的《精武体育会章程》,第一章“第一条”:本会初由中国技击专家霍元甲发起,专事技击一科,欲扩充体育范围,附增兵操、文学、游艺三部。定名:中国精武体育会。强调“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锻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该章程还规定:“然武术本领专门之学,必须致志,乃可期成,以故本会宗旨根不许预闻政治,尤不争门户短长。以上规定表明,将精武体育会定性为一个坚持学术性的团体,不会涉入党派之争。精武体育会“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融各派武术于一炉,云集众多武林高手,以三星会旗和盾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育为思想内涵意即炎黄子孙都以“三育修身”,强国健体,振兴中华。同时也具有教育感染中华国民之意愿,更有博爱、自由、平等之思想精武会积极倡导“爱国、尚武、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族、强种、强民、强身”,以及“乃文乃武,惟精惟一”的精武精神实行寓教于体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武术文化。会旗由右上方斜落至左下方,分别为蓝、黄、红三色。会徽则被设计成盾牌形,如同古代战场上士兵使用的盾牌一样,取坚不可摧之意。其形“全用盾形,意取正当防卫也,而身而家而国、而世界,咸若此焉。”意为习武者旨在保身卫国,绝非持恃强凌弱、攻击欺辱他人。精武体育会有严格纪律,重视道德修养。倡导“参加我会习武者,志在强身健体,保卫中华尊严,誓造福于人类。”精武体育会在教授会员各种武术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会员武德培养,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约束。如有几条严格的训诫:不准以我之拳加于同胞身上;不准学会武功为害社会;不准挟技欺凌弱小;不准调戏侮辱妇女等等。精武会训“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曰:“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类;忠心待人,廉正守纪,见义勇为,积功于天爵,重振风教,多行而寡言,禀遵斯旨,几完人也。”为实现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精武体育会还制定了十条行为规范。三育训练,获得全能。公正廉明,尊人重己。诚实坦白,博爱平等。坐言起行,证以事实。一言一诺,重于订约。约会守时,不求原谅。尊重正义,不讲私情。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乃予于人,非取诸人。爱己及人,视同兄弟。

(二)霍元甲被害之谜

霍元甲打破门规将秘不外传的霍家迷踪拳法公开对外传授,并把秘宗拳发展成为“迷踪艺“,舍弃花哨的招数,增加更多实用的防身技巧,包括霍家擒拿法、练功法、练手拳等等,使之更具有实战性。正当霍元甲精心培养骨干以图大展伟业之时,不幸于1910年9月14日英年早逝,此时离成立精武体操学校之后仅有三个月时间。据陈公哲在《精武会五十年武术发展史》记载:“霍公病逝,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竹深居,时发时愈。日人有卖仁丹药物者,时到旅邸,出药示霍,谓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另有记载:霍元甲打败日本柔道会武士后,日本人改变了策略,举行宴会招待霍元甲。席间听闻霍元甲患有呛咳症,并加之在此次比武中也有外伤,就介绍一名叫秋野的医生为霍元甲治病。平生敦厚直爽的霍元甲毫无怀疑戒备之心,欣然接受,并留住虹口白渡桥的秋野医院治疗。霍元甲服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恶化。此时精武会欲接霍元甲出院,秋野百般阻挠,后经多方周旋才出院。出院后由精武会同仁陈子正救治,因霍元甲中毒太深无药可救,骤然离世于上海精武体操学校,逝世时年仅42岁。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们拿着霍元甲每日服用的药去化验,才知是一瓶慢性烂肺药,明白了这是日本人暗下的毒手。在1919年为纪念精武会成立十周年而出版的《精武本纪》中记载:“力士(指霍元甲)殁之翌晨,秋医(即医生秋野)已鼠窜归窟,力士门弟子大疑,检力士日服之余药,付公立医院察之,院医曰:此慢性烂肺药也”这段文字记载,足以证明是日本人下毒的最有力证据。霍元甲服用了日本人的“慢性烂肺药”毒药,遭日本人暗算,不幸英年早逝,为精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体操学校学员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霍公的去世,撼动了整个武术界,他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武学尽奉心力,是一位在民族陷于危难时,敢于扬我国威的一代武学宗师。不幸的是却在人生到达巅峰时,猝然而去。霍公英年早逝,英雄远去,浩气长存,他顶天立地,浩然正气,侠肝义胆,慷慨悲壮,英雄气概,永远留在中国人的心中。转年,在精武体操会会长农劲菘等帮助下,由霍公胞弟霍元卿与次子霍东阁、徒弟刘振声一起扶柩归里,迁葬于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南。从此以后,一代宗师终于落叶归根。

