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逝去的家园之二十八——“将军第”所在地界村

 行走古村的无边 2024-03-19 发布于湖南

地界村,位子桂阳县太和镇境内,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距县城八公里, 214省道从村边经过,一眼望去,后龙山的树木茂盛、环境优美。据《徐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先祖徐开梓、徐开梁、徐开揖三兄弟,从下梓木村迁来开庄立户,至今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地界村古民居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有清代建筑40余栋,村内有古戏台、舜公宗祠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连胜故居等。

整个古民居布局合理,纵布四巷,结构科学严谨,宜于通风和采光,充分体现了湘南古建筑特色。地界村现有人口600余口,均为徐姓,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属传统四合院式。

正院中的天井是用采光、通风、排水功能。正门的正中间是用来祭祖摆神龛。其古居的墙面四角都是用整块条石,刻雕成鸟、兽,嵌砌而成。屋顶的飞檐空白处及屋檐下,都浮雕成各种花草、鸟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历史的变迁,精雕细刻的古戏台,早已“风烛残年”、即将化为尘土;舜公祠堂的风貌历经世纪的沧桑,记载着不同的故事。连接着古居之间青石板上,常年被雨水腐蚀的石面上,记载着流逝的岁月。

徐连胜的故居(官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仿宫庭式布局,为三进三开间,南北宽14米,东西长29米,二层楼房,占地面积406平方米,中有走廊穿楼。屋顶为硬山式顶,马头墙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故居院内的各种木雕、石雕图案,惟妙惟肖。据徐连胜的后人回忆,当年的“少将第”有三层门楼:第一层为“少将家声”;第二层为“休有烈光”;第三层为“少将第”,正堂悬挂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少将第”金匾。可惜这块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现徐连胜故居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连胜(1881年—1918年),字名渊、远运,号捷卿。湖南省桂阳县太和乡地界村人。少年丧父,19岁赴粤为生。宣统元年(1909)升为管带兼哨官,两年后任广东新兵巡防营管带,并以军功升第五标统,补陆军中校。与清军作战, 连战连胜,因名“连胜” , 1914年任增城防军统领,被授予陆军少将、四等文虎勋章。1915年任中华革命军东江第一旅旅长,1916年调任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17年奉孙中山急电返粤,任援闽粤军游击队司令。1918年受命为粤军警备司令,领少将衔。后在攻福建永定战斗中中弹殉职,时年仅38岁。徐连胜牺牲后,孙中山痛惜不已,特派员护送遗体回乡,葬荷叶鋻塘村蒋家后山,并为之刻石立碑。国民政府拨金优抚家属,颁发“少将第”镀金匾。徐妻刘淑卿在其夫生前好友李济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蔡廷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抗日名将)等倡导和支持下,于1946年3月,从香港回到桂阳,租借城西何氏宗祠作校址,创办了“湖南私立捷卿初级中学”,自任董事长,聘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同乡张化之先生任校长。捷卿中学办学至1951年3月30日止,是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桂阳县第三中学的前身。

走进“少将第”,不由得想到将军短暂而辉煌的戎马生涯,他是辛亥革命,“护国,护法战争”的功臣,光辉照人。早些年“少将第”这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之地,却几经风霜,百孔千疮,好不容幸存于今。

国民三十一年(1942年),徐氏族人为教育后代,弘扬徐连胜的革命精神,在舜公祠前坪上建造了一座露天戏台,名叫“连胜戏台”。戏台呈“T”形,基高2米,长6.3米,宽5米。前台三面砌砖,两侧砌马头墙。上部为木结构,前檐梁坊为镂空木雕“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檐角下左右对称,各有镂雕凤凰图案,形态鲜活。戏台三面檐深上均有各种镂空木雕,后台左右延伸青砖墙上有左右两个木窗,窗口有弧形窗棂,左书“明月”二字,右书“清风”二字。戏台为单檐歇山式顶,瓦领脊端塑龙风形象。整座戏台雕工非常精致美观,在湘南建筑工艺中十分独特。由于多年的风吹雨打,戏台已残破严重,已成半塌状态,急待修复。

经人指点,找到祠堂边上一户人家的男主人徐先平大哥,拿到钥匙,开了祠堂门,进去一看,全是钢筋水泥做的,后面重建的,且时间不会太久。门口地上有一块残碑,看纪年是民国27年(1938年),重修祠堂的功德碑。

村口水井,水质清澈且冰凉,用矿泉水瓶子灌水,马上起霜,喝到口里,比买的任何矿泉水好喝,整个桂阳县,看了10个古村,水井很多,且水质大多不错,但最好的应该是地界村这口古井,印象尤为深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