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祝藏族自治县一些老照片

 奎林说 2024-03-19 发布于江苏

童年时看《西游记》,被李玲玉扮演的玉兔精的扮相和歌声吸引住了,《天竺少女》极具异域风情,非常好听。当时不知道是天竺还是天祝,一直以来我以为说的是天祝藏族自治县那里,西游嘛,也经过了这里。

后来才知道天竺指的是印度那一带。

天祝经常从亲友的口中听到过,属于武威管辖,夏季的景色特别壮观,有草原有雪山。去年暑假,去了一趟天祝,只不过行色匆匆,只是在县城局部转了转,还没有机会去马牙雪山等地去看看,安排在以后的行程中。

最近看老家的各种地方志,看到天祝一些老照片,收在这里。

Start Origin

回归历程

新式藏民村,村居整齐划一,还有很多体育锻炼设施图为麦兜打篮球。

藏民村的路。

松山古城。

在松山滩(今松山乡松山村)山间盆地中矗立着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保存完整,它就是著名的松山古城,又叫牧羊城,距离天祝县城36公里。这座在沧海桑田中默不作声的古城池,怀揣的却是一段草原上如烟的战争往事 。

松山古城坐北向南,分内外二垣,平面呈“回”字形,城垣基本完整。外垣南北320米,东西350米,墙高约10米。四角筑角墩,墩长9米,宽8米,残高6.5米。四周有护城河,宽8米。南北垣正中置马面,马面长17米。东、南开门,东门内侧设马道。内垣南北140米,东西170米,亦置角墩,向南开门。西面南北端城墙破坏较严重。城墙系黄土板筑,夯土层厚度15-20厘米不等,墙内壁有梯形木椽印迹,椽径12厘米。松山城因松山而得名,松山因松山城而闻名。实际上,松山自汉武时就已驻牧开垦,成为通往河西的一条便道,即从永登穿过中堡的石灰峡,从松山到景泰或古浪西进,史书称这条路为“松山古道”。

元末明初,松山从战火中逐步恢复、发展。从明洪武到宣德年间的58年中,整个凉州地区平静而祥和,嗅不到狼烟烽火的气息,也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喧嚣,人们安居乐业。然而,从宣德年间开始,形势急趋直转,蒙古各部不断侵扰凉州地区,“番人(藏人)失其地,多迁徙”,使这里的社会和边防动荡不安。尤其在嘉靖三十八年牗1559年牍,蒙古俺答汗(阿勒坦汗)“慕青海富饶”,携弟着力兔、宰僧,子阿赤兔、丙兔、宾兔等数万众,从河套南下西进,经阿拉善、景泰、古浪、天祝松山、永登袭据青海,一年后东还,留丙兔据青海,留着力兔、宰僧、阿赤兔、宾兔占据大小松山(包括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于是鞑靼势力从河套到松山、青海连成一线,开大小市于宁夏、中卫和庄浪、凉州,日寻干戈,骚扰百姓,盘踞30余年。公元1598年, 明朝政府派兵10万进剿松山地区蒙古部落;经过六个月的战斗;收复大小松山地区;将蒙古残余势力赶到漠北地区。后来为了保障战果;又于公元1599年修筑松山城。从此;松山城变成为明朝西北边境一座重要的军事堡垒;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全。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清朝版图的扩大;甘肃成为了内陆;很少再受到战争的威胁;所以使得松山城的军事作用大大下降;逐渐成为了游人们凭吊古迹之地。

松山古城城墙。

华藏寺院外的转经筒。

华藏寺大门门头。

在天祝县城内,藏语称“热布吉贡”(含有宏法之意)。首建于明代初年,据传有一华家岭来的喇嘛在当地群众和部落首领的请求下,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很小的寺庙,随后不久就由当地扎提族首领华藏正式修建成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故称之为华藏寺。该寺初属石门寺管辖,后脱离石门寺,清康熙时成为有一定名气的黄教寺院,被列为护国寺院之一。土观呼图克图曾任过法台。朝廷每年除供给寺内僧人衣食外。还另拨银俸供养,可见该寺在当时影响较大。

解放初有僧众46人,活佛1人(华藏佛,1958年前去世),经堂、昂欠各1座,僧舍数十间。1958年后寺院部分拆毁,原有明清两代朝廷所赐玉印、文书、朝服、匾额、金玉佛像、经典、法器等文物,全部丢失或毁坏,1981年重新开放,现有寺僧10人左右,小经堂3间。正处于民族广场后,每逢节假日,就有善男信女前去朝拜。

华藏寺大门。

华藏寺院内。

华藏寺门前的佛塔。

松山古城全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