关于霍元甲的死因,直到1989年在霍元甲去世79年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这年,政府决心为霍元甲修建陵园,为了一探究竟,想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经过政府同意将霍元甲的墓挖开,这时大家才发现,霍元甲的骨骼发黑,从表象看是中毒的迹象。经法医专家对霍元甲的尸骨进行勘验并实验室化验,证实该黑色斑点为砷化物(即砒霜),最终结论是霍元甲因中身亡近八十年过去,余毒依旧存留在霍元甲尸骨中,中毒之深可想而知,可见日本人心狠手辣。自此,霍元甲死因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关于霍元甲被日人所毒害的事实在《大力士霍元甲传》也有记载:“有善元甲者,请元甲宜广其传,遂留海上,募赀设精武体育会。先是元甲友某,以丧父逋万金,求饮于元甲,元甲与之,友营商败,不能偿,元甲诸兄弟有闻言,元甲患之,遂疾,至是愈剧,或送之至秋野医院。秋野日人也,知元甲善技击,邀之往观柔道会,元甲以疾辞。固请,乃与刘正声偕。日人欲与角,元甲不可,强之,命正声。日人进扑,正声欲颠之不得,阳卧。伸足出正声跨下,正声侧而蹴之,伤股,继进者怒而前,势甚疾,正声迎挤之,仰跌寻丈外。其三人,乃舍正声扑元甲。元甲执其手,肤裂,投之落地,折其胁。日人皆盱愕,与秋野语良久。元甲归,秋野敬之异于他日。明日,元甲疾忽剧,强舌望阳,未几遂卒,年四十有三。”从以上文字记载也可以看出,霍元甲为人忠义,质朴忠厚,急人之难,与人友善关于他最初去医院看病,也许受与被友人“借金”不能偿一事有一点影响。关于友人“借金”一事存在着很多悬疑,如此事确实存在,其友是谁,借金真正用途去向,说不清又道不明,迷雾蒙蒙,扑朔迷离,但又也存在有一定的缘故。在精武会的所有元老级人物都没有对此事的记载,这也让人们质疑事实存在的真正性。众多研究霍元甲精武文化者皆讳如莫深,此也许永远成为一桩“悬案”。

一代爱国武术大师英年早逝,关于的他死因,坊间多有传闻,多为臆测。在霍元甲的死因上,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遭日本人暗算,日本政府是毒害霍元甲的元凶。毒害霍元甲是日本人精心策划的阴谋,是侵华战争的一部分。日本人有充分准备,早有预谋,从国内挑选柔道会顶尖高手,来上海挑战霍元甲,意图摧毁中国人的精神和意志,毁灭中国人对传统武术的信心。在纪念精武会10周年编撰的《精武本纪》中,明确写明霍元甲被日本人谋。日本人以帮助霍元甲治病为名,买通关节,在中药中投放慢性烂肺药,使本来可以治的霍元甲死于非命。但历史上关于霍元甲死因可以肯定的基本事实,是霍元甲生前患有“咯血症”,去世前不久曾与日本武士比过武,曾让日本医生医治过病。人们被这位行侠仗义、富有民族正义的武术大师的精神和事迹所感动,也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痛,当时国人闻噩耗无不扼腕叹息。时间悠悠已过百年,霍元甲的死因从扑朔迷离到大白于天下,也算是对民族英雄大侠霍元甲灵魂的告慰。

霍公起于微末而志向远大,武艺高强而身患咳疾,怀以武术报国之志而壮志未酬,事业辉煌未竟之时而遭倭寇害,千古遗憾,天妒英才。霍元甲的牺牲“悲壮”,正如霍东阁在霍元甲去逝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霍元甲武艺高强,心胸宽广,勇于进取,思想开放,克服旧有传统,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并发展为“迷踪艺”,同时他又极具民族气节,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与打败日本武士,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他是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壮士,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士精神和英雄气概,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霍大侠”和爱国武术大师。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侠肝义胆,执仗正义,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民间武艺高强的武师,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以武术救国、有强烈民族气节的英雄,得益于社会大学的磨砺,也有良师益友的引导。英雄之路多崎岖,他的武术之路,是一条为了追求武术至高境界而努力攀登之路,是一条为了锄强扶弱、匡扶正义而奋力抗争之路,是一条为了民族大义、救亡图存而舍生忘我之路。“一生侠义,盖世英雄”,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喧哗、艰难与沧桑,他的武道精神堪称“幽燕之魂”。霍元甲代表着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纵观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富有传奇他侠肝义胆,勇于征服困难,坚守正义,惩恶扬善,用生命诠释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他练习武术不是为了争强斗狠,而是为了“强国强种”,弘扬中国武术精神,让国家强大起来。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孤勇者”,是一名为民族兴旺敢于舍命的勇士,他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武术事业,献给了民族救亡图强运动他是天津西青小南河霍家与东光霍氏的荣耀,更是天津人的骄傲,幽燕大地的骄傲,是所有华夏习武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名星,当国民被戏称为“东亚病夫”之时,他用自己的双拳打破了那无形的枷锁,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誉和尊严,为华夏儿女重铸了骄傲与荣光,成就为一代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三)重振精武体操会

霍元甲逝世后,精武体操学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翌年,在霍元甲的第一批学生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等人的努力下,精武体操学校重新开办起来。同时商议,以刘振声为号召,改称“中国精武体操会”,意在弘扬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抵御外侮,扶危济世。该会熔各派武术于一炉,聘任刘振声以及各派武术名家为教员,首任会长为农劲荪。精武体操学校创办之初,就有很多热血青年争先加入,后来都为精武会骨干。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陈铁生、罗啸璈等一大批爱国青年,他们大多都是富家子弟,生活优越,但他们都有知识,有志向,他们从精武会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纷纷加入该会。据精武会元老之一卢炜昌于1919年曾撰文说:“精武会于百计维持中,经无数波折……庚戌秋(1910年)会长农劲荪以会款支拙,特假新舞台开运动会筹款。”据《中国精武体操学校运动大会告白》记载:“本校自霍元甲先生组立以来诸同学讲求武术,日昃不遑,开校至今成绩卓著,特于十二月初一星期日假座新舞台开会运动……由新舞台各艺员助演好戏,作开幕之纪念,振尚武之精神。”——《申报》1910 年 12 月 30 日,一版可见,霍元甲逝世后,一段时间精武体操学校难以为继,农劲荪在艰难困苦中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维持运转,确保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生存下去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对好友的忠诚,更是为了不让日本人在毒害霍元甲后再扼杀掉精武体操学校,不让日本的图谋得逞。

精武体操会成立后,霍元甲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以武术“强国强种”的思想和精神引起了广大民众“共鸣”,对社会各界民族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为重振精武,霍元甲弟子刘振生、赵汉杰以及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计一致表示:“既感受种种之刺激,复以身受霍先生之教育不能尽,引以为憾,乃约同志继霍先生之业。”于1911年3月3日,将精武体操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即现民德路南端跨越铁路至北浙江路处),设有两个练习室、图书馆及宿舍,还有摄影室,称为第二会所。第二会所落成后,会员略有增加,精武事业逐渐从低谷中走出,会务管理得到了加强1912年,精武会首次初级班学员毕业典礼隆重举行,这是精武会创办成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精武会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批学员毕业生中,有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郑灼辰、宁竹亭、黎惠生等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精武会精英,为精武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主席台正中挂着霍元甲像,对联是精唯一,乃武乃文”,横批是“群贤毕至”。精武会每年都在秋季举行毕业典礼,并同时召开运动会以展示发展成绩。第二届运动会在旱桥的会址进行,来宾千人,精武会会长袁恒之作报告,然后由会员和教练进行表演,展示精彩武术功夫,更多的是学员参加表演。看当时的运动会出场秩序表可知,参加表演的教练有霍东阁、叶凤池、孙赞轩、赵振群、孙玉峰、赵连城、陈维贤等。第三届运动会因人员越来越多,不堪拥挤,便租用法租界民兴歌舞台作为场地。因会员武功日臻成熟,会场场面和规模更加宏大,表演更加精彩,从而使宣传影响的力度更大。

民国四年七月四日(1915年)精武在王家宅练武之用的笪棚,被台风席卷而去,无法练武因此精武体操会的三名主事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共议未来精武新会址之事陈公哲当即慷慨献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宅地2亩,“乃合姚卢之力,同任建筑”,动工建造了新会舍(今惠民路荆州路口)。1916年4月6日,精武体操会迁入新会舍,并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自此,上海精武体育会步入了壮大发展与繁荣时期同年年底迎来孙中山的视察。在上海精武体操会成立六周年之际,第一批高级学员举行毕业典礼,在十六铺新舞台召开运动会,孙中山先生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孙中山说,“技击有益于身体,且科学昌明。长枪大炮必有失恃之日,国人不可不重视国术,短兵相接时,技击之能尤为重要。”

海精武体育会的成立,意欲“运用武术以为国民体育,一则寓拳术为体育,一则移搏击于养生,武术前途方能伟大”。精武体操学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铁生所撰《大精武主义》中,阐述了精武体育会的性质。该文说:“本会虽为学校之性质,而无年龄之限制……本会虽有俱乐部之性质,而严禁不规则之行为……本会既有学校之性质,故从前拳师之积习,在所严禁,无谓之政谈,亦当屏绝,造成学养功深、武德纯粹之平民。”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精武体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学养功深、武德纯粹”作为学员修习的最高目标。精武会是我国较早的以研究武术、提倡体育为宗旨的综合性群众体育组织。虽在精武体操学校成立初期,“此时毫无组织,……虽名为学校,殊无学校制度,既无章程,亦无时间表,随来随去,学者自学,去者自去,毫无设备。”但在重建精武体操学校并改为精武体育会后,精武会内部实行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运行机制,使得体育会一改初建时的传统武馆模式,走上较为正规发展的道路。精武体育会实行的是正副会长、董事领导下的参事会执行机制。在武术传播推广上首设技击部下设拳术、兵器、对手、内功四门。精武会能打破门户畛域,不争一家一派之短长,不论是黄河流域武术、长江流域武术,还是珠江流域武术,凡有价值者基本都予以提倡。当年中华民族处于列强环伺风雨如晦孱弱不堪、任人欺侮之时,众多仁人志士莫不对以“强国强种”为己任的精武体育会寄予厚望。精武体育会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爱国武术团体,促发了民国时期中国武林各派的联合,对促进中国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精武会在理念上是非常先进的,打破对女子的偏见,认识到只有女子之强健才可能养育强健之国民,破除重男轻女、传男不传女等旧俗1920年5月,精英女子体育会成立,陈士超任主任。精武女子体育会是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精武体育组织,从而培养、团结了众多的女性武术和体育爱好者、从业者,为中国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精武女子的成立,成为精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武体育会的各地分会如广州、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都相继建立了精武女子会或女子部。精武体育会提倡女子体育和女子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武术的传播对象

精武体育会在一批各界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并产生起来越大影响。1916年农劲荪为了寄托对挚友霍公的哀思,遂请同盟会员、湖南桃源人萧汝霖写了一篇《大力士霍元甲传》,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期上,以及连载《述精武体育会事》文章。在《大力士霍元甲传》文中高度赞扬霍元甲的人品与武道精神“萧汝霖曰,宣城农劲荪,为余道霍公平生好任侠,重然诺,济人如不及,誉人如不足,有德于人,终身不伐。负绝技二十年,不骄不馁,未尝败衄,之精武会,睹其遗像,质朴如村农老圑,想像其为人,盖笃厚君子也,宁独无惭于古勇士哉。吁呼,霍公殆进技以道者矣。”(《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正月号”)该篇文章的发表,继霍元甲去世刚六年,这也是关于霍元甲最早的传记作品。《精武本纪》记载霍元甲“尔雅温文,无拔剑张弩态。骤观之,若无能者,鲜有知其为兼擅内外家之雄也。”真实的霍元甲生活在社会底层,早年生活平淡,尝以装卸工出苦力为生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生活操劳与艰辛,大半生为生计而奔波但他一生富有正义感,行侠仗义,刚直不阿,惩恶扬善,扶危济困,一些经历,虽没有电视剧电影演绎的那般爱恨情仇、跌宕起伏但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万载流芳。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大义情怀,其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堪称民族脊梁,也世人敬仰。霍元甲传承中国传统侠士身上具备的人格力量,具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和精神,拥有儒家仁义礼智信,燕赵大地的慷慨侠义精神,以及墨家的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的思想等正是这种中国悠久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爱国民族意识的融合,使他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格,促使这一传奇人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上升为拯救近代民族危亡的民族英雄。霍元甲与他创立的精武体操会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精武体育事业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他的英雄事迹广泛地得到传扬,他的武道精神永远值得传承,他的爱国思想永远激励后世,他的英雄壮举将永远被国人铭记他的精神和他创立的精武体操会是这位民族英雄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

精武文化缘起于霍元甲,依托于上海精武会,逐步凝结成中国近代文化中特有的精武精神,成为一种博大的中华武术文化形态。它集中体现了爱国、尚武、正义、自强、包容、博爱等文化精神,超越了传统武术体育之范畴,对促进和丰富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精武精神不仅仅是武术精神,还包括体育、强身健体、爱国、正义等丰富内涵,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品牌,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迷踪拳与迷踪艺

精武武术发源于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霍家的“迷踪拳”,传至霍元甲已传七代。据传迷踪拳属少林派拳种之一,又称燕青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历史上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就精于此艺,所传弟子甚众,后因《水浒传》中的燕青而更为得名。迷踪拳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动作变化丰富体态灵动,以注重实用著称中华武林,尤以技击见长。相传起源于唐朝末年,有一习武僧人见猕腙(狮子)相斗于山里林间,其伸臂舒腿任其自然,彼来此往,灵活轻捷,于是有所悟,即创出此拳。其后北宋年间的梁山好汉头领卢俊义,在少林寺学得此拳,后传于梁山好汉燕青。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山东人孙通也在少林寺学得此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后来孙通游走江湖,晚年在天津静海授徒,培养了一批秘宗拳好手,霍家祖先很可能就在这时从师于孙通。又据霍家后人的说法,关于此拳的名称,一是说它渊源甚古,最初传授的踪迹已迷失不可考,故称“迷踪”另一说是它以身手矫疾著称交手时令人莫辨踪去迹,故“迷踪之称,此两说都不无一定道理。相传孙通将迷踪拳等各种拳械传至霍元甲的祖父霍通。霍是孙通的高徒,将迷踪拳在霍家代代相传,从无间断。迷踪拳技法轻灵敏捷,变化无常,出人意外。套路内容相当丰富,有练手拳十二路,秘宗架、秘宗合战、霍氏短打等徒手套路。霍家拳的基本功法就是通常被人们称为“迷踪拳”的“秘宗架”,亦即霍氏练手拳“秘宗架”和内功之法则为迷踪的精华,也是霍家几代人行走江湖,在真刀实枪的厮杀拼搏中,传承下来的一种实战效能很强的武林绝技。霍元甲是霍氏练手拳的主要承袭者,全面继承了家传武功秘技他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参悟各派拳种拳法之长,对迷踪拳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将家传迷踪拳发展为“迷踪艺”(是这一种拳种流派的总称,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各种套路等),从而使迷踪拳武技更趋精粹,更具实战效果和令人难辨踪迹之玄妙。该拳由霍元甲出名上海精武体育会后,在世界上声名鹊起,特别在上个世纪初更是兴盛一时,风靡中国大陆,四海名扬,誉满天下。1984年10月上海精武会会刊撰文说:霍氏练手拳又称迷踪艺。此拳没有花门,重攻防技术,套路结构上既吸取各家之长,又突出其本身特点。此拳内容丰富多彩,手型有拳、掌、勾、爪,步行有弓、马、虚、扑、偷其手法融鹰爪、螳螂、八卦、太极、长拳、潭腿、短拳、形意、佛家各门精华于一炉。迷踪艺注重手脚并重,严密圆活,在劲力讲究刚而不僵柔而不软。有局部运动,亦有全身合力。此拳具有实用价值和锻炼价值,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自卫能力。迷踪艺是一门神奇的武林功夫,也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它出于家传“迷踪拳”,而又之有很大的区别。精武体育会以“霍氏迷踪艺”为武术核心精髓,并集南北拳法于大成,融汇各派功夫之精华,加以深入演练,倍被人们所推崇。

霍元甲当年勇驱外夷,一洗“东亚病夫”之耻的爱国壮举,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他的武功修为与爱国精神广为世人传颂,对后世武学文化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霍元甲逝世前的二三个月里,在精武体操学校的教学中,他悉心传授家传武学,可惜只传授了半套迷踪艺拳法,这是对迷踪艺功夫的巨大损失。据《七十二行商报》总编罗啸敖说:以卢(炜昌)先生为首,教授仅两月,所授者仅少林派潭腿工力拳及霍家练手拳半套。”——《十六年来之精武略史》(罗啸敖)编《精武粤传》,广州精武体育会,1925年版)。霍元甲是中华武术迷踪艺一代宗师,他的武功武德,侠肝义胆,仁义之心,爱国情结,已然成为一民族文化符号一提起精武会,就会想到霍元甲,一提到霍元甲,也会想到精武会,两者早已密不可分。霍元甲身上表现的爱国精神被世人所称赞,他名字在当时无疑激励着国人的心,成为那个时代的永久记忆。他是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典范,代表着“尚武精神”的霍元甲倍受世人敬仰。

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村至今保存着一部珍贵的家谱——《霍氏家乘》,是了解东光霍氏数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谱牒。该家谱自天启元年(1621)二月由族人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霍维华创修,至200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十一次修订,世系传承有序,昭穆次序了然,是了解东光霍氏数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谱牒,也为研究泽州移民留下了珍贵资料。霍维华在《编家乘自叙》中说:“吾始祖自高平徙此,开基于安乐屯,所谓择瘠土而处之也”。霍氏最初迁到安乐屯时,“务本力农、忠厚开基”,到第五代“书香渐开”,读书乡试,五世霍德行考取了岁贡生,官涉县训导,后升沈阳卫教授。致仕归里后,建宗祠置义度,善行尤多,崇祀乡贤,著述也颇为丰富,写有《硕宽堂诗文集》、《渊源录》、《游涉录》、《循环说》等。到第八代,长支的霍维华,考取了举人,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进士,东光霍氏赫然崛起。霍氏第八代还有二支霍九锡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解元,霍千成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武举人。第九代有霍廷罗中乾隆戊午科举人。十一代霍俻、霍伦胞兄弟,霍维华的曾孙,在八代祖爷霍维华教导和熏陶下,认真读书,学知渊博,霍俻先考中雍正元年拔贡,次年中举,霍伦中乾隆辛酉科举人。第十二代霍正吉、霍枚吉、霍梦兆三兄弟出身名门,从小读书知识渊博,同年中举。霍正吉为霍俻次子,历官教谕、县令等,攻书法,名称于世。霍枚吉、霍梦兆为霍伦子。霍枚吉官安徽庐江知县。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常提到的霍易书、霍养仲、霍从占,就是霍俻和其子侄霍正吉、霍枚吉二人。第十三代霍紫绶为监生,工画山水,书法得米海岳精髓,万年习写竹兰,名称四邑,著有《又耐轩诗草》《鹝园诗存》。其子霍寿清中清嘉庆癸巳科举人,任良乡教谕。霍氏九举人一进士,均为明清朝中的栋梁之材。

霍氏家族是东光名门望族之一,始祖为祖籍高平北诗镇的霍谭、霍湖兄弟,霍湖无子,霍谭有钦、敬、林、鑑四子,自此霍氏分为四支,逐步繁衍发展为东光大族之一。东光霍氏家族二支十世的霍利通兄弟三人后又迁家天津静海县闫琢村和小南河等三地,霍利通三世单传至霍文宣,霍文宣生有霍大勇、霍大智、霍大信三子,霍大智又生霍恩荣、霍恩第、霍恩福三子。霍恩荣、霍恩福二人分别过继给无子嗣的霍大勇、霍大信兄弟。霍家三兄弟共生十子,称为“霍家十兄弟”,分别为恩荣之子元贞、元善、元和、元祥,恩弟之子元栋、元甲、元卿,恩福之子元良、元忠、元臣。按照年龄排列为元贞、元善、元栋、元甲、元和、元卿、元良、元祥、元忠、元臣。大排行第四的霍元甲为霍恩第之次子。史料印证,霍元甲祖籍是由山西晋城高平北诗镇迁移到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村,之后迁到天津静海县小南河。迁家天津的霍氏以武学著称于世,特别是霍元甲,扬名中外,以其名义创办的精武体育会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天津霍氏的武学也可能是从东光带去的,如八世霍干成是康熙癸巳恩科的武举人,与天津霍氏始祖霍利通同为二支族人,可知霍氏习武的家学渊源。霍元甲为东光霍氏第十七辈,天津霍氏第七辈,为“霍氏秘踪拳”的七代传人。因霍元甲在本族兄弟中排行第四,当时比起“霍大侠”这一名号,霍元甲一生可能更多被人们称呼为“霍老四”。霍氏由东光迁家天津小南河,族枝繁茂,后代散布于河北、天津、广州、印尼等地,且多有成就。霍家祖传功夫“秘宗拳”,也称“霍氏练手拳”,在霍元甲这一代终于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霍氏“迷踪拳”经霍家七代传承,至霍元甲始打破“传内不传外,传子(媳)不传女”的家训。霍元甲融汇百家之精华,汇各家功夫之长,精心钻研,有所创新,将祖传“迷踪拳”发展为“迷踪艺”,开创一代武术发展之新风尚。霍元甲武艺高超,功力深厚,“体软如绵,骨硬似铁,轻能走壁,力能举鼎。”(《精武本记》)其武功修为,与他对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具有无人超越的历史地位。

(五)孙中山题词与序言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对体育很重视,尤其是武术,多次赞誉过精武体育会。他对霍元甲以武术“保国强种”的思想和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强调体育在强种保国方面的重要作用。霍元甲打破门派之间的种种隔阂,在中国“体育救国”的思潮兴起时,教授弟子及乡亲武术,并建立起一个能够“包容江湖”的精武体操学校,使精武精神从此跨越百年,绵延不绝。在纪念精武体育会创办周年之际,由该会发起人之一陈铁生编著了一本精武画册,名《精武本纪》,并请孙中山先生题词作序。孙中山亲临大会并讲话,对精武会创立与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称尚武精神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并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精武体育会的褒奖和对霍元甲的纪念

在《精武本纪·》中开宗明义阐明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中华武术不可废之道理。“自人类日进于文明,能以种种经验资用器具,而抵抗自然。至于今日人智所发明者,几为古人梦想拟议所不到盖云盛矣。然以利用种种器具之故,渐举其本体器官固有之作用,循'用进废退之公例而不免于淘汰,此近来有识者所深忧也。同时写到:“我国民族,平和之民族也。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且吾观近代战争之起,恒以弱国为问题。倘以平和之民族善于自卫,则斯世初无弱肉强食之说。而自国之问题不待他人之解决,因以促进世界人类之平和,我民族之责任不綦大哉!《易》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此皆为不知自卫者。孙中山《精武本纪·序》从振兴民族的兴亡与“强种保国”的高度,肯定了精武精神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这位革命先行者对中华武术的重视。《精武本纪·序》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却是孙中山一生的言论和著述中关于体育最为完整、最为直接的表述,通过此序不仅反映出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视,强调强种保国、注重发挥体育团体作用的体育理念,也包含着这位时代伟人在经历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对革命的某些总结和思考。《精武本纪·序》在精武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精武会的重要标志性文献,它的体育思想和精神,虽经百年,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性,它对中国武术体育事业发展仍然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

(五)农劲荪晚年之谜

霍元甲逝世后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社会激剧变革。辛亥革命爆发后,作为担任精武体育会首任会长的农劲荪经历成谜。他从1910至1912年担任精武体育会会长从此再没有关于农劲荪的资讯与事迹记载和有关报道。农劲荪,其名亦作“农竹”“农祝”等,其生卒年也难以考证。据《商团体育研究会成立》记载:“精武体操会长农祝先生,演说人人自立之道。”(《申报》,1911年6月12日,三版和《国民总会开创记》天铎报》,1911年6月14日,五版),除此之外,之后不见于其他。据说农劲荪隐身数十年,从事革命活动,不为尊荣显贵,淡泊名利,他曾训嘱后人永不公开身世,永不暴露真实身份,这也给研究精武历史的人,留下许多神秘和悬疑。据霍公后人传称:霍元甲遇害以后,农劲荪曾北上联络革命志士,绕道到天津小南河村,亲去霍家慰问。霍元甲之父霍恩第亲送农劲荪到天津卫,使农劲荪万分感动。关于农劲荪离开精武会后经历,据农劲荪之子农彼得说,霍元甲遇害后,农劲荪痛失知己,为霍元甲开完追悼会后,接到孙中山命令,离开精武会,去完成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还称,后来国民政府希望他出山到南京任职,但被他婉言谢绝。岁月跌宕,往事如梦,颠沛流离,英雄无悔。抗日战争胜利后,农劲荪仍回到上海居住。1947年清明一日,他曾照过一张照片,那年他老人家85岁。照片背面有他亲笔题写的诗,因是草书,不能全认,现试录于下:逐逐浮荣谁辩多,可怜举世梦中过。我来非欲莹尊显,后得人公囗杜罗。该诗从一侧面道出了他人生的经历,表明了农劲荪晚年的心声。

上海精体育会在农劲荪离开之后,第二任会长由工商界袁恒之担任。“精武三杰”及霍元甲之子霍东阁等继承霍元甲遗志,将精武体育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日后无数个精武体育团体的诞生,这对后来中央国术馆、地方国术馆等官方机构的设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精武体育会促发了中华民国期间中国武林各派的联合,全国武术协会(National Martial Arts Institutes)由此创立。《精武本纪》是研究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段时期中国尚武思潮的一本重要文献,也是研究精武文化的重要文献。1916年《新青年》杂志刊登的《大力士霍元甲传》和《述精武体育会事》是最早系统介绍霍元甲以及精武体育会的两篇文章,以及陈公哲撰写的《精武会五十年武术发展史》一书,还有1921年罗啸敖撰写的《精武内传》等,它们都对研究霍元甲与精武体育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万里长城永不倒

千里黄河水滔滔

迷踪拳出扫国耻

精武英雄长天啸

旧世民弱家国难

血染青史留辉照

神州崛起民自强

精忠报国志气豪

(该文经天津精武体育总会、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与霍元甲曾孙霍自正老师审阅同意)

2023年11月2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刑侦科长、刑警大队教导员、队长与政法委领导等。